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四川省巴塘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1日 09:57 4 admin

巴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金沙江中游东岸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河谷地带。东与理塘、乡城两县接壤,南与得荣县毗邻,西隔金沙江与西藏自治区贡觉县、芒康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相连。巴塘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弦子之乡、茶马古道重镇,被誉为“高原江南”。县城所在地夏邛镇,海拔2580米,因地貌酷似大鹏鸟,素有“鹏城”之称。巴塘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有措普沟景区、夏邛古镇景区、中咱桃花谷景区等3个A级景区。#四川#

四川省巴塘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巴塘,古为部落之地。周汉戎、秦称西羌,汉系白狼国。唐乾封二年(667年),白狼国被西藏吐蕃王朝第三十二世赞普松赞干布消灭。巴塘即属吐蕃管辖。唐乾符四年(877年),吐蕃王朝被唐帝国摧毁后,唐朝在康区设黎州都督府。巴塘隶之羁糜。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蒙古兵征服南诏,西南各地归属。巴塘也在其列。元代朝庭对藏区实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巴塘属“吐蕃(指青海)宣慰司”码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宁远六安抚司管辖。明代,朝庭将“吐蕃宣慰司”裁撤,辖地改为“卫”,并置“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抚司”管辖包括巴塘在内的整个康藏地区,明隆庆二年(1568年)至崇桢十二年(1639年),云南丽江土知府纳西族木氏土司攻占巴塘。置巴塘于云南丽江土知府管辖。明崇桢十二年底(1639年),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率兵南下打败木氏土司。巴塘转隶青海固始汗统治。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西藏达赖占领巴塘,巴塘又属西藏辖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西藏拉藏汗和五世达赖置矛巴(地方管理管员。俗称巴德哇。汉族称营管)于巴塘。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五月,定西蒋军噶尔弼的副将岳钟琪进军西康路过巴塘。巴塘矛巴投降,并随军招抚乍丫察木多,洛宗隆等地,至此,巴塘属清朝管理。雍正六年(1728年),因军务需要,清朝在巴塘设粮台。雍正七年(i729年),置巴塘宣抚司。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在巴塘改土归流。并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置巴安县,是为巴塘建县之始;同年七月升为巴安府。隶属康安道。1913年,尹昌衡废府、厅、州制。巴安府遂改为巴安县。属边东道。1914-1924年属川边特别政区;1925年,属西康电垦署;1928年属西康特别区政务委员会。1935年巴安县属西康建省委员会管辖。1939年元月1日,西康省政府正式成立后,巴安县属西康省第五督察区。1950年B月1日,成立巴安县临时人民政府,隶属西康省康定军管会,11月属西康省康定藏族自治区。1951年3月,巴安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0月。巴安县改为巴塘县。1955年,西康省撤销,巴塘县改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

四川省巴塘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巴塘从白狼国时代至实行土司制度以前,处于部落征战阶段,区划不定,而且无史可考。

元世祖时,宣政院(藏王八思巴)置奔不招讨司于巴塘,辖地西至乍丫,东到理塘。

明隆庆二年至崇桢十二年(1568—1639年),丽江土知府纳西族木氏占据巴塘时,其辖地为:巴塘、得荣、盐井、宗岩、中咱、刀许(波柯)。

四川省巴塘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巴塘土司辖巴塘、盐井、得荣、中甸、阿墩子、维西等地。计地方寨落33处,头人29名,百姓6920户,大小喇嘛2110众。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将巴塘所属奔子栏以南划归云南,划去2818户。雍正八年(1730年),清廷将新招抚的临卡石等十二处藏民归巴塘土司管辖。据《巴塘志略》载:“当时巴塘正副二土司领土目25名,大小头人426名,管百姓38153人,喇嘛9480人。”其管辖地方,据《四川通志》载:“巴塘宣抚司(正土司)辖巴塘、六玉、盐井、得荣、波柯等地,并分别设协傲、麦色、更布等管番民2173户。巴塘副宣抚司(副土司)管土百户七员,土民1063户。七个土百户各管一个区域:上临卡石土百户92户,下临卡石土百户77户,冈里土百户15户,桑隆土百户17户,上苏阿土百户14户,下苏阿土百户28户,郭布土百户90户。”

四川省巴塘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巴塘改土归流,建巴安县,盐井、宗岩从巴塘划出另设盐井县。巴安于全县稠密之处分设办公所,以此为镇。全县设五镇(未包括得荣、临卡石、三岩,因当时得荣、临卡石、三岩未收复),分五路保正管理:

