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寻迹南轩书院

排行榜 2025年09月03日 14:03 5 admin
寻迹南轩书院寻迹南轩书院

刘九如

端午的粽香还萦绕在鼻尖。次日,细雨便如蚕娘吐出的银丝,斜斜地织着江南的晨雾。家乡黄材镇左侧,藏着一处同样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之乡——巷子口镇。这里不仅有大宋状元易祓的故居,更有湖湘文化重要的源头之一,由张栻创办的南轩书院。多年来,它宛如一位神秘的老者,静静伫立在时光深处,而我却始终无缘与它相见,这份遗憾在心底生根发芽。此次借着回老家过端午、去宁乡十中看望备考的侄女冉玲的契机,直奔巷子口镇,踏上了期待已久的寻古之旅。

参观完宁乡十中,我便驱车前往巷子口官山下的南轩书院。细雨中的书院,仿佛被一层薄纱笼罩,更添了几分朦胧的韵味。四周寂静无声,竟无一个游人,这倒给了我独自与书院对话的机会。我缓缓移步,徘徊在这方古老的天地间,每一步都带着虔诚与期待。

南轩书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它由南宋理学大师、教育家张栻亲手创立。遥想当年,张栻父子游历潭州,途经宁乡,被这片“枕山环水”的土地绊住了脚步——罗带山如青黛缠腰,沩水河似碧玉流觞,他们或许是在某个烟雨朦胧的清晨,望着笔架山的轮廓,忽然觉得该在这里播下文脉的种子。于是便有了书院,有了“明道济世”的匾额,有了往来学子的青衿飘飘。后来嘉靖帝御笔题匾,同治年立碑“文武官员至此下马”,那些荣耀如星辰缀在书院的天幕上,而2017年的重建,更像是给时光打了个补丁,让断裂的记忆得以续接。

站在书院之中,目光所及,它是封闭的四合院结构,格局方方正正,像极了儒家“中庸”的道理。中轴线上的祠堂里,张栻父子的画像静静悬着,目光穿过几百年的风雨,仍带着办学时的热忱。右侧“四德堂” 、左侧“四益斋”的木柱上,似乎还留着当年学子们倚栏读书的温度。略显遗憾的是,里面并没有太多珍贵的文物,仅有一些简单的介绍。透过这些文字,我眼前便浮现出当年张栻在此讲学的场景,他以 “明道济世” 为办学目的,满腔热忱地倡导培养经世济民之才,那是怎样的一种胸怀与担当!1167年秋,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自福建远道而来,与张栻在南轩书院、岳麓书院等地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论学。他们就中和、太极、仁、知行等理学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史称 “朱张会讲”。这场学术盛事,开创了不同学派公开辩论的传统,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学术发展的道路。后来,王夫之、曾国藩等众多大家前来拜谒,他们在这方土地上汲取智慧,传承文明;不少湖湘子弟从这里汲取“经世致用”的底气,带着文胆与侠气走向天下。

只是眼前的书院,新漆的梁柱还带着松木的清香,展厅里的说明文字终究抵不过实物的重量。我在空荡荡的天井里打转,雨珠从檐角滴落,敲在青石板上,像是时光在轻轻叩门。忽然生出一丝怅然:那些长袍广袖的身影,那些激越的论辩声,那些深夜窗棂透出的烛火,都藏进哪片雨雾里了?

转身走出院门,却被眼前的景致绊住了脚步。罗带山的轮廓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像位老者披着蓑衣默立;沩水河的流水声忽远忽近,分明是千年前的文脉在流淌。西侧笔架山三峰并立,倒像是张栻当年挥毫时搁笔的案头;东侧九折仑蜿蜒如墨,正合了“文章曲折方有致”的深意。御碑亭的飞檐挑着雨珠,“忠孝”牌坊的石刻经雨水冲刷,愈发显出筋骨来。原来书院从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早已与这片山水相融,与家乡的文脉共生。

细雨还在下,打湿了我的鬓角。回望书院的飞檐在烟雨中渐远,忽然明白:那些看得见的匾额、碑刻、建筑,不过是文化的躯壳,真正不朽的,是藏在山水间的灵气,是刻在乡人骨子里的“经世致用”精神。从张栻讲学至今,这片土地上的人,不正是凭着这份文脉的滋养,才把日子过成了诗,把家乡酿成了醇厚的酒么?

雨停时,山坳里升起薄雾。我知道,这场寻迹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家乡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眼老井,都藏着文明的密码,等着有心人去读懂。而南轩书院,不过是其中最亮的一盏灯,照着我们,从过去走向未来。

刘九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知名出版人,曾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第14届“韬奋出版奖”等荣誉。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