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钱城会泽千年韵 文旅融合展新颜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3日 09:11 1 admin

本报特约记者 尹永权 董学莲 通讯员 尹会华 文/图

钱城会泽千年韵 文旅融合展新颜

游客畅游会泽古城。

钱城会泽千年韵 文旅融合展新颜

游客体验斑铜制作。

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会泽古城在袅袅炊烟中苏醒。老街上的稀豆粉店里,挤满了来吃早餐的食客;斑铜作坊里,锤击铜器的叮当声清脆悦耳……这座被誉为“天南铜都”的千年古城,在双节假期里,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记者从会泽县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双节假期会泽县共接待游客36.64万人次,同比增长17.32%;旅游总花费为3.58亿元,同比增长23.15%。

“钱王之乡”的文明回响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枚‘嘉靖通宝’,直径58厘米,重达41.5公斤,是世界最大古钱币。”在江西会馆陈列室,讲解员张艳芳正向游客介绍这座城市的标志物,她的声音里透着自豪,“这不仅是‘钱王之乡’的象征,更是我们三千年铜开采史的见证。”

商代晚期,会泽的铜料就已进入中原,成为商代青铜器的主要原料。清代雍正年间,宝云铸钱局在此成立,成为全国第二大铸钱局。“可以说,会泽的铜撑起了清代铸币业的半壁江山。”古城街道工作人员耿传锐介绍道,“如今,我们通过复原铸钱场景、开发钱币文创产品,让这段历史‘活’了起来。”

会馆里的活态传承

“明清时期,各省商贾在会泽修建了108座会馆、寺庙和祠堂。”耿传锐指着修缮一新的建筑群说,“如今保存完好的还有36座,其中八大会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会泽的会馆依然延续着部分原始功能。江西会馆成了非遗展示中心,游客还可以亲身体验斑铜制作,贵州会馆则变身为茶文化空间……

在会泽县斑铜制作技艺传习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伟正在指导游客制作斑铜工艺品。“会泽斑铜制作技艺在明代就很有名了。”他一边演示一边说,“现在每天都有上百人来这里体验。”

来自成都的游客陈朝兵小心翼翼地敲打着手中的铜片,他说:“没想到斑铜工艺品这么精美,更没想到我能亲手制作,这种体验太特别了。”

居民与古城共生的智慧

会泽古城如今仍有大量本地居民居住,这种“活着的古城”状态,正是会泽古城保护的最大特色。

“我们不是把居民迁走搞旅游,而是通过发展旅游改善居民生活,让居民成为文化传承者。”耿传锐说,政府通过发放补贴鼓励居民按传统方式修缮房屋,守护古城风貌。

在白雾老街,谢记凉粉店的老板娘周永莲正在制作凉粉。“我家五代人都住在这里。”她说,“现在每天能卖几百碗凉粉,游客爱吃,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

这种和谐共生的理念体现在很多方面:居民利用自家房屋开办民宿,在老街上售卖绿豆糕、稀豆粉等,甚至自发组织起来为游客讲解古城故事。

红色记忆与自然馈赠

古城之外,会泽还有更多故事与风光。在水城扩红旧址,《乌蒙磅礴》群雕巍然屹立,诉说着1935年红军在此创造“扩红奇迹”的历史。讲解员介绍,如今这里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都吸引大批研学团队前来。

会泽的自然景观同样令人惊叹。大海草山、雨碌大地缝、念湖……共同构成了多元旅游格局。

今年以来,会泽县开展全域旅游系列活动,并在双节假期里举办最美乡村运动会、红歌大合唱、草原自行车赛等特色活动,丰富市民和游客的游玩体验,推动当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打造的是‘一城一镇一村’全域旅游模式。”耿传锐说,“古城是文化核心,周边自然景观是延伸,让游客既能感悟历史厚重,又能领略自然奇趣。”

古今交融的未来之路

夜幕降临,会泽古城亮起暖黄色灯光。斑铜作坊的敲击声渐渐停歇,但会馆戏台上歌声又起。游客与居民一同在古街上漫步,品尝炸洋芋、羊八碗等当地美食。

“历史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当代生活中的活态基因。”耿传锐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古老的建筑里有现代的生活,让悠久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双节假期里的会泽古城,既有摩肩接踵的热闹,也有千年不变的从容。这座因铜而兴、因钱而盛的古城,正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