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中亚五国行(20)——舌尖上的丝路之旅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05日 18:37 5 admin
中亚五国行(20)——舌尖上的丝路之旅


还是在八九年前,我就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出了旅游的最大魅力在于“三美”:观美景,尝美食,赏美女。

在“中亚五国行”的系列游记中,前十九篇我主要写得是 “观美景”,而此篇我就来聊一聊“尝美食”。

应该说,中亚五国的美食是一部活着的饮食文化交流史。从第一天踏入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开始,到最后一天离开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结束,在这16天舌尖上的旅行中,我发现中亚五国饮食文化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抓饭是贯穿整个区域的灵魂菜肴,但在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演绎;

烤肉、烤馕、烤包子是共同的语言,体现了游牧与农耕文明的结合;

马肉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饮食中地位崇高,而在南部则更多的是羊肉;

从包尔萨克到烤馕,面食以各种形态成为餐桌上的绝对主角。



中亚五国行(20)——舌尖上的丝路之旅

说实话,这一路,吃得最多的还是“烤馕”,它几乎涵盖了一日三餐。我从中亚回国快一个月了,但唇齿间仿佛还萦留着烤馕的麦香。那香气混着馕坑的烟火气,串联起我在丝路五国的漫游记忆。

我深深地感觉到,在中亚五国,烤馕文化源远流长,是当地人民饮食文化的核心。它远不止是一种食物,更是社会连接、待客之道与精神信仰的象征。所以,无论你走到哪里,是大街小巷,还是集贸市场,是酒店餐厅,还是民居小院,都能看到形态各异的“馕”,可以说,这里简直是一个馕的天下,馕的世界。



中亚五国行(20)——舌尖上的丝路之旅

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这里的馕厚实如圆盾,边缘扎实,掰开坚硬的馕壳,内里却十分柔软,如果就着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就能饱腹终日。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我见到的馕薄而椭圆,表面撒着粗盐粒与香菜籽,当地人直接用馕舀着马奶酒吃,豪迈又和谐。

行至乌兹别克斯坦,烤馕升华为艺术品。撒马尔罕的百年老馕坑前,老师傅在面饼上压出繁复的蔷薇花纹,撒上黑白芝麻,烤出的馕大如车轮,焦香酥脆,是寻常人家一日三餐的主力军。



中亚五国行(20)——舌尖上的丝路之旅

在塔吉克斯坦苦盏大巴扎,我看到一种方形烤馕,边缘厚,中间薄,更适合撕下蘸取浓郁的酸奶。而在土库曼斯坦,他们的馕小而厚,中心常有一个戳印,像神秘的部落徽章,就着不加糖的砖茶,别有一番古朴风味。



中亚五国行(20)——舌尖上的丝路之旅

中亚五国行(20)——舌尖上的丝路之旅

一路走来,我品出了中亚与新疆烤馕的同源异彩。中亚的馕,形态相对统一,以日常食用的大薄饼或厚实圆饼为主,更像一种沉稳的日常主食,常用来卷烤肉、蘸酸奶,是游牧血脉的延续。而在新疆,馕早已演变为千姿百态的美食宇宙——从加入牛奶、清油的油馕,到塞满羊肉的肉馕,再到二次创作成馕包肉、炒烤肉,其风味与吃法的丰富程度,令人惊叹。



中亚五国行(20)——舌尖上的丝路之旅

中亚五国行(20)——舌尖上的丝路之旅

其实,我最喜爱的中亚美食并不是烤馕,而是“抓饭”和拌面。从中亚归来,我的味蕾依然被一场关于抓饭的盛宴占据。特别是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吃得那顿抓饭,既大饱了眼福,又大饱了口福。

中亚抓饭中心的那口直径三米的巨型铜锅“卡赞”,本身就是一道风景,也是一座美食的纪念碑。抓饭大师的木铲在其中翻飞,羊尾油的醇厚香气扑面而来。这里的抓饭色泽深沉,因使用大量黄胡萝卜与鹰嘴豆,入口时米饭软糯绵密,羊肉酥烂,油香厚重得化不开。



中亚五国行(20)——舌尖上的丝路之旅

哈萨克斯坦的抓饭则显得豪迈不羁。羊肉被切成大块,与米饭分层焖制,吃的是那份大口吃肉的痛快。而在土库曼斯坦,独特的沙漠香料为抓饭注入了灵魂,那是一种带着一丝神秘辛香的风味,让人联想到丝绸之路上的商队。

由于我在新疆当过兵,最近10年又多次去过新疆,所以,我在享用中亚美食时会不由自主地与新疆美食进行比较。我觉得中亚抓饭与新疆抓饭同源却不同风,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微妙差异。



中亚五国行(20)——舌尖上的丝路之旅

口感上,中亚抓饭的米饭普遍追求软糯,甚至略带粘性,而新疆抓饭则讲究粒粒分明、 Q 弹有嚼劲。风味上,中亚抓饭油更重、味更咸,善于运用鹰嘴豆、芸豆等增加层次;新疆抓饭则相对清爽,喜用红黄胡萝卜的天然甜味,且洋葱的存在感更强。

如果说新疆抓饭是一首色彩明快、节奏鲜明的独奏,那么中亚五国的抓饭便是一部交织着游牧豪情与农耕智慧的交响诗。每一口,都是对那片古老土地的品味与解读。



中亚五国行(20)——舌尖上的丝路之旅

中亚的拌面——"拉格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与新疆的拉条子相比,中亚的拉格曼面条更粗,宛如面棍,汤汁油腻且味道香浓。据说,这粗矿的面条源于游牧民族对饱腹感的追求,每一口都让人想起马背上的豪迈。



中亚五国行(20)——舌尖上的丝路之旅

行走中亚,品尝当地各具特色的烤肉,也是中亚之旅的核心体验之一。我们的口福不浅,一路上充分享用了这一美味佳肴。



中亚五国行(20)——舌尖上的丝路之旅

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我目睹了此生最壮观的烤肉盛宴。一根十余米长的特制铁棍,串着层层叠叠的烤肉,被几个小伙子呼喝着抬着放到长条餐桌上,一时间,整个餐厅都沸腾了,惊叫声不断,空气中弥漫着焦香与欢呼。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烤肉串——金黄色的肉块散发着孜然与草原的野性香气。

很难想象如此巨型烤肉串是怎么烤制出来的?我想,它一定是在砖砌的巨大烤炉上,几位烤匠默契配合的结果。



中亚五国行(20)——舌尖上的丝路之旅

导游妮妮告诉我们,像这种巨型烤肉是对客人最高规格的礼遇,象征着团结、友好与分享。而在我看来,它是撒马尔罕人用最炽热的方式,把千年的热情都烤进了时光里。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放入口中,外皮焦脆,内里鲜嫩多汁,香料与肉香完美融合。就着馕和洋葱,再喝一口咸奶茶,这便是丝路上最淳朴的美味。



中亚五国行(20)——舌尖上的丝路之旅

穿行在中亚五国的烤肉江湖,我发现烤肉不仅是食物,更是游牧民族的文化符号。

在草原上,烤肉是待客之道的核心。无论哈萨克族的熏马肉和马肠、吉尔吉斯族的烤羊肉串,还是塔吉克人的烤包子,都承载着这片土地的记忆。

中亚美食还有很多,包括慢节奏的用餐过程也挺有意思,但限于篇幅,不能一一道来,只能捡几种经典美食与大家分享,希望各位喜欢。



中亚五国行(20)——舌尖上的丝路之旅

【游览于2025年10月,待续】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