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折叠”百年通讯时空

排行榜 2025年08月07日 08:58 4 admin

走进世界老电话博物馆:

“折叠”百年通讯时空

“折叠”百年通讯时空

车志红(左)介绍展品。

受访者供图

“嘀嗒”——电报机红光闪烁,“丁零零”——拨盘电话机一阵脆响……步入北京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恍若跨越时空,重温通讯发展历史。

“门面小,但能留住人”

门面不大,这座临街小楼外观低调,乍看如“文艺书店”。门楣上朴实无华的“北京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招牌,则亮明其身份。

推门而入,眼前豁然开朗。入口两侧,两条叙事主线分向铺陈:右边是“从电报到电话”,展示电话发明历程及工作原理;左侧是“从西方到东方”,讲解通讯设备如何传入中国。目光所及,老式电话依序摆放,图文介绍沿墙蜿蜒。

“门面小,但能留住人。”馆长车志红说,墙上张贴的图文还另被汇集成册,供观众坐下来静心翻阅。

顺着左侧向前,便来到“红色通讯”展区。展柜高低错落,密布电话、电台和文献,从八一南昌起义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电波往事在静默中回荡。

“之前只看过电影画面,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实物。”资深媒体人高雪轻抚一部军绿色步话机。这正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时使用的同款。

环顾四周已觉目不暇接,一低头,脚下也别有洞天——部分地板被改造为透明承重玻璃,其下可见钢盔、子弹夹等历史文物。车志红说,“孩子们最爱趴这儿‘探宝’!”

须臾见古今,方寸识天地。这座博物馆空间虽小,但布局精妙有序,俯仰行坐之间,皆可见历史。一幢小楼,“折叠”了百年通讯时空。

沉浸式体验

“想体验老设备可不能错过这边儿。”车志红把笔者带到一层角落的“模拟电报间”。

低头,桌上是精密的电报发射机、军用步话机;抬眼,墙上张贴着泛黄的电码符号表、敌我态势图。落座在电报机前,戴上耳机,手指轻敲电键,“嘀—嗒”、“嘀嘀—嗒”……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收发报时的紧张气氛,仿佛在此刻亲临。

技术不断发展,通讯愈发便利,如今,“功成身退”的“老伙计们”就静卧在馆中:磁石电话墙机、手摇式电话、按键式座机……一部部饱经风霜的设备,都是一个个散落的时空节点,串起了通讯发展的历史脉络。

随着车志红拾级而上,就来到二楼的“童趣王国”。

这里汇聚了世界各地的老电话,造型新奇有趣,点燃孩子们的热情:“米老鼠”电话昂首挺胸、憨态可掬;玩具汽车电话外壳锃亮、酷劲儿十足;摇滚歌手造型电话也极富创意——按下拨号键,歌手便随节奏“摇摆”起来。

无需讲解,孩子们早已自发围拢,争相观察、拨弄,在纯粹的玩乐中,感知声电世界的奇妙魅力。

“冷门爱好”

“小时候我就纳闷,一根线怎么能传来人声呢?”车志红追忆起办馆初衷。“我大学专业和之后的工作也都与通讯有关。”

20世纪80年代初,车志红大学通信专业毕业,来到北京东单邮政局。从投递员到投递班长,再到邮局支局长,后来又从事电话经销,他系统了解了中国的通讯历史,近距离见证了中国通讯的巨变。专业打底、情怀加持,80年代末,他成了最早一批“追电话的人”。

“我走南闯北,四处淘换老电话,有时凌晨两点开车去古物市场,提着灯就开始‘扫’货。”历经近四十年,当初的“冷门爱好”已垒出50余类、10万余件的庞大收藏。

2006年,老电话博物馆正式成立。“办馆和收藏不是一个概念。”车志红说,“博物馆得让观众见物、见人、见故事、见精神。”他重视具有历史鉴证意义的物件。在馆内,他最看重的不是雕花鎏金的西洋老电话,而是两批乍看“平平无奇”的通讯设备:最先由中国自主生产的电话机机型,以及为制定中国话机“国家标准”而接受测试的电话机。

“有些老电话看着不起眼,但就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在车志红看来,真正宝贵的是老电话的历史价值,及其背后的时代记忆、家国故事。

作者:严冰 任哲曦 祁千秋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