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人类首次登顶珠峰见证者坎恰·夏尔巴:一生未登顶,却与珠峰命运紧密相连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31日 11:16 3 admin

参考消息网10月28日报道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10月23日刊登题为《坎恰·夏尔巴对珠峰的复杂心情》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人类首次登顶珠峰见证者坎恰·夏尔巴:一生未登顶,却与珠峰命运紧密相连

“搬运工”

希拉里探险队最后一位在世成员10月16日离世。

1953年5月29日,当埃德蒙·希拉里与登津·诺盖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时,时年19岁的坎恰·夏尔巴正待在下方的营地中。当时和他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两名夏尔巴人。他们和坎恰一样,选中他们是因为他们无需补充氧气就能攀登至2.7万英尺(1英尺约合0.3米——本报注)的高度。寒风刺骨,渗入骨髓,旧军靴磨得双脚生疼,就是这样,他们不仅要完成攀登,还得背上登山者最后冲顶所需的全部物资:睡袋、绳索、备用氧气瓶以及其他各类装备。在南坳,他们搭建了希拉里与登津过夜的帐篷。直到这两人兴高采烈地返回营地,他们才得知登顶成功的消息。他们相拥而庆,手舞足蹈。一阵狂喜之后,他们又立刻收拾行囊,返回大本营。

在整个探险过程中,一旦登山路线陡峭到牦牛无法通行,坎恰的主要任务便是背负煤油与炉灶。登山者们正是用这些炉灶烹饪着清一色的罐装西式食物。坎恰曾尝过这类食物,只吃得下速溶橘子粉冲的饮料。像他这样的夏尔巴人与搬运工,平日里只吃传统食物糌粑,就是将大麦粉冲调成热粥或冷粥,再拌上融雪即可。对他而言,这份食物的重要性不亚于氧气。

除了搬运物资,他还得和数十名其他夏尔巴人一同搭建六座营地,并在山间开辟路径。途中经过昆布冰瀑时,新下的积雪冲刷出一道巨大冰裂缝,挡住他们的去路。没有梯子,他们几乎无法跨越这处障碍。于是,包括坎恰在内的十人徒步返回他们的村子纳姆泽巴扎尔,砍伐了十棵高大的树木搭建桥梁,之后每人扛着一根树干返回冰瀑处。

谋生

纳姆泽巴扎尔的生活艰难。当地居民几乎只能靠种植土豆过活,再用土豆换取其他所有必需品如盐和糖。坎恰从未上过学,从小就带着家里能拿出的物产,翻山越岭徒步数日前往印度或中国西藏进行贸易。他第一次出门经商,是带着30公斤尼泊尔纸前往西藏,用于制作转经筒。

然而,他始终未能过上自己期望的富足生活。其他村庄的人穿着更体面,手头也更宽裕。不久后他便发现,这些人的秘密就在大吉岭,他们在那里找到为登山者当向导的工作。坎恰的父亲本身就是一名登山者,与登津相识。于是,坎恰徒步走了五天前往大吉岭见登津。随后,登津聘他为希拉里探险队的搬运工。这份工作持续了90天,日薪8卢比,在当时堪称巨款。此外,他还获得冰爪、新式登山装备与加厚衣物,后来为养活六个孩子,他把这些东西都变卖了。在之后的20年里,他也顺理成章一直担任高海拔登山辅助人员,而他所在的村庄也逐渐富裕起来。

隐忧

但这一切背后,另有一处让他深感困扰的隐忧。孩童时期,大人便教导他:珠峰是最神圣的山脉。在那个年代,没有哪个村民敢奢望踏足珠峰。第一次随探险队抵达珠峰区域时,他小心翼翼地进行了佛教祈福仪式,心怀敬畏地攀登。随着海拔不断升高,他愈发惊叹于珠峰原始纯净的壮美,以及目之所及的众多冰川。可当珠峰被“征服”后,他参与开辟的那条路径,很快吸引了数十人、数百人涌向峰顶。这些人留下帐篷、床垫、食品包装、烟蒂,甚至排泄物,玷污了这位“女神”。这让他感到无比痛心。

大山也在悄然改变。大本营周围曾是水草丰美的草地,牦牛在此吃草;渐渐地,这里变成紧实的泥土与碎石地。曾经白雪皑皑的山峰变得发黑,他眼睁睁地看着冰川不断消融。尽管听过“全球变暖”的说法,但他认为,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人类践踏了女神与诸神的领地,触怒了他们。

他对此能做的只是坚持每年只参与一个登山季的工作。但他无法否认,游客涌向纳姆泽巴扎尔的景象令他矛盾。没有这些人,村民们靠什么谋生?

后来,坎恰在纳姆泽巴扎尔开了一家名为“涅槃旅馆”的小店。店里的招牌菜是夏尔巴蔬菜炖肉,游客们有机会和他聊天,而他的妻子则会端上甜奶茶。他的孩子们没有继承登山事业。络绎不绝的游客慕名而来,想听他讲述当年的故事,他总是静静捻着佛珠。年事已高的他,每天清晨会在满是咖啡馆与登山装备店的街道上散步,手中缓缓转动着转经筒。他还会每天数次前往当地寺庙祈福,愿登山者与徒步旅行者能免遭雪崩之灾。

坎恰终其一生都未登上珠峰峰顶,他最高的攀登高度,仍距峰顶差327英尺。他曾七次申请政府许可,希望能攀登至更高处,却次次遭到拒绝。或许,这样也好。他终究没有犯下那“终极的僭越”之过。(编译/杨柯)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