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31日 11:05 5 admin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近年来

一种城市深度旅行的方式已悄然兴起

人们像考古学家一样

深入城市纹理

试图找到那承载的记忆与情感文化

今天,让我们一起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探索城市的“古里古气”

城市“考古”,不是简单的怀旧,

而是像一名学者,在现实的图层下,

挖掘出时间的断层。

桂 湖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我们的“考古”从桂湖开始。这里不仅仅是赏荷、赏桂胜地,更是一处活态的“文化地层”。明代状元杨升庵的故居在此,当你走过那条斑驳的回廊,指尖划过精巧的雕花窗棂,仿佛能触到五百年前杨升庵“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咏叹。这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新都文脉最深厚的一层。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君来桂湖上,湖水生清风。”这里是87版《红楼梦》里“大观园中秋夜宴”的取景地;这里也是黛玉和湘云联诗解闷,吟出那句著名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地方;这里因荷花而举世闻名,也因桂蕊飘香而“换了人间”。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盛夏时节,这里红莲碧叶连天,万荷绽放,摇曳多姿。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金秋时节,满园桂花竞放,银白丹红,争芳吐艳,一片繁荣景色。“红莲一朵千秋艳,金桂满城万里香”,这便是新都桂湖独有的魅力。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漫步亭台楼阁,处处可见楹联点睛。交加亭畔“满湖烟雨入诗情”的飘逸,杨柳楼台前“一池明月浸荷花”的美好,黄峨馆的“湖波话暖,夜夜梦魂慰芳心”的思念,都是对“桂湖”最生动的诠释。若杨升庵重游故地,定会惊觉他当年“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期盼,已化作今日游人如织、笑语盈门的盛景。

让我们循着楹联的墨香,以诗词为舟,穿越时光烟波,唤醒新都这座古城的诗意。

桂蕊飘香,美哉乐土

湖光增色,换了人间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升庵祠为桂湖的主体建筑,歇山式屋顶,带有翼角的屋面,呈现了中国古建筑之美。

老桂影婆娑,记集中诗句清新

在昔烟波曾送客

平湖光潋滟,看岸上楼台点缀

至今风月尚含情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桂湖里的黄峨馆与升庵祠相邻,是纪念杨升庵夫人黄峨的展馆。正德十二年,杨升庵回到新都,次年迎娶尚书之女黄峨,黄峨嫁到新都杨家后与杨慎如胶似漆,恩爱有加。两人弹琴作画,切磋诗文,鹣鲽情深,琴瑟和鸣。她和杨升庵“生同心,死同穴”的爱情故事,穿越几百年的历史,至今依然令人动容。

桂蕊香浓,迢迢云水酬逋客

湖波话暖,夜夜梦魂慰芳心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据说,交加亭是为了纪念杨升庵夫妇修建的,名曰“交加伊人”,取自“夫唯大雅名千古,所谓伊人水一方”。这座毗八角的双亭,一亭依岸、一亭跨水、一亭高、一亭低,错落有致,浑然一体。不仅是桂湖最具特色的园林建筑之一,而且是全国唯一的一座非对称的双亭,以双亭来比喻状元杨升庵和才女黄峨,歌颂他们真挚的爱情。

千里江山开画本

满湖烟雨入诗情

云外楼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古人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新都虽没高耸入云的山脉,但30米的楼阁却耸立云端,故名云外楼!此楼坐南向北,正面临湖,伫立楼头,凭栏远望,桂湖的水色天光及香城的远山近景尽收眼底。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云外楼的美,美在四季,更让这里成为了热门影视剧的取景地。去年贺岁档,由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小小的我》,便是在云外楼下取景,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同款取景地。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新拍客白桂祥

