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三河市:知名的历史文化名村(二)

排行榜 2025年07月23日 18:55 4 admin

(张德敏 整理)


《说文解字》中对“村”的释义为:“村,从邑,屯聚之意也。”历史文化名村,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地方民族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村庄。

村庄起源于先民的原始部落。远在新石器时代,三河这方土地上,就有先民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延续文明。在孟各庄、刘白塔等处的古遗址,都有先民临水结庐、狩猎采集的历史痕迹。在此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民在这里种植谷物、饲养家禽、捕鱼打猎、烧制陶器,过上临水定居的生活。

历经秦皇汉武、唐宋元明的历史变迁。在三河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谱写着新时代的小康幸福生活的壮举,也是七十万英雄儿女魂牵梦绕的故乡,寄予着浓郁醇厚的乡愁。

现采撷了九个文化名村历史故事,以飨读者。


三河市:知名的历史文化名村(二)


④文蕴深厚冯家府

潮白河东岸的燕郊镇冯家府村,建村于元代前期,一冯姓人家在此立庄,得名冯家佛。后改称冯家务,民国初年再改称冯家府。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建村历史。现有350户,1500余口人。居民中,李、贾、许、冯四姓氏人数居多。

久远的文化遗址。1960年7月30日,天津地区古代文化遗址调查队,到燕郊地区探查古代文化遗址时,发现了冯家府文化遗址。

遗址在村南,现中国防卫科技学院内。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遗址顶层距地表0.4米,厚度1米左右。颜色略深于表土。据文化部门考证,为商代至战国时代(约公元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遗址,属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多件。主要有:泥质灰陶、泥质红陶、板瓦、绳纹砖、泥质灰陶罐、土灰陶鬲、直领花边鬲。2014年4月,冯家府文化遗址被廊坊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孙岩墓地神道碑。此碑曾立于冯家府村南,孙岩墓地神道(陵区南北甬路)供桌正面,故称神道碑。因正面刻有皇帝所发“奉天诰命”制文,又称“奉天诰命碑”。立碑年代为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1997年燕郊民政学院院内(原为冯家府村土地)施工时挖出。

碑为青石质,通高178厘米,宽70厘米,厚18厘米。方首圆角。碑阳面(正面),线刻双螭(龙生九子之一)、如意祥云纹图案,额题篆书“奉天诰命”字样。正面正文为明代永乐皇帝追封应城伯孙岩为翼城侯、封其妻刘氏为诰命夫人的制文。碑阴,边框线刻如意祥云图案。碑阴正文由明文渊阁大学士、内阁首辅杨荣撰文。字迹虽已模糊,但明史有记。

墓主人孙岩(1339—1418年),凤阳(今安徽省凤阳县)人。明初武将,战功显赫。早年跟从朱元璋渡江,官至燕山中护卫千户。后致仕(辞职归家)。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靖难”,通州守将房胜降,朱棣请孙岩出仕协守通州。累升都指挥佥事,封应城伯,禄千石。后因私愤杀人(某千户),夺爵安置交阯。不久复爵。永乐十八年(1418年)去世,追赠翼城侯,谥号威武。葬通州东冯家庄(即今冯家府)。

三河市:知名的历史文化名村(二)


⑤文化名村大唐回

三面环山翠,清泉绕村流;

宝塔峰丁秀,佛寺山坡幽;

神拳扬国威,浩气震敌酋;

京东一古村,千年遗风留。

这首五律诗,勾勒出三河市灵山脚下,大唐回村环境优美、古韵深厚的历史人文情调。

大唐回村,原名磨头村。唐贞观年间,唐王李世民东征高丽。回师时,曾驻跸此地,大军在此休整。为纪念这段历史,人们将村名改为唐回。在1300余年的繁衍生息中,唐回村逐渐拓展为大唐回、小唐回和唐回店三个村庄。

三个村街虽独立成村,但街道相连,人相通,居相邻。三村中,大唐回村最大,人最多,位置最佳。其村青山环抱,绿水绕村,有塔有寺,古韵幽静,是京东知名的历史文化名村。

大唐回村南,燕山余脉到此融结,突兀成峰。形成一山,名曰灵山。灵山顶平坡缓,满山青翠。

山顶一塔,名为灵山塔。塔高海拔87米。建筑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十世纪左右。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割燕云十六州赂契丹,三河随之归属契丹。辽开泰元年(1012年),三河属辽南道幽都府蓟州。所以,灵山辽塔至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了。1998年,对塔体全面进行了维修加固。恢复了塔刹、塔基雕花、五层檐椽,复建了飞檐、檐瓦、垂脊、围脊、角梁柱、套兽和风铎(铸塔铃重坠各层檐角)。1993年7月,被列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腰一寺,名为灵山寺。塔寺相映,熠熠生辉。另有史书记载,清同治元年正月至二年四月,灵山寺重修。

