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1日 10:57 1 admin

来源:【北京大学】

近日,北京大学《城市与乡村骑行》课程的学子们踏上单车,前往昌平古城开展实践学习。本次骑行聚焦古城生态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师生们在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间亲身感受北京城乡的独特脉动。本篇骑行报告的作者为“码池奔腾”队小组全体成员。

燕园启程 学府气象

9月20日午后,秋日的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在北京大学新燕园校区的东门前投下斑驳光影。车轮缓缓碾过柏油路路,校门匾额上“北京大学”四字在晴空下熠熠生辉——这里既有现代建筑的明快线条,又延续着古典园林的意境深远,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北京大学的文脉传承。

这一天,城市与乡村骑行课迎来了第二节课。继首节课的分组协作、车辆结构认知、故障处理、骑行基本习惯与安全培训后,同学们终于踏上了首次外出骑行的旅程。以昌平公园和昌平博物馆为目标,一行人在车轮的转动中告别校园,迎着微风驶向历史的纵深。此行不仅是体力的挑战,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穿行于昌平的街巷与古迹间,用双轮丈量千年文脉的绵延,让青春的汗水与古城的心跳同频共振。

正如骑行文化中所言,“答案都在路上,自由都在风里”。这一刻,我们不再只是学生或科研工作者,而是追风的探索者——以车轮为笔,以旷野为卷,书写属于我们的热血篇章。

循路探幽 初识城郭

从北京大学新燕园校区东门出发,我们轻踏单车,沿神牛路向北骑行。阳光穿过枝叶,在路面投下斑驳光影,车轮碾过跃动光斑,如同穿行于时光缝隙。

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

沿途景致渐次舒展:左侧农业大棚在阳光下静默闪烁,右侧的原野在秋日里铺展辽阔,远山如黛,勾勒出柔和的天际线。以十五公里的时速迎风而行,清爽的秋风拂面,心境也随之明朗。

右转驶入水南路后,城市的脉搏逐渐清晰。这条道路如其名,似以水为引,将我们带入一片人间烟火。建材城、集市依次掠过,商铺林立、车流渐密,城郭气象扑面而来。

我们在途中的水果店稍作休整,带上卢老师准备的瓜果补给,继续前行。前方绿意渐浓,昌平公园已在树影间隐约可见。带着对历史文化的期待,我们轻快踩动踏板,最终抵达公园西门。车辆整齐停放,一行人在斑驳秋光中步入园门。

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

游园探秘 昌平公园的文化深蕴

步入昌平公园西门,一座垂帘式仿古门楼映入眼帘,门额上“永安新秀”四字庄重醒目。其中“永安”二字,源自昌平古城“永安城”的历史脉络。永安城创建于明代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翌年基本成形,后来昌平县治所也随之迁入,自此成为兼具军事与行政功能的城池。经万历、崇祯年间的扩建,永安城奠定了今日昌平城区的基本格局。如今城墙虽已不存,但城区四条环路大致沿昔日护城河走向延伸,“永安”的印记仍清晰可辨。

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

沿园内小径缓行,绿荫铺展,水光从林间缝隙闪烁。我们在石刻园旁小憩,品尝卢老师准备的清甜西瓜与冬枣,午后暑气仿佛随风消散。

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

东侧的文物石刻园犹如一部“石头写就的地方史”。为加强保护,昌平区将散落各处的石刻文物集中安置于此。园内收藏碑刻、经幢、石像等各类石刻百余件,静默述说着昌平的历史。

弘文阁是园内的文化高点。这座仿古建筑采用歇山顶,斗拱出檐,体现传统建筑礼制。近年来,弘文阁经修缮活化,已成为“昌平政协文史馆”和“昌平城市书房”,免费向公众开放,集阅读、展览、休闲于一体,成为公园里的文化客厅。

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

继续前行,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雕像屹立眼前。他手持图纸,目光深邃,曾为昌平水系治理做出重大贡献,其引白浮泉、开通惠河的水利工程至今惠泽京北。雕像生动展现了他注重实践、四海测验的实干家形象。

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

公园深处藏有一处精巧的江南园林式庭院——园中园。粉墙黛瓦,曲廊回环,与北方园林风格迥异,营造出“尺幅窗,无心画”的意境。园中园又称顾翁园,这是为了纪念明清思想家顾炎武。他曾多次拜谒昌平明陵,并撰写了《昌平山水记》,为研究昌平历史留下了宝贵文献。

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

博物览胜 昌平博物馆的历史长卷

沿着政府街一路向东,微风拂面,自行车的车轮带我们从昌平公园驶向昌平图书馆。博物馆就坐落在图书馆二楼,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

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

四个展厅,四幕历史画卷,走进博物馆,迎面而来的便是四个主题鲜明的展厅:

文明源雪山:以新石器时代“雪山文化”为线索,石器、陶片等遗存呈现先民的生产与聚落形态,文明火种在昌平大地生根发芽。

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

汉置昌平县:“昌平”之名始于汉,取“昌盛平安”之意,自汉代置县延续至今两千余年。崔村镇出土的大量汉代五铢钱,证明昌平早已融入中原统一货币体系;隋唐及五代时期,这里扼守幽州通往塞外的居庸关道,成为北方军事与交通枢纽。游牧与农耕在此相遇:突厥、东北诸族南下贸易,牛羊马匹与中原手工业品、农产品在此大规模交换,昌平发展为物资汇聚、商旅辐辏的北方都会。