这里也是新都区第二届网络春晚的主会场,夜幕降临,灯光闪烁,别有一番风味。

湖上游人归去晚

桂堂初月夜来明

挹锦门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提到新都桂湖,就不得不提到公园中那段明代古城墙,这座全长850米的城墙,是成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墙。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彼时,瞻云、飨明、挹锦、辉光四座城门犹如四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墙之上,然而,岁月流转,曾经的四座城门都已消逝在时光的尘埃里。直到2001年,杨升庵研究会广泛征求新都文化名人的建议和意见,选址在桂湖西面城墙、桂湖广场东面中心处,重建明清古城墙上的挹锦门。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挹锦楼的建筑设计取汉代容器耳杯之意,整个建筑一大带两小,呈亚字形,中间突出部神似耳杯之双耳,这一取意正合了古代挹(yì,酌意)锦门以城中之器,酌城外如锦秀色之意。

得山林静气

为天下闲人

宝光寺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与桂湖相邻的宝光寺,始建于东汉,历史悠久,是长江流域四大丛林之首,是中国唯一保存早期“寺塔一体,塔踞中心”典型布局的寺院。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寺内30米高的舍利塔,又名无垢塔,始建于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塔高30米,是一座造型精巧的13级密檐式方形砖塔,塔身微斜,被誉为“东方斜塔”。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宝光寺还是“收藏大家”,拥有元明清及近现代名家书画近2000件,其中200余件为国家珍贵文物,器物类珍贵文物更达数千件,其藏品规模与质量堪比市级博物馆。这里是祈福静心、欣赏古代艺术瑰宝的绝佳去处。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东 湖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东湖”之名源于其地理位置——位于原新繁县县署之东,由唐时为官居宰相的李德裕在任新繁县令时开凿,有1200余年历史,早于大名鼎鼎的苏州园林、杭州园林和扬州园林。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东湖内有专祀李德裕的“怀李堂”,纪念唐宋先贤李德裕、王益、梅挚的“三贤堂”,纪念明末清初“费密一门四世六乡贤”的“四费祠”,专祀宋代“铁面御史”赵抃的“清白江楼”,专祀王安石之父王益(王益曾任新繁县令)的“瑞莲阁”等。

一池碧水,千年文脉,东湖的故事,如同湖中的涟漪一圈圈扩散,永远流传。

曳杖闲行,树影空随明月去

正襟危坐,荷香时有好风来

百龙门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龙,在古人的精神世界里无所不能,被视为权威、尊贵和祥瑞的象征。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了内涵丰富的“龙文化”。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新都百龙门高9.9米,长19.8米,宽5.9米用石料300余方,重达千余吨,全门采用不对称设计,整体造型如同一个繁体的“龍”字。是由苍龙、云龙、龟龙、翼龙、蟒龙等组成的“龙”字巨型门坊,整个百龙门上一共雕了100条龙。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龙的造型有阴刻,也有阳刻,有的浮于石柱表面,有的缠绕整个横梁,岁月更替,它们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新都人的成长。百龙门上真的有100条龙吗?想知道答案的话,不妨亲自去数一数。

锦 门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新都三河街道,位于成都北大门,曾经是古蜀道通达成都的最后驿站,也是三条河流(马鞍河与马家碾河、唐家堰河三水汇一,故名“三河”)孕育的水运码头。依托深厚底蕴,新都在此打造了锦门景区,并于2014年建成“南丝绸之路起点纪念碑”。

如今的锦门,复建的城门与街区在夕阳下默然矗立。脚下的青石板路,仿佛还回响着马蹄与驼铃的交织;那些仿古建筑的门廊,曾见证过无数商旅在此整顿行装,将蜀锦、丝绸与茶叶装入行囊,踏上那条通往西域乃至更遥远的世界征途。

千年古桑树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锦门旁,一湾河水静静流淌,一座古朴的通锦桥横卧于碧波之上。循着河岸向上游悠然漫步不过百米,便进入锦门古桑公园。

古桑大道两侧,矗立着15棵百年古桑,其中最震撼的,是两株源自丝绸之路的“古桑王”,树龄跨越千年,依旧枝繁叶茂、苍劲挺拔。它们不语,却仿佛讲述着千年商队、东西交汇的故事。

