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泾川纸韵:千年白纸间的文化苦旅

排行榜 2025年09月13日 10:59 5 admin

青檀树皮百炼身,
沙田稻草共沉沦。
山泉浸润千般韧,
留得清风万载春。

泾川纸韵:千年白纸间的文化苦旅

驶出安庆境内,车轮便一路与青弋江支流纠缠着向泾县乌溪行去。皖南的秋山在车窗外交叠,仿佛一轴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此行的目的地,是中国宣纸文化园——一个以“白色浪漫”闻名于世的所在。

缘起:宣纸里的文化密码

宣纸之名,源于其产地泾县古属宣州。园内讲解员汪文静告诉我们,这片土地孕育的不仅是纸张,更是中国文人精神的物质载体。郭沫若曾言:“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泾川纸韵:千年白纸间的文化苦旅

文化园的建设,正是为了守护这项“纸寿千年”的非遗技艺。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更跻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座占地广阔的园区,既是国家4A级景区,也是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仿佛一座活态的纸文化宝库。

观艺:108道工序的匠心

步入宣纸博物馆,建筑本身便令人震撼——整体犹如一摞错落有致的宣纸,在山水间铺陈开来。馆内陈列着历代宣纸产品,甚至包括清代皇家用纸。

泾川纸韵:千年白纸间的文化苦旅

最动人的莫过于亲眼目睹宣纸的制作。从青檀树皮到沙田稻草,配以独有山泉,需经过108道工序,历时三年方能成纸。在技艺展示区,我们看到工匠们进行“捞纸”、“晒纸”、“剪纸”的现场操作。

泾川纸韵:千年白纸间的文化苦旅

那些布满老茧的手在纸浆池中轻盈起伏,仿佛不是在劳作,而是在水面上书写无形的诗篇。宣纸的烘干工艺更是独特,工匠用钢管卷起巨幅宣纸时,如同在展开一片洁白的云霞。

三、体验:指尖上的千年传承

在体验区,我尝试了捞纸工序。将纸帘浸入浆池的瞬间,仿佛触摸到了时间的脉搏。师傅为我们准备了十二生肖图案的纸帘,当亲手捞出的宣纸被快速烘干后,捧在手中的不仅是一张纸,更是一段活化的历史。

泾川纸韵:千年白纸间的文化苦旅

孩子在一旁体验制作带有“福”字的宣纸,脸上洋溢着创造者的喜悦。这种参与感,让冰冷的工艺变得有温度,让沉默的文化开始诉说。

四、沉思:纸山墨海间的文化苦旅

站在“三丈三”巨宣前,我被深深震撼。这张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巨宣,需要44名工匠默契配合方能制成。它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种文化宣言——在快节奏的数码时代,依然有人愿意用三年时间等待一张纸的诞生。

泾川纸韵:千年白纸间的文化苦旅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在这泾县一隅,我看到的不是地理的险远,而是文化的深邃。那些晒纸工脸上的汗珠,剪纸师傅专注的眼神,都是这条文化苦旅上最动人的风景。

泾川纸韵:千年白纸间的文化苦旅

文创展厅里的红星牌宣纸和文房四宝,不再是冰冷的商品,而是承载着生命温度的文明信物。我买下一刀宣纸,手感柔韧细腻,仿佛能听见它诉说千年的故事。

离园时已是日暮。回望那些白墙黛瓦的建筑,在夕阳下仿佛一摞即将被收起的宣纸,等待明日再次展开,继续书写中华文明的篇章。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