1、东路保正,镇所中咱。辖6个大村,52个自然村,755户,其地包括今亚日贡、中咱、茨巫、白松一带。

2、南路保正,镇所邦木塘。辖11个大村,46个自然村,904户,其地包括今归哇、苏哇龙、昌波、中心绒、地巫、贡波及江西上中下莽里、安白西一带。

3、西路保正,镇所西松工。辖7个大村,38个自然村,590户,其地包括今竹巴龙、水磨沟、拉哇、洛必贡和江西打呷顶、朱巴龙、西松工、上下苏哇、廓布等地。

4、北路保正,镇所郎多。辖6个大村,40个自然村,555户。其地包括今杠洛、冲茶马共及其北面雅哈莎、莫多、松多、波戈溪到措拉一带。

5、中路保正,镇所巴塘县城。辖11个大村,29个自然村、822户。其地包括今党巴、鱼卡通、四里龙、桃园子、小坝村、生邦扎、郎根、刀许牛场、东南多等地。

四川省巴塘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总计五路保正共41个大村,205个自然村,3626户,23000余人。其中男8941人,女12063人,喇嘛2000余人。

民国初期,将保正改为乡,取消大村。全县分五乡:东乡,辖47村(自然村),602户;南乡,辖51村,958户;西乡,辖38村,589户;北乡,辖40村,556户;本城乡,辖29村,711户。共205村,3416户。

其后,辖区有所调整,将过去的乡改为区。据《川边季刊》一卷四期羊磊《巴安小志》载,巴塘区划为:

中区辖充巴、鱼卡通、茶马、耿巴、杠洛、河西、帮查工、四里龙、生巴、独角龙、里塘工、桃园子、茶树村、通古顶、牛古渡、白得工:古英工、自林工、俄曲梗、水磨沟、竹巴龙、鸡里等22个村。

北区辖卯溪、郎多、松多、莫多、错翁、冈卓、桑隆喜、杠日洛、郎翁、雅哈萨、英戈工、尼木龙、党村、麻顶、郎格、拉哇、洛碧工、波戈喜、甲英、错松、尼达、曲冈、波谷喜、子日、党恩、洒淇、宗马工、宜和合、德火等29个村。

四川省巴塘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东区辖小坝村、红日共、东南多、亚海工、白日工、多察、中咱、仁波、雪波、上茨乌、中茨乌、下茨乌、白松、喜松、过堆、德哇隆、子若、冻灯顶、龙珍、地音、绒谷、郎大、顾夺、岩房、血家、觉龙、江得、孟扎、藏打顶、正斗、八立场等31个村。

南区辖业木洛、黑子普、若望、工伙、地乌、然徐、贡波、中波、子下、簿隆、归哇、南戈、冈达、嘎顶、工巴、娘戈、苏哇隆、松咱、王大隆、玉鼎工、川王工、英迷工、工郎、莫迷西、日哇、纳交、下工等27村。

河西区辖廓布、四达、上下苏阿、足堆、章村、喜松工、东南恬、江达、约村、茶马、白浆工、日鱼工、抄堆工、工拉、打噶顶、孔子顶、上莽里、中莽里、下莽里、足白喜、孔里、顶扎喜、安白喜、沙日喜、格乌喜、道乌等26个村。

四川省巴塘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全县合计五区,135村,4516户,约28000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全县区划作了较大调整,设4区1镇7乡。

东区,辖中和、民德、永安3乡。中和乡包括今亚日贡以下部分和中咱乡;民德乡包括今昌波、中心绒、地巫、贡波四乡;永安乡包括今茨巫、白松两乡。

南区,辖新民乡。包括今红日贡以上部分和苏哇龙乡。

西区,辖怀远乡。包括今竹巴龙、拉哇、甲英3乡。

北区,辖长平、靖北两乡。长平乡包括今党巴、莫多2乡,靖北乡包括今松多、波戈溪2乡。

同化镇,包括今夏邛镇(即原团结、前进两乡)。

解放后,于1950年10月废同化镇,建中区(城关区)人民政府。

四川省巴塘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951年7月7日,县人民政府召开政府委员会,决定成立东(中咱)、南(中心绒)、西(洛必贡)、北(雅哇)区人民政府。1957年10月起在民主改革中陆续建立了乡。

中区人民政府(驻县城),辖前进、团结、竹巴龙3乡。

东区人民政府(驻中咱),辖亚日贡、多差、中咱、茨巫、白松5乡。

南区人民政府(驻地巫,后迁中心绒),辖苏哇龙、昌波、中心绒、地巫、贡波5乡。

西区人民政府(驻郎根),辖拉哇、甲英2乡。

北区人民政府(驻松多,后迁雅哇),辖党村、莫多、松多、波戈溪4乡。

全县计五区,19乡,82村,2921户,15967人。

1958年底撤销了西区,将其拉哇乡划归中区,甲英乡划归北区。

1959年初又撤销了多差乡,将白日贡划归亚日贡乡,多差划归中咱乡。1959年7月,各区人民政府均以驻地命名,并改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具体为:中区改为城关区,辖前进、团结、拉哇、竹巴龙4乡;东区改为中咱区,辖亚日贡、中咱、茨巫、白松4乡;南区改为中心绒区,辖苏哇龙、昌波、中心绒、地巫、贡波5乡;北区改为雅哇区,辖党村、莫多、松多、波戈溪、甲英5乡。

全县共4区,18乡,25754人。

四川省巴塘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960年,城关区建立城关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将其所辖前进、团结、竹巴龙三乡改为管理区(拉哇乡未改),但地域没有改变。

