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黄企生 随笔:游褒禅山记——千年游记里的人生哲思

排行榜 2025年09月11日 16:02 3 admin

游褒禅山记:千年游记里的人生哲思

作者:黄企生

褒禅山,是安徽之行第四站,重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原以为只是一篇寻常的山水游记,细品之下却发现,这篇熔写景、议论于一炉的佳作,藏着穿越千年仍振聋发聩的人生智慧。


黄企生 随笔:游褒禅山记——千年游记里的人生哲思

文字间的山石草木、探洞历程,早已超越了游览本身,化作一面映照志向、毅力与治学态度的镜子,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其中看见自己的人生行路。

文章开篇对褒禅山的考据,便透着治学的严谨。


黄企生 随笔:游褒禅山记——千年游记里的人生哲思

王安石于仆碑之上见“花山”二字,察觉世人误读为“华实”之“华”,随即感慨“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看似细微的考证,恰是治学的真谛——在纷繁信息中辨伪存真,在习以为常处追问本质。

如今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更需这般审慎:

面对网络上的观点,不盲从跟风;

研究学问时,不轻易放过一处疑点。


黄企生 随笔:游褒禅山记——千年游记里的人生哲思

就像历史学者考证古籍,需比对数十种版本才能还原史实;

科研人员做实验,要反复校验数据才能得出结论。

这份“深思慎取”,既是治学的根基,也是为人处世的准则。

而文中最动人的,莫过于对探洞历程的记述。

前洞“夷以近”,游人摩肩接踵;

后洞“险以远”,至者寥寥无几。

这景象恰似人生的隐喻:

容易走的路,挤满了随波逐流的人;

而真正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永远藏在需要披荆斩棘的险远处。


黄企生 随笔:游褒禅山记——千年游记里的人生哲思

王安石一行人初入后洞时,亦有“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兴致,可随着路途渐险,同行者中有人倦怠退缩,最终众人“遂与之俱出”。

事后回望,他们的体力与火把皆足以再探深处,这份“不得极夫游之乐”的遗憾,恰恰点出了人生半途而废的通病。

我们常因他人的动摇、一时的畏难,放弃了本可抵达的远方。

这让想起许多追寻理想的故事:

司马迁受宫刑仍著《史记》,靠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

爱迪生试遍千种材料才发明电灯,凭的是“失败一次便排除一种可能”的毅力。

王安石在文中道破关键: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黄企生 随笔:游褒禅山记——千年游记里的人生哲思

志向是指引方向的灯塔,没有志向的人如同无舵之舟,只能在人生海中漂泊;

毅力是划动船桨的力量,空有志向却畏难退缩,终究只能望洋兴叹;

而“外物之助”则是沿途的风浪与补给,它能让行路更顺,却永远无法替代掌舵与划桨的核心——就像创业者需要资金与人脉,但真正决定成败的,仍是那份不服输的坚持与清晰的方向。

更难得的是,王安石并未将“抵达”视作唯一的价值。

他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份通透恰恰道破了人生的本质:

重要的不是是否抵达终点,而是是否全力以赴。

就像学子备战高考,即便未能考入理想院校,那些挑灯夜读的日子、攻克难题的喜悦,早已化作成长的养分;

旅人攀登高峰,即便因天气未能登顶,沿途的云海松涛、山间的清风明月,亦是无可替代的收获。


黄企生 随笔:游褒禅山记——千年游记里的人生哲思

人生本就是一场过程重于结果的旅程,只要尽了心力,便无需为遗憾所困。

如今再读《游褒禅山记》,已不再是读一篇古代游记,而是与千年前的王安石对话,听他讲述行路的道理。

这道理无关时代,无关境遇:

治学要深思慎取,不人云亦云;

处世要有志有恒,不畏难退缩;

人生要全力以赴,不留遗憾。

山间的仆碑早已斑驳,后洞的奇石或许依旧幽深,但文中的哲思却如山间清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它提醒我们,在人生的“褒禅山”中,既要敢闯“险远”之路,也要守得住治学之心,更要记得:

每一步全力以赴的跋涉,本身就是最珍贵的风景。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