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光芒·追访自然的主角】聆听八桂大地的生态和鸣曲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07日 03:12 3 admin

新华网北京11月4日电 翻开顶蛳山贝丘遗址这部无字史书的厚重扉页,就翻开了广西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史册之一。数千年前,这里的先民依八尺江而居,渔猎采集,生息繁衍。他们的身影虽早已远去,但对自然的尊崇、与万物和谐共处的文化印记,却深深烙刻在这片深沉的红土地上。

今天,当我们行走在广西的绿水青山之间,从遗弃矿坑的“绿色重生”,到银滩海岸的“蓝带修复”;从红树林间的“海上森林”守护,到港口与海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故事,正在这里续写新的篇章。


修复:在“伤痕”之上,生长希望


遗弃矿坑的“第二生命”,是生态修复最动人的见证。

【光芒·追访自然的主角】聆听八桂大地的生态和鸣曲

南宁园博园内,已修复好的矿坑。新华网 刘娜 摄

南宁市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庞进佳介绍,过去粗放式的露天开采,在南宁形成了300多个遍布城乡的“生态疤痕”,带来高陡边坡、危岩耸立等地质安全隐患,也加剧了本就脆弱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使修复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南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全力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在南宁园博园,16个曾经满目疮痍的遗弃矿坑,如今已成为六大主题花园。“我们不推山,不填湖,保留植被,让自然做主。”庞进佳说。通过清理危岩、稳固崖壁、植被恢复,矿坑不仅重现生机,更成为峻崖潭、飞瀑湖、岩石园等独具特色的游览空间。

曾经的“生态伤疤”,如今也成为白鹭栖息、游人如织的生态课堂。矿坑边,锈迹斑斑的采石设备被保留下来,与蓬勃生长的植物形成鲜明对比,无声诉说着“破坏—修复—共生”的生态故事。

银滩的“蓝色回归”,是岸线综合生态整治修复的生动实践。

【光芒·追访自然的主角】聆听八桂大地的生态和鸣曲

北海银滩,游客如织。新华网 刘娜 摄

“上世纪70年代,村民为生计将沙滩挖成渔港。废弃后,又臭又脏的渔港导致沙滩萎缩、海水污染,岸线生态被严重破坏。”北海银滩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陈桂聪回忆道。

为此,北海市先后启动银滩中区岸线修复与咸田港退港还滩两大工程,总投资近1.37亿元。通过退港还滩、修复沙滩、退陆还海,累计修复岸线逾3公里,恢复沙滩面积约24.5万平方米,回填沙量近40万立方米。

如今,东西两段长达5.2公里的沙滩终于重归贯通,“十里银滩”从此名副其实。银滩不再是割裂的风景,而是一条完整的生态廊道,成为市民游客亲海、乐海、护海的“城市客厅”。退港还滩不仅治好了历史的“生态伤疤”,更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保护:在守护之中,谋求共荣


守护红树林,就是守护向海而兴的生态基石。广西正用最严密的制度,将这片“海上森林”打造成人与自然的共生地标。

【光芒·追访自然的主角】聆听八桂大地的生态和鸣曲

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新华网 刘娜 摄

在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千亩红树林如绿色绸带缠绕海岸。它们是“海上森林”,更是“海岸卫士”。

广西的红树林面积达1.08万公顷,位居全国第二。自治区林业局草地监理中心刘震介绍,广西通过“四大抓手”构建了红树林长效保护机制,以严密的工作机制、考核体系、配套制度和科学规划,为红树林筑起了制度“防护网”。

在监管层面,广西依托“四项措施”实现高效管理:智慧监管“一图统览”,基层管理“责任到人”,执法基础“科学量化”,用途管制“红线严控”。

“我们还通过‘四个强化’推动红树林面积稳中有升,”刘震说,“强化就地保护让生态家园更完整,强化科技支撑为修复注入智慧,强化保护修复让红树林‘康复有方’,强化经验推广让‘广西样板’走向全国。”

【光芒·追访自然的主角】聆听八桂大地的生态和鸣曲

广西北部湾铁山港。新华网 刘娜 摄

在广西北部湾,铁山港的崛起是“向海图强”战略的生动注脚。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出海口,铁山港作业区在建设之初,就将生态保护置于优先位置。

“我们坚持规划先行、生态优先,在发展中守护,在守护中发展。”北部湾港北海码头有限公司党群部周波表示,铁山港的快速发展始终与严格的生态保护同频共振。

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依托,铁山港在建设过程中严守生态红线,将绿色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

“我们不仅建码头,更是在守护一片海。”周波介绍,铁山港通过跨部门协同审查机制,在项目选址阶段就充分考量生态因素,确保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域都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2024年,铁山港作业区完成货物吞吐量335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增长14.4%。数字背后,是“既要发展,也要守护”的坚定抉择。如今,铁山港正朝着“国际枢纽海港”的目标迈进,用实际行动证明港口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非取舍,而是可以共赢的必答题。

从矿坑重生到银滩复绿,从守护红树林到共建绿色港,广西在用实践生动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单选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通向未来的必由之路。在这条路上,自然永远是主角,而我们,是坚定不移的守护者与同行者。

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娜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