1961年,撤销城关人民公社,恢复城关区,所辖前进、团结、竹巴龙管理区又改为乡。

1962年6月,各乡人民政府均改称乡人民委员会。

1969年“文大”中,全县各区、乡先后建立革命委员会,行政区划仍如以前,以下的合作社、生产队建制未变。

1972年5月到1975年1月,全县18个乡革命委员会先后改建为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公社下设大队,大队下设生产队。

四川省巴塘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978年,改区革命委员会为区公所。同年7月义敦撤县,其措拉区及所辖的沙溪、茶洛、德达、列衣四公社和热柯区的波密公社划归巴塘,增设1区5公社,全县共辖5区,23个公社。1981年,各公社革命委员会均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恢复乡村建制,改公社管理委员会为乡人民政府,建立村民委员会,到1990年全县区划如下:

夏邛区,辖夏邛镇(原为前进、团结两乡,于1989年12月建镇)和竹巴龙、拉哇、波密3乡。

中咱区,辖亚日贡、中咱、茨巫、白松4乡。

中心绒区,辖苏哇龙、昌波、中心绒、地巫、贡波5乡。

雅哇区,辖党巴、莫多、松多、波戈溪、甲英5乡。

措拉区,辖沙溪、茶洛、列衣、德达4乡。

四川省巴塘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全县共辖5区,1镇,21乡,79个行政村,342个自然村,9234户,47184人,其中男23172人,女24012人。藏族44186人,汉族2345人,纳西族640人,回族6人,彝族3人,满族2人,苗族1人,东乡族1人。

1990年辖5区、21乡、1镇,76个村民委员会(其中,2个牧业村),280个村民小组(其中,牧民小组3个)。

四川省巴塘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991年,经巴塘、理塘两县人民政府协商,并报请四川省人民政府和甘孜州人民政府批准,理塘县格则乡的格木村于11月1日正式划归巴塘县波密乡管辖。至此,巴塘县辖5区、1镇、21乡、80个行政村、219个村民小组、345个自然村。其辖区由1990年的8193.05平方公里增至8859.75平方公里;其与理塘县的边界经两县人民政府认定;从烦岛以东的山梁至河边藏嘎(岩石);再顺洛德和嘎叫中间的山梁到山顶;然后随山脊往西至错娘卡,为巴塘县格木村和理塘县则巴村的分界线。此线的西北方面属巴塘县的格木村,东南方面属理塘县的则巴村。

1992年,经巴塘、得荣两县人民政府协商,并报请四川省人民政府和甘孜州人民政府批准,巴塘县的白松乡、茨巫乡以及贡波乡(除热思行政村)于11月4日正式划归得荣县管辖。至此,巴塘县辖5区、1镇、18乡、74个行政村、198个村民小组、280个自然村。其辖区由1991年的8859.75平方公里减至7843.865平方公里;其与得荣县的边界以1992年11月3日巴塘、得荣两县人民政府认定的茨巫、白松与巴塘县中咱乡之间的乡界和贡波、自桑村与巴塘县热思村之间的村界勘定为准。

1992年12月19日,巴塘县按照川府民政(1992)163号文的批复和甘孜州调整区、乡(镇)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知精神,撤销了措拉、雅哇、夏邛、中心绒、中咱5个区委和区公所建制,并将茶洛乡和沙溪乡合并设立措拉乡。至此,巴塘县辖1镇、17乡、74个行政村、198个村民小组、280个自然村。

1995年10月~12月,巴塘县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和甘孜州人民政府批准,重新恢复了全县的区委、区公所建制,并撤销措拉乡、恢复建立了茶洛乡和沙溪乡。2000年1月,在巴塘县九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将沙溪乡更名为措拉乡。到2000年底,巴塘县辖5区、1镇、18乡、74个行政村、198个村民小组、280个自然村。各区所辖范围为:夏邛区辖夏邛镇、拉哇乡、竹巴龙乡、党巴乡:措拉区辖茶洛乡、措拉乡、列衣乡、德达乡;雅哇区辖莫多乡、松多乡、波戈溪乡、甲英乡;中心绒区辖苏哇龙乡、昌波乡、中心绒乡、地巫乡;中咱区辖波密乡、亚日贡乡、中咱乡。

四川省巴塘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2016年,巴塘县辖区面积7844平方公里,辖5个片区、3镇16乡、123个行政村(含1个居委会)、207个自然村。

2023年,巴塘县分措拉片区、雅哇片区、夏邛片区、中心绒片区、中咱片区,辖5镇12乡。其中,措拉片区辖措拉镇、德达乡、茶洛乡、列衣乡,雅哇片区辖甲英镇、莫多乡、松多乡、波戈溪乡,夏邛片区辖夏邛镇、拉哇乡、竹巴龙乡,中心绒片区辖地巫镇、苏哇龙乡、昌波乡,中咱片区辖中咱镇、波密乡、亚日贡乡。全县有9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07个村民小组。

四川省巴塘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大美四川欢迎您!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