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

融合辽金元:展柜里,“陈庄辽墓”出土的灰陶箕与契丹男女陶俑(复制)并陈:陶箕源自中原农具且留有粟米痕迹,昭示农耕传统;陶俑男子着左衽圆领长袍,顶契丹特有“髡发”,再现草原服饰风貌。与之相互印证的回鹘文木牍,指向活跃于本地商贸的回鹘人。农耕(汉人)、畜牧(契丹)、商贸(回鹘)三者并置,清晰呈现辽代昌平“器用汉制、衣饰胡风”的多元格局。

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

畿辅立重镇:从清代进入近现代,昌平延续畿辅重镇与京北门户的功能,地方社会与城市形态在国家变迁中不断更新。展区通过实物与史料记录清代以来的社会生活与近现代革命文物,串联起这一时期的制度变革、社会风貌与民众记忆,见证昌平迈向现代化的脚步。

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

在卢老师和志愿者小朋友的讲解下,我们仿佛翻开了一部立体的《昌平通史》。从史前文明到王朝更替,从农耕经济到民族交融,从皇家陵寝到近代革命,每一件展品都像一枚时光印章,将厚重的历史与鲜活的细节留在眼前。

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

昌平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地,更是文化认同的汇聚地。它用系统的展陈与现代化的多媒体展示,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中华文明“多元聚一体”的发展脉络。这里既是了解昌平的窗口,也是理解北京历史、感知民族融合的重要一站。

走出博物馆,阳光下的昌平依旧安然静美。骑行的脚步将继续,而心中那条关于历史与文化的长卷,已悄然展开。

百泉遗韵,归途感怀

带着在昌平区博物馆积淀的文化滋养,车队西行踏上归途。车轮轻转,沿途掠过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与中国石油大学北校区的巍巍校舍,又依次经过昌平区第一、第二中学。青春气息与书声琅琅,为这座古城添上一笔蓬勃的现代底色。

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

回程途径昌平中轴线,行至鼓楼北街与西街交叉口,这里曾是明代永安城的地理中心——谯楼(俗称鼓楼)的所在地。这座标志性建筑的倡建者,是明代天寿山守备廖镛。

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昌平谯楼旧影

关于廖镛的史料虽不繁富,但其生平轮廓依然可辨。他字景声,祖籍安徽定远,出身军籍世家。其曾祖随朱元璋征战,获授南京羽林右卫指挥使;祖辈后随永乐帝北迁,并于长陵设卫后定居昌平。廖镛承袭父职,因勤慎廉俭受朝廷赏识,官至正三品昭勇将军。

谯楼自明代建成后,历经沧桑。新中国成立初期,这座古建筑被赋予新的时代角色,曾作为人民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使用,一度成为昌平城内的文化活跃之地。然而,随着城市发展,谯楼于1971年被拆除,其原址西北角后来建起了百货大楼。如今,唯有珍藏于昌平博物馆的“谯楼”石匾,默默诉说着它五百余年的守望。

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

转入百百路后,特意绕行至百泉庄——这名似流水清响,引人遐思。此处曾泉眼遍布、水脉丰沛,在历史上润泽京北农业、滋养漕运往来,是昌平繁荣深厚的自然基石。如今虽难见旧日水涌若轮之景,然“百泉”之名如一枚灵动的化石,封存了这片土地曾经“水丰土沃”的绵长记忆。

回程路上,单车疾驰,最高时速达35.3公里/小时的酣畅,与累计爬升112米的喘息,皆融作一路盈满的成就感。同学的自行车偶然出现故障,也能自己解决或者在尾骑的帮助下完成修理。末段行程,恰逢夕阳西下,新燕园校区的轮廓渐次清晰,恍如完成了一场从古代城池至现代学府的时空往返。文化与自然、历史与青春,在这一程中交汇成歌。

北大课堂 | 骑迹昌平老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穿行

结语

这次昌平骑行,远不止于体能锻炼与骑行技能的提升,更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巡礼。三十公里的行程,从昌平公园的郭守敬像到沉淀历史的文物石刻园,从诉说古城往事的“永安新秀”牌匾到兼具古建美学与当代活化的弘文阁,每一处驻足点都串联起昌平深厚的文化脉络。这条环线如同一个生动的文化闭环,将古代智慧、明清城郭与现代学府的探索精神紧密相连,也让我们在文化遗迹与城市中轴的穿行间,亲身感受到昌平作为“京师之枕”和三条文化带交汇点的独特魅力。

车轮滚过的不仅是路途,更是跨越时空的历史文脉。从此,昌平于我们而言,不再只是北京大学新燕园校区的所在,更是一片承载历史厚度与文化温度的深沉土地。最后,感谢新燕园校区管委会在课程教室和器材上给予的支持,感谢LYVA和JAVA提供的课程车辆支持!

码池奔腾队成员

岳鹏云(智能学院)、赵子熹(计算机学院)、赵苾盈(电子学院)、张天泓(电子学院)、潘雨彤(电子学院)、付忠旺(计算机学院)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