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人民日报关注:宛平城焕新开放

排行榜 2025年08月28日 08:08 3 admin

北京西郊,永定河畔,卢沟桥边,最近焕新开放的宛平城内,主街一步一景,游人如织。

人民日报关注:宛平城焕新开放

铭记历史的坐标,注定会被历史铭记。

800多年的卢沟桥、300多年的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位于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宛平城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还是国家抗战纪念活动承载地、红色文化传承地,伟大抗战精神在这里深深扎根、代代传承。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近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卢沟桥宛平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又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我们把文化传承发展融入城市更新行动,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老城焕发新活力,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丰台区委书记王少峰表示。

厚重历史,创新传承

走在宛平城西城墙环城步道,绿树亭亭,青草如茵,可近距离端详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城。“以前古城墙旁,有绿地、围栏与外界隔离,如今撤去围栏,城墙近在咫尺。”附近居民张广明说,卢沟桥的护栏也拆掉了,千姿百态的石狮近在眼前。

在卢沟桥宛平城历史文化街区,各类文物、院落延续着文脉,承载着乡愁,定格着记忆。“我们推动文物观瞻向前一步,把护栏‘硬隔离’变成标语‘软提示’,让人们能够近距离感受文明的传承、文化的延续。”丰台文旅集团宛平项目部负责人田莹说,当人们靠近文物时,会有智能语音提示。

在宛平城主街,坐落着不少小型展馆。一处名为“拱极营”的古代冷兵器展馆内,游人络绎不绝。馆内,刀剑长矛各种兵器一应俱全,铠甲盾牌各类护具包罗万象,其中不少冷兵器是当地出土的文物,讲述着宛平城建城拱卫京师的功能。

当前,整个宛平城正在打造博物馆之城。“针对历史悠久的文物保护单位、散落在胡同巷弄的有价值院落,通过修缮保护、深入挖掘,打造和引入一批博物馆、类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丰台文旅集团董事长杨蕊说。

除了博物馆内的展览,宛平城还利用空间举办各类具有当地特色的展览展示。走进宛平城西门内的小城会客厅,“烽火卢沟 硬气铸魂”丰台抗战专题展展出44张珍贵图片和11组实物展品,从烽烟骤起到共御外侮,从众志成城到抗战印记、丰碑不朽,再现了丰台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抗战历史。后续,宛平城内将推出“太行古道”“宛平记忆”“大丰起兮”等一系列专题展,丰富宛平博物馆之城的文化底蕴。

今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7月8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恢复开放,宛平城、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也在修葺后同步亮相,“馆桥城园”实现全景开放。与往日不同,此次改造提升对“馆桥城园”采取一体化运营管理,对抗日战争集中连片区域开展主题保护,构建了贯通式的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格局。

“‘馆桥城园’并非孤立存在的‘静态纪念碑’。”杨蕊说,“馆桥城园”通过顺畅的参观路线串联,文化旅游功能与历史纪念功能协调统一。研学活动经过协同设计,从抗战馆延伸至城墙下、街巷中、雕塑园里,形成“馆内学、城中考、园里悟”的闭环体验。

老城更新,焕发活力

清理宛平城城墙保护范围内建筑;恢复性修缮原生院落,重现明清民居“磨砖对缝”工艺;对城墙周边31组“宛平院子”实施“原工艺复建”,墙面用传统糯米灰浆加固,屋面铺设山西手工青瓦……

“老城更新承载着联通文脉、修复记忆的重要功能。”罗大坤是负责宛平城内保护更新的建筑师之一,“我们‘修旧如旧,建新如故’,一边原样修复,一边改造提升。”

为此,罗大坤走遍了城内的每条胡同、每个院子,深入考证不同年代的建筑演变过程,建起数据库。永定河的鹅卵石、砌墙用的老青砖、用作瓦当的青石板,还有充当室内屋顶的老枣木……这些都是京西民居的特色遗存。在保护性清理杂乱违建后,罗大坤将一砖一瓦、每个老物件编号,尽可能修复复原、收集利用。

按照和城内风貌相统一原则,城楼、城墙、城基、城门等文物本体也得到修缮。更新改造后的宛平城,呈现出“青砖黛瓦连片、红砖红瓦点缀”整体风貌。

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不仅要有历史风貌,还应有文化生活。“我们遵循更新改造原则,打造多处示范点位,紧扣文化、旅游、商业、公共服务等,实施精准选商。”田莹说。

在宛平城内,不少观众会沿主街打卡人民咖啡馆、卢沟桥礼物文创商店、卢沟晓月主题邮局等。近日,“北京文创”集合店在主街甫一开业,观众便排起长队,除了抢购集合40余家国内外知名文博机构的精品文创产品,还特意购买带有宛平特色的抗战胜利和国防教育主题文创产品。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是宛平这座古城更新的初衷。“改造过程中,我们注重提升游客服务水平,同时满足周边市民运动、休憩需求,让古城融入市民的新生活。”罗大坤说。

