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画卷天府·熊猫文化|谈谈我眼中的“熊猫文创经济”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3日 13:19 1 admin

画卷天府·熊猫文化

画卷天府·熊猫文化|谈谈我眼中的“熊猫文创经济”

“熊猫+” “+熊猫” 创未来

画卷天府·熊猫文化|谈谈我眼中的“熊猫文创经济”

10月17日至20日,2025年天府书展在成都举行。18日,由四川画报社、成都国之瑰宝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看熊猫杂志社、美丽都市圈大数据实验室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画卷天府·熊猫文化推介会”暨《四川画报》熊猫符号经济专刊首发式,在2025天府书展主会场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行。

画卷天府·熊猫文化|谈谈我眼中的“熊猫文创经济”

推介会现场

国宝大熊猫,是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有着和平、友好的形象,以及祥瑞、幸福的寓意。因为有了文创产品,大熊猫以及大熊猫的生活由陌生的、有距离的转换为可观赏、可触摸、可感知、可使用的对象,大熊猫文化由此进入公众传播领域,实现了相应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感性价值等。

“熊猫符号经济”专刊封面(点击上图,横屏览阅专刊电子书)

画山画水画四川,画出安逸四川;“熊猫+”与“+熊猫”,创造无限可能。本次推介会上首发的《四川画报》“画卷天府·熊猫符号经济”专刊,以“国之瑰宝”“‘论道’熊猫”“文创秀场”三大板块,用精彩丰富的图文,呈现了当下文创事业与经济良性互动的熊猫文化新生态,串接出一幅打通熊猫文创、文博、文艺的美美与共的文化旅游导览图。而众多业内专家以亲历和感悟发表的洞见与心得,更成为当下“熊猫文创版图”上的一个指路方向标。

画卷天府·熊猫文化|谈谈我眼中的“熊猫文创经济”

中国最早一批关注濒危动物的影像学者之一、中国著名大熊猫摄影家。

周孟棋

2018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首批“大熊猫文化全球推广大使”,出版有《中国大熊猫》等画册。

作为一名与熊猫相伴三十余载的摄影师,应邀去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熊猫展的熊猫文化传播者,我见过太多动人场景:在成都熊猫邮局,外国游客捧着熊猫写真明信片,一次性买下二三十套;在巴黎卢浮宫前,法国情侣为了和熊猫玩偶合影争相亲吻;在日本上野熊猫馆,文创店前永远排着长队……这些场景让我真切感受到:熊猫早已不是单纯的动物,而是跨越国界的“文化符号”,而熊猫文创,正是激活这份文化魅力、撬动经济价值的关键钥匙。

最初关注到熊猫文创,源于一次国际传播经历。

画卷天府·熊猫文化|谈谈我眼中的“熊猫文创经济”

2015 年,欧洲熊猫粉丝探亲之旅(周孟棋 摄)

2015年,我参与“欧洲熊猫粉丝探亲之旅”,自驾成都造汽车穿越欧亚13国举办熊猫摄影展。每到一处,我都会带着用自己摄影作品制作的熊猫徽章、冰箱贴和明信片,赠予当地喜爱熊猫的友人。这些小小的物件,比语言更易传递情感——德国老人把熊猫徽章别在衣领上,说“看到它就想起中国的竹林”;土耳其海关的工作人员捧着熊猫明信片,兴奋地为“熊猫”车队开辟通道;希腊摊主主动用当地的文化瓷盘换走我的摄影册,说要“把中国的可爱带回摊位”。

画卷天府·熊猫文化|谈谈我眼中的“熊猫文创经济”

海外熊猫“粉丝”和熊猫玩偶合影(周孟棋 摄)

也就是这次旅程,让我意识到:影像和书籍能讲述熊猫故事,而文创产品能让故事“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可触摸的连接,对文化传播而言尤为珍贵。从旅居澳大利亚的“福妮”“网网”成为南半球的“文化使者”,到如今“花花”凭借萌态火遍全网,熊猫始终占据国际视野的核心。