原寺有三层殿和东西跨院,共有40间房。这些建筑除戏楼保留到解放后才被拆除外,其余连同灵山寺一起被日本侵略军一把大火烧为灰烬。

为了弘扬文化,重振灵山神威,大唐回村干部群众多方筹集资金,于1998年在灵山寺原址,重建灵山寺。新建成的灵山寺正殿三层四座,东西配殿,钟鼓楼及庙堂、诵经、论佛事等共15座89间,总面积2125平方米,各殿内塑佛像37尊。1999年5月举行了开光大典。自此,灵山寺开始对游人开放,进香者和游人络绎不绝。

大唐回村东的灵山山脚下有“灵泉漱玉”一处,山下三面有泉,或从石窦,或自沙垠,泉水喷吐,水珠四溅,积流成溪。凭轩远眺,唯见野桥村落掩映层林,瓜圃蔬畦迂回曲涧,一幅人间美景印画在山前。灵泉水日夜喷吐不息,积流成河,名曰小清河,顺势南下,九十九曲注入洳河(今泃河)。

“灵泉漱玉”是三河八景之最。

三河市:知名的历史文化名村(二)


⑥人杰地灵栲栳山

栲栳山村位于燕山余脉的一个山凹里,村庄北东南三面环山,因形似栲栳、状如簸箕而得名栲栳山。

据1988年版《三河县志》载,隋末时期,山东周、刘、高、史等姓氏人家,逃荒在此定居立庄。以周、刘、高等人家聚集居住地叫栲栳山。今一分为四,称之为栲栳山一、二、三、四村。自隋末形成村落以来,历经1000余年的变迁和发展,成为山环水绕、民风淳朴的文化名村。

历史久远淳民风。据说,在栲栳山村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周姓人大都尚武,而刘姓人家大都崇文。

周家的青年男人们不仅在村里结伙练武,还有些人外出云游,拜师访友。有的从军报国,为国戍边。被人赞誉为忠诚待人,信义交友,行侠仗义,乐于助人。刘家人虽不善武,但重文修学,也出了不少文化人。清乾隆四十年,刘家出了一名举人刘廷栋,后中进士,被清廷派往外地为官。由于为官清正,治理有方,深得民众爱戴和朝庭赏识。乾隆皇帝曾钦赐御匾予以表彰。刘廷栋父亲早亡,刘虽在外,仍念念不忘家乡老母亲,极尽孝敬和赡养之责,月月寄银,年年省亲。母亲90多岁去世时,脱去官服,身披重孝,扶柩安葬。

清乾隆年间,盛行建庙宇之风,村村建庙,供奉约己。村会头与乡绅相商,最后集周家族建关公庙和刘家族建杨二郎庙的意见,把关公忠义之信和杨二郎以孝为先的建议,集中建一座“二圣庙”,教育人们要做“忠孝”两全之人。庙建好后,刘廷栋亲自为寺庙撰写一幅楹联。联曰:

一座连双圣真君大帝

千秋共两人孝子忠臣

从此,二圣庙香火不断。后庙宇被毁于抗战年代,留下许多遗憾。

三河市:知名的历史文化名村(二)

欢乐“社火”庆新春。据传,从清乾隆年间,栲栳山社火十分鼎盛。到了冬闲时节,左右邻村的花会分会,就召集人员,组织排练节目。正月十四进行预演。然后,在各村进行巡演。正月十五这一天的下午,各道花会在栲栳山村西的娘娘庙前点卯,然后依次向村东磕头岭进发,列队迎候“神火”。

“神火”引接下山后,霎时,鞭炮声、锣鼓声和欢呼声响彻云霄。随后,在灯火的引领下,舞龙、舞狮、高跷、小车会、跑旱船、地秧歌、十不闲等各道花会,依次进村表演。各家各户和沿街店铺为迎接“神火”,还在门前摆上茶桌。有的人家还要拾捡散落在地上的灯火,引燃手上灯笼里的蜡烛,悬挂在自家的门前或院子里,寓意“神火”到家,消灾祛病,日子红火,生活幸福。村民观赏各道花会的精彩表演,一直到午夜。

栲栳山社火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设立“社火”协会,总会头任会长。操持演练节目和筹集经费、采买服装、置办器械等事宜。抗日战争时期,资庆寺和火神庙毁于战火。“社火”活动也被迫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栲栳山“社火”得到恢复。因火神庙已毁,活动取消“取火”后的“散灯火”一节。“文革”期间,栲栳山社火被当做“四旧”被取缔。

改革开放后,栲栳山“社火”得到重生。2020年,因栲栳山村已一分为四个行政村。除每年正月十五由总会头集中进行演出外。其余活动都由分会自行组织演出。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