为了实现宛平博物馆之城与民生的融合,宛平城着力优化共生院落小环境,改善生活基础设施,恢复院落传统风貌;西北城垣景观带打造为周边群众和游客共享的游览与休憩空间;城内兴隆寺成为融合休憩、研学功能的公共空间;原卢沟桥小学操场升级变身为全龄段休闲健身区。

宛平街道党工委书记孟丹介绍,根据规划,宛平城及周边地区将逐步完成环境整治和有机更新,打造宛平博物馆之城,有序建设卢沟桥国家文化公园,结合卢沟桥—宛平城、晓月岛等资源塑造高品质岸线景观,打造京西历史文化焕新门户形象。

铭记历史,浴火重生

站在宛平城东门仰望,青灰色的城墙高大而肃穆。城墙上密布的弹孔和深陷的弹坑,提醒着人们88年前那场战斗的惨烈。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的挑衅打破了宛平城的宁静。

当年7月8日凌晨,年仅6岁的居民郑福来被密集的枪炮声惊醒,母亲带他顶着锅盖跑出家门,却目睹前一天还一起玩耍的伙伴,转眼间就失去了生命。

郑福来的孙女郑然回忆,作为七七事变的亲历者,爷爷常讲述中国守军在龙王庙和附近的铁路线同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的场景,“他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不屈”。

1951年,郑福来出任卢沟桥镇的第一任镇长。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修复卢沟桥和宛平城。有人问宛平城墙上的弹坑要不要填,郑福来当即否定:这是日本侵华战争留下的罪证,不能填。

自那时起,郑福来先后为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义务讲解卢沟桥的抗战历史。退休后,郑老依旧风雨无阻地站在这座桥上,向人们讲述那段烽火岁月。

2024年郑福来离世后,郑然接过义务讲解的接力棒,继续站在同一片热土上,传递这一簇精神火种。

宛平城内,经历8个多月闭馆改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不久前恢复开放,以更鲜活的方式让这段历史直抵人心。

“我们深知,守护遗产绝不能止步于展柜之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罗存康介绍,展览专门设置了抗战家书视听空间,集中呈现左权、赵一曼等抗战英烈的家书。

焕然一新的展厅里,1525张照片、3237件(套)文物串联起烽火岁月的脉络。锈迹斑斑的步枪仿佛仍透着硝烟味;冀中地道的全息投影让观众如置身当年的防御工事,触摸军民共筑的“地下长城”;电子献花墙前,虚拟花朵随观众鞠躬礼绽放……

走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夕阳洒在城内石板路上,游人三三两两在八角楼的中式咖啡馆前驻足拍照。槐树下,老人闲坐对弈,鸟鸣声在雕花木窗间流转。

“希望游客参观后,看到的是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怀着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杨蕊说。

面向未来,守望和平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激昂的《黄河大合唱》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上空回荡,一场别开生面的场景式沉浸“大思政课”在这里举行。

来自首都艺术院校及丰台区中小学的百余名师生,带来舞剧、歌剧等红色经典作品,为这片承载着无数英勇抗争故事的土地,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与希望。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导演专业学生张梦茹说:“现场的环境,让我更加沉浸在演出中,同时也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雕塑园内,38尊直径2米、高约4.3米的柱形铸铜雕塑以中国传统碑林形式铺展成历史长卷。雕塑园承载了凭吊、记录、教育、观赏等诸多功能,成为重要的纪念地和宣传阵地。

“我们在保留原有雕塑风貌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科技元素。参观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详细的雕塑信息展示,还有声情并茂的视频讲述背后的抗战故事。”卢沟桥文化发展中心文保部部长田翰介绍。

在“战地救援”主题雕塑下,游客王雪平扫码后,来自卢沟桥小学的“小小讲解员”把雕塑的故事娓娓道来:“请看,这是一间简陋的手术室,为及时救护伤员,白衣战士克服重重困难,将医院设在前线,挽救生命。在这些身影中,我们依稀还能认出白求恩、柯棣华这些将生命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国际主义战士。”

宛平城里,不时可以见到国外游客的身影。“7月8日以来,卢沟桥、宛平城日均客流已超2万人次,国际游客日渐增多。”杨蕊表示,“他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能共同缅怀历史、展望未来。”

经历战火的硝烟,这片土地承载了更为深厚的民族记忆。宛平城将打造世界和平纪念地,通过举办各类国际和平交流活动,展现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形象。

“中国人,意志坚,重整河山换新天。水清清,月圆圆,万古卢沟佑安澜……”这首丰台区数十万中小学生都会唱的《卢沟谣》,唱出时光流转中,伟大抗战精神代代相传,唱出褪去硝烟与创伤的宛平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潘俊强 李卓尔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