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活力中国调研行|东湖评论:科技赋能,襄阳文旅更闪光

排行榜 2025年09月01日 11:13 4 admin

近日,由中宣部组织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在襄阳开展调研采访,这座千年古城向全国展示了其通过文旅融合激发城市活力的创新实践。同期,“知音湖北 发现美好——网络大V探访荆楚夜游(襄阳)”活动成功举办,三十余位全国知名文旅大V和文化学者也深入襄阳唐城景区,全面展示了襄阳文旅融合创新成果与夜经济新业态。

活力中国调研行|东湖评论:科技赋能,襄阳文旅更闪光

科技创新赋能文旅体验,智慧系统提升游客满意度。唐城景区将尖端技术深度融入场景构建,打造沉浸式夜游体验。《大唐倚梦》行进式演出运用声光电、裸眼3D投影等技术,30余场唐文化节目轮番上演,让游客在光影流转中感受盛唐气象。2025年上半年,景区接待游客103万人次,夜间游客占比达60%,进入7月后这一比例攀升至70%,较去年同期增长10.02%。今年暑期,唐城景区推出了“国风电音泼水节”,将现代艺术形式与民俗文化深度融合。工作人员穿着古装和游客们一起相互泼水祝福,把古今的热闹掺在一起,给游客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景区还同步推进智慧化服务升级。通过“唐城云”平台实现票务预约、智能导览、AR寻宝等功能,游客可通过手机APP获取个性化游览路线,实时查看演出场次和人流密度。今年暑期上线的“AR盛唐穿越”系统,让游客扫描特定场景即可生成身着唐装的虚拟形象,相关话题在抖音等平台播放量超5000万次。这些科技手段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更推动唐城从“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

景区的发展需要有文化底蕴的支撑,唐城深谙其道。文化赋能激活历史基因,多元场景释放IP价值。唐城景区深挖盛唐文化内核,打造“影视+演艺+文创”的全产业链生态。唐城景区依托襄阳2800年建城史,以“游一回唐城,当一回唐人”为理念,构建起文化旅游、影视拍摄、全景演艺、商业运营生态。《妖猫传》《梦华录》《国色芳华》《长安的荔枝》等爆款影视剧,以及央视文化节目《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均在唐城取景。这些影视IP效应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景区推出“影视同款打卡地图”,联动剧中服饰、道具开发衍生商品,2025年上半年文创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5%。今年4月举办的“吹吧4月的风·唐城留韵”朗诵会,将《长恨歌》《襄阳歌》等经典诗词与实景演出结合,吸引超2万名观众参与。

唐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春风”。政策驱动提振消费活力,为唐城的夜间经济构建了立体生态。襄阳以“乐襄购·仲夏消费季”为抓手,通过发放百万级消费券、延长景区开放时间等举措,激活夜间消费潜能。唐城周边的闸口“大虾一条街”引入非遗市集与街头表演,将味觉消费升级为文化体验,2025年餐饮营收同比增长17%,带动周边住宿、交通等关联消费同步增长。政府开放58处夜间占道经营区域,培育出北街、六〇三文创园等3个省级夜间经济集聚区,形成“夜游+夜演+夜娱+夜购”的多元模式。

当文旅惠民夯实民生根基,就业增收共享等发展红利也随之而来。唐城项目的繁荣直接带动就业扩容。景区演艺、汉服租赁、餐饮服务等岗位吸纳本地居民3000余人,其中周边社区居民占比超60%。唐城博达凯瑞国际酒店推出“景区就业直通车”,为附近村民提供客房服务、餐饮管理等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

同时,政府同步推进公共服务升级。全市63家文体场馆免费开放,推出非遗体验、国潮市集等150场惠民活动;12345热线30分钟响应旅游投诉,2小时内完成应急处理,细微之处彰显城市温度。这些举措让文旅发展成果切实惠及民生,2025年上半年,襄阳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7%。

从《妖猫传》的影视基地到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襄阳唐城的蜕变折射出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当科技让历史可触可感,当文化成为消费新引擎,这座古城正以“交旅融合”“农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书写着“活力中国”的襄阳篇章。未来,随着唐城片区二期项目的推进,襄阳将继续以文旅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让“襄阳好风日”吹向更广阔的天地。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郭朴真(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责编:郑傲兰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