日本的案例更让我印象深刻:作为上野动物园首次诞生的双胞胎大熊猫,“晓晓”和“蕾蕾”自2021年出生以来人气就一直居高不下,有估算称“晓晓”和“蕾蕾”仅一年就可以带来超过3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亿元)的经济效益。新颖的创意、精致的设计,让“熊猫IP”真正实现了文化与商业的双赢,这也印证了熊猫文创的巨大潜力。

但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也发现当前熊猫文创面临一个核心难题:同质化严重。走进多数文创店,映入眼帘的多是重复的熊猫玩偶、钥匙扣、手机壳,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意。

画卷天府·熊猫文化|谈谈我眼中的“熊猫文创经济”

琳琅满目的熊猫文创让熊猫文化以直接、有趣的方式走进日常的生活(肖蓉 摄)

其实,熊猫本身蕴含着无限的创作空间——它的黑白美学是天然的艺术素材,它与人类共情的“拟人化”特质是情感内核,它所承载的“和合共生”东方哲学是文化深度。我们曾尝试将熊猫摄影作品与艺术插画结合,推出“人·自然·大熊猫”数字珍藏盲盒。2022份藏品6秒售罄的热度,恰恰说明受众渴望的不是“简单印着熊猫的产品”,而是“有故事、有温度、有创意的文化载体”。

画卷天府·熊猫文化|谈谈我眼中的“熊猫文创经济”

周孟棋以大熊猫影像展推广熊猫文化(肖蓉 摄)

在我看来,熊猫文创要实现突破,须抓住三个核心方向:

1

深挖文化内核

拒绝“符号化”浅层表达

熊猫的憨态背后,是中国“道法自然”的哲学,是“与世无争”的包容,是“母子情深”的温情。文创产品应当成为这些故事的“讲述者”——比如将熊猫野化放归的历程做成手账,把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美景融入丝巾设计,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时,能读懂熊猫背后的中国文化与生态理念,实现“买一件文创,懂一段故事”的情感连接。

2

拥抱科技赋能

开拓“新形态”体验场景

当下AI、元宇宙、数字藏品等技术,为熊猫文创打开了新“赛道”。我们可以用AI生成个性化熊猫玩偶,让用户参与到互动之中;可以开发熊猫主题的VR游戏,让人们“走进”竹林与熊猫互动;也可以像成都熊猫基地那样,将实体文创与潮玩、数字藏品结合,打造“线上收藏+线下体验”的新模式。能让熊猫文化以更酷、更潮的方式吸引年轻群体。

3

聚焦用户需求

平衡“观赏性”与“实用性”

好的文创不该是“摆件式”的纪念品,而应融入日常。比如兼具设计感与保暖性的熊猫主题服饰,印有熊猫摄影作品的文创文具,甚至结合非遗技艺的熊猫手工艺品——像“熊猫工厂”“西柚熊猫”用羊皮工艺制作的仿真熊猫,既保留了熊猫的萌态,又兼具收藏价值,自然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成都熊猫基地“国之瑰宝”三年实现年产值从0.31亿到2.1亿突破的成功案例,以及“不如互动”做数字藏品的实践,都在证明:熊猫文创经济不是“小众生意”,而是能承载文化传播、拉动产业发展、连接中外情感的“大产业”。

画卷天府·熊猫文化|谈谈我眼中的“熊猫文创经济”

周孟棋认为,拥抱科技赋能,能让熊猫文化以更酷、更潮的方式吸引年轻群体。图为天府国际动漫城的数字熊猫(张翔升 摄)

作为一名熊猫文化的传播者,我始终相信,当熊猫的可爱与文化的深度相遇,当传统的匠心与现代的科技结合,熊猫文创必将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让每一件文创产品,都成为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小桥梁”,让世界通过熊猫,更懂中国;通过文创,更爱中国。

本文源自《四川画报》总第415、416期

编辑/肖蓉

审核/鲁琴

终审/陈佳楣

画卷天府·熊猫文化|谈谈我眼中的“熊猫文创经济”画卷天府·熊猫文化|谈谈我眼中的“熊猫文创经济”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