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一城芳华入画来——全市加快建设人文经济融合创新样板综述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7日 09:58 5 admin

渭南日报 记者 贾维

秦东大地,郁郁乎文哉。

黄帝时期,字圣仓颉创造汉字,奠定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汉代,司马迁呕心沥血著《史记》,影响中国2000余年;唐诗中,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潼关吏》成为千古绝唱,白居易作于渭南及吟咏渭南的诗篇不计其数……这些历史的馈赠如何转化为面向未来的文化动能?

一城芳华入画来——全市加快建设人文经济融合创新样板综述

南湖公园 记者 张向辉 见习记者 马周宁 摄

今年8月,中共渭南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渭南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就“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作出全面部署,勾勒出清晰蓝图。2030年,文化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35年,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市域示范。

十年之约,这是一场春风化雨的变革,文化润物无声的融入城市发展。我市锚定“着力在建设人文经济融合创新样板上走在前作示范”目标,推动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链式发展、集群发展,持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文化名片熠熠生辉

迈入渭南市博物馆,历史的跫音苍茫悠远,氤氲其间。

自2016年2月开馆以来,渭南市博物馆充分发挥文物藏品优势,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把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功能有机结合,举办了各种形式的陈列展览,形成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互为补充、交相辉映的陈列体系,从多角度、多侧面向广大观众揭示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

逛渭博,对于每个渭南人来说,既是眼前的一砖一瓦,更是心底的家乡情怀。

一城芳华入画来——全市加快建设人文经济融合创新样板综述

游客在渭南市博物馆参观 记者 彭一鹏 摄

《中共渭南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提到,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从文旅融合的视野审视资源禀赋,优化提升文旅发展布局,打造富有渭南特色的文旅带,串珠成线、连片成景。

对于这样的践行,渭南有着多维度的呈现,文旅项目建设便是有力的证明。180个在库项目总投资261.4亿元,完成投资54.9亿元。

项目建设的稳步推进,为擦亮渭南文化名片注入了强劲动力。

其中,渭南桃李春风孚道文化产业园争取到省级专项资金100万元;大荔丰图义仓游客服务基础设施项目力争2026年6月底建成;韩城梁带村遗址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博物馆及游客服务中心已完工……

此外,我市正高质量谋划实施黄河旅游风景道渭南示范段、华山景区整体提升改造等一批“十五五”文旅项目,助力文旅产业体系化和链群建设现代化,优化提升文旅发展布局。

文旅产业欣欣向荣

触摸渭南的文化脉搏,有多少种方式?透过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可窥探一二。

一城芳华入画来——全市加快建设人文经济融合创新样板综述

渭南·上海文旅产业招商座谈会现场 记者 王文越 摄

在富平县老城,这里不仅开辟书法体验区,古色古香的曲艺工坊里,舞蹈、武术、歌唱、器乐等节目更是接连不断,为游客呈现丰盛的文旅大餐;澄城县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带领游客体验捏塑、拉坯,感受陶瓷非遗的创作乐趣;大荔县冬枣嘉年华、丰图义仓实景演艺、“阎公筑仓”沉浸剧等实现“农文旅”融合示范;蒲城县槐院里历史文化街区状元巡游、社火表演、非遗展销,实现“看、玩、购”一体化……“文化大餐”点亮黄金周的同时,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渭南,邂逅独特的秦东风情,见山见水见人文,感受千年古城的魅力。

近年来,我市坚持“政策强链、融合延链、要素补链”思路,出台了《打好2025年重点文旅产业链群建设硬仗实施方案》,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向县域经济延伸。

前三季度,6条产业链总营收647.55亿元。其中,现代旅游产业链412.24亿元、乡村旅游产业链134.55亿元、文化创意产业链36.92亿元、文娱演艺产业链14.79亿元、印刷包装产业链24.8亿元、体育赛事产业链24.25亿元。指导县域因地制宜打造地方特色产业链,以县区链群差异化发展为全市产业体系补位赋能。潼关黄金文化产业链实现营收13.76亿元,富平中华郡乡村旅游营收首次突破9600万元。

“文旅+”的无限可能

“文旅+”融合发展,仿若一张巨大的网,网住了百业,“融”出了一城烟火气。

在位于临渭区桥南镇的巧娘草编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10余名妇女围坐在一起,手上拿着麦秸秆和玉米皮,或捻或搓或拧,不一会儿工夫,一个个做工精致、造型精美的草编花瓶在她们手中成型。该合作社理事长陈春苗介绍,为了让这个百年手艺得以创新和延续,她在编织工艺中融入现代元素,用草编创新制作的花瓶、风铃等家居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吸引了日本、尼日利亚、尼泊尔等海外商人订购。

“文旅+非遗”模式,正将我市非遗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与消费动能,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2024年,我市开展“非遗进景区(街区)”活动650余场次,参与游客39万人次,实现经济效益381万元。目前,全市共设立非遗工坊117家,其中省级29家、市级34家。2024年,市级以上非遗工坊产值达2.09亿元。

一城芳华入画来——全市加快建设人文经济融合创新样板综述

2025年陕西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男子甲组400米栏决赛在渭南市体育中心体育场开赛 记者 张向辉 见习记者 马周宁 摄

2024赛季初,陕西联合临时将主场迁至渭南。彼时,外界普遍认为这不过是一次“过渡性安排”。可令人没想到的是,渭南市体育中心这座跨度258米的“西北第一跨”,在赛季末化身中乙联赛的“圆梦工厂”,以32000个座席的恢弘气势、便利的交通网络和热情的球迷氛围,成为球队的“福地”。

这些年,渭南以举办全国十四运会部分赛事、筹办陕西省十八运会为契机,创新构建起“顶级赛事引领+全民健身筑基”发展体系。从WCBA联赛的巾帼豪情,到“丝绸之路·华山杯”国际足球邀请赛的绿茵狂飙;从中冠足球总决赛的群雄逐鹿,到武林功夫大会的侠影翻飞;从“村BA”的火爆出圈,到马拉松的赛场竞速,越来越多的精彩比赛点燃全民运动热潮。如今,渭南年均举办赛事超900场,吸引200万人次参与。

体育赛事如同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带动文旅融合的诗意栖居、商务洽谈的机遇涌动。去年,“赛事经济”直接拉动消费10.15亿元,让古老的关中大地焕发出“文旅+体育”的无限可能。

一城芳华入画来——全市加快建设人文经济融合创新样板综述

航拍的大荔县丰图义仓 记者 张向辉 见习记者 马周宁 摄

“文旅+”,代表着改变、创新与突破。深入实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工程,推动文旅与工业、科技、金融、体育、教育、商业等深度融合,在渭南,“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仍在扩大,因“文旅+”带来的幸福生活不断加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系统实施文化强市“六大工程”,持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深厚文化底蕴成为赋能城市发展、滋养百姓生活的磅礴力量。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