饮马河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饮马河是一条自西向东贯穿整个新都城区的河流,在新都西门外静静流淌,河水清澈波光粼粼,如碧绿绸带环绕丰饶之地。然而,“饮马河”这个名字并非因其实际用途得名,而是源于一系列神秘而动人的传说。

其中一种说法就是,杨升庵的故居饲有坐骑,每日由马夫牵至西门外河边饮水,杨升庵中状元后,为了尊敬他,群众便将这条河称为饮马河。如今的饮马河不仅是新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珍贵记忆。

娃娃堰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新都宝光寺的西北角,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上有座用石条砌成的大堰。这里水势平稳,不深不浅,多年以前每到夏天,城里城外来这儿洗澡的娃娃不计其数,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娃娃堰”。提起“娃娃堰”,不管是新都本地人还是外来的人,只要在新都住上一段时间,都能说出大概的位置。

提起“娃娃堰”,至今还广泛流传着一个故事。杨升庵少时在“娃娃堰”洗澡,遇县官经过未回避。县官出上联考他:“千年古树为衣架”,杨升庵脱口对出:“万里长江做澡盆”。县官惊叹其才,还其衣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杨升庵儿时的胆略和才智,把这里取名“娃娃堰”,这个地名一直保持到现在。

“考古”一座城市,别忘了“品尝”它

那些古老的食谱、独特的食材

至今延续在街头小吃里

藏着比古器更温润

比石碑更生动的历史

它告诉我们

无论时代如何更迭

那灶台间的烟火,唇齿间的留香

始终是人类文明最坚韧、最温暖的底色

桂花糕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相传,桂湖的桂花是杨升庵从月宫里采摘下来的。杨升庵梦中由魁星指引,乘龙赴月宫折得桂枝,此后便高中状元。 明朝末年,那时新都有个叫刘吉祥的小贩,他从状元杨升庵桂子飘香的书斋中得到启示,将鲜桂花收集起来,挤去苦水,用糖蜜浸渍,并与蒸熟的米粉、糯米粉、熟油、提糖拌和,装盒成型出售,取名桂花糕。

姜 糖

姜糖,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传,大约在清朝康熙末年,新都三河场有一位马婆婆,将糯米炒熟磨细,掺上生姜汁、红糖调和均匀,揉成软糕,切成小条,做成一种糖出售,取名姜糖。到了马婆婆的第五代子孙,便在那里办起了第一家生产姜糖的作坊。以后仿制者越来越多,又有十多家姜糖作坊相继兴办起来。三河场便成了姜糖之乡。

白米酥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白米酥已有二百余年历史。以糯米粉、白糖、蜜玫瑰、菜油、饴糖等为原料,具有制作精细、鱼泽白净、花纹猪酵、缅腻化渣的特点。

叶儿粑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叶儿粑又名艾馍,原是川西农家清明节的传统食品。1940年,新都天斋小食店将艾馍精心改制,更名为叶儿粑。现尤其著名的是新繁街道的叶儿粑,入味绝佳,深受食客喜爱。制作叶儿粑选料考究,工艺精细,具有色绿形美、细软爽口的特点,为四川名小吃之一,是新繁当地小吃一绝,远近闻名。

新都的“古”,

夹着现代生活气息,

与老城的静谧形成奇妙的“文化叠压”,

这种新旧交织,

毫不突兀的融合,

正是城市不断生长的证明。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考古”尾声,我们找到的“文物”或许不是金银玉器,而是一段模糊的儿时记忆,一种久违的乡音,或是一口地道的桂花糕味道。

我们用自己的脚步为探铲,丈量着新都的过去与现在,最终呈现的,是与这座千年古城之间,一条坚实而温情的情感纽带。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新都天生就是一座适合“考古”的城市

这,就是我们的独家记忆

在新都的“古里古气”里

我们不仅找到了城市的根

也确认了自己身在何处

策划丨郑 雪

编辑丨郑 雪

审核丨张晓迪 张璐玮

部分来源丨中国网政务 封面新闻 文献名都

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用“考古”的方式打开新都~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