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海阳漫话】| ㊾探访拱北桥的烟火与风骨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9日 09:14 3 admin

【来源:休宁县人民政府发布】

【海阳漫话】| ㊾探访拱北桥的烟火与风骨

9

,。

一城山水千年韵,半卷徽风万古情。在黄山白岳的臂弯里,古称“海阳”的休宁以1800余载的岁月酿就了一壶文化陈酿。从新安江源的渔火帆影,到状元故里的翰墨书香;从齐云山上的霞客古道,到万安古城的市井烟火,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徽州文明的密码。今日,“海阳漫话”将化作时光的摆渡人,带您穿行于历史与当下的双面绣卷,共续精彩绝伦的休宁故事,共听海阳新城的时代跫音,共绘名邑新生的动人图景。

时代休宁,春潮正涌;海阳漫话,邀您共读。

49.

探访拱北桥的烟火与风骨

在休宁县蓝田镇迪岭村,从屯黄公路高处俯瞰可见夹溪河上拱北桥的古朴雄姿。因桥孔皆拱向北,故名“拱北”;又因桥处在迪岭村去往汪源村民组途中,而汪源村民组地名为岭下,故拱北桥又叫岭下桥。

【海阳漫话】| ㊾探访拱北桥的烟火与风骨

迪岭村

这座安徽省现存最长的古廊桥,长72.9米、宽4.5米,4墩5孔。桥身由条石砌成,桥面铺木板,半封闭式结构,造型古朴别致。桥板宽而结实,人在上面行走发出“咚咚咚”的响声。两边是木窗,多为田字格,两侧“美人靠”长凳每隔数米一截,供人憩息凭栏。东望,漏窗框出山水画卷;西眺,可见下游山体自然裸露状若“人工石墙”的蓝田奇观。桥墩更见匠心——船形墩体迎水处起分水尖,墩上神龛静立,上首处不同形状的花窗巧纳风光。穿过那拱形门洞,走进廊桥,就走进了一段历史;在桥上凭栏远眺,听桥下溪水潺潺,便觉跋山涉水,只为来寻廊桥一梦。

【海阳漫话】| ㊾探访拱北桥的烟火与风骨

拱北桥(岭下桥)远景

拱北桥最初为石质桥面,后因数次遭山洪冲毁,遂改用木材铺筑。关于其始建年代,有说宋代,有说明万历年间。但桥西南端桥头廊亭上方镶嵌的青砖题额“拱北桥”与桥东北端的“依然拱北”石匾依稀可见:乾隆六年(1741)始造,道光十六年(1836)重建。

【海阳漫话】| ㊾探访拱北桥的烟火与风骨【海阳漫话】| ㊾探访拱北桥的烟火与风骨

“拱北桥”和“依然拱北”石匾

拱北桥自古为休宁北乡门户,通往山外世界的纽带。曾日夜流淌着市井生活,车水马龙,行人如织,散发着浓浓的烟火气息。据说,早年间桥的一头是小店,售卖烟酒杂货,另一端小吃摊蒸汽氤氲,包子、馄饨香气弥漫长廊;青年男女倚“美人靠”细语,亲友长亭话别,游子在此寻梦寄怀。桥畔亦铭刻峥嵘岁月: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湘军在此激战,桥侧战壕遗迹至今犹存;1934年寒冬深夜,方志敏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悄然过境,为不扰民,战士们以桥为席和衣而卧,彰显中国工农红军铁的纪律。

【海阳漫话】| ㊾探访拱北桥的烟火与风骨

拱北桥内景

屯黄公路未通时,拱北桥是两岸民生命脉,现仍为村民往来纽带,更升华为一方文化符号。它以木石之躯,将战火炊烟与红色足迹层层叠印,桥身斑驳的石砖与沧桑的木构,诉说着风雨历程,亦成为徽州古建智慧与坚韧精神的永恒象征。2008年跻身黄山市文保单位,2012年荣升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为黄山旅游重要节点与休宁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休宁县委史志室

休宁县数据资源管理局

休宁文旅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