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北疆纪行:秋染边防路,月满乌苏里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7日 13:17 3 admin

清晨用过早点后,我们自抚远启程离开这座坐落于祖国最东端的东极之城和我国每日最早迎接朝阳之地。彼时,太阳早已高悬于空,金色的阳光倾洒而下,均匀地铺陈在抚远城的每一寸土地上,为其每一处角落都镀上一层温暖的光辉。街道之上,早起的游客已然开启了当日奔赴各打卡地的行程。

北疆纪行:秋染边防路,月满乌苏里

我们所驾驶的车辆缓缓启动,车轮有节律地碾压着秋日留下的痕迹。那车轮与地面摩擦所产生的声响,仿若与这座充满独特魅力的东极边城进行着一场别具深意的对话。就这样,我们与抚远匆匆作别,心中溢满着对这座城市的眷恋与不舍之情。

车辆驶入了秋意盎然的天地,秋风透过车窗缝隙悄然钻了进来,带着丝丝凉意轻抚面庞,令人顿时精神为之一振。望向窗外,入目皆是令人陶醉的秋色,那是大自然以最绚烂的色彩精心绘就的壮美画卷。

尽管此刻正置身于秋风与秋色之中穿行,但时已至深秋,秋天即将落幕,冬天的脚步正悄然临近。在那斑斓多姿的秋色里,仍夹杂着些许倔强留存的绿色,仿佛是秋天在做着最后的坚守与挣扎。然而,秋风拂过,一片片秋叶翩然飘落,宛如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轻盈起舞。这些飘落的秋叶,恰似大自然发出的信号,让人真切地感知到冬天正一步一步向北疆逼近。

我们的座驾一路稳健地向南驶去,随着与出发点的距离不断延伸,那座东极之城抚远,在我们的视野中逐渐模糊,渐行渐远。然而,这座边城所独有的韵味,却如袅袅不绝的轻烟,始终萦绕在我们身旁,令我们恍惚间觉得,自己仿佛从未真正与之作别。

起初,车辆驰骋在建黑高速之上。高速两侧的景致,如快放的幻灯片般在我们眼前飞速闪过。这条道路平坦而开阔,宛如一条黑色的丝带在大地上蜿蜒伸展。路面上车流稀少,仿佛这条通途专为我们而设,使我们得以尽情享受这份畅行无阻的惬意。正当我们沉浸于这份独享通途的悠然心境之中时,导航发出指令,引导我们转入了G331国道。

素有“最美边防路”之美誉的G331国道,恰似一位忠诚不二的旅伴,于北疆广袤无垠的大地间蜿蜒伸展。它又如一条灵动飘逸的丝带,紧紧缠绕着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神奇土地,不离不弃。

沿着这条公路徐徐前行,我们仿若能真切触摸到北疆强劲有力的脉搏,深刻感受到它那别具一格、摄人心魄的独特魅力。公路两侧的白桦林,已然换上了一袭金黄的华丽盛装。那一片片金黄的叶子,在温暖阳光的轻柔照耀下,闪烁着熠熠耀眼的光芒,宛如夜空中璀璨的繁星。

偶尔,有几片早凋的叶子,打着轻盈的旋儿从枝头悠悠飘落,最终悄然、轻盈地落在车前。这些叶子仿佛是一群按捺不住急切心情的小精灵,争先恐后地赶着去赴秋天这场浪漫而盛大的约会。它们在空中优雅地划出一道道优美绝伦的弧线,为这一路的行程增添了诸多温馨且浪漫的色彩,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之中。

一路前行,映入我们眼帘的,远非仅仅是那如诗如画的美丽秋色,更有那洋溢着喜悦与希望的丰收盛景。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成熟的玉米宛如一个个威风凛凛的士兵,整齐有序且昂首挺立在田野之中,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而更多的,则是那一片连着一片的金黄稻子。当一阵秋风轻轻拂过,稻浪便开始欢快地翻滚起来,涌起层层金色的波澜,恰似一片浩瀚无垠的金色海洋。那此起彼伏的稻浪,犹如大自然精心谱写并奏响的一曲雄浑壮阔的丰收乐章,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喜悦与满足,让人为之深深陶醉。

此情此景,让我对“北大荒”有了更为透彻且深刻的认知。所谓“北大荒”,其“大”,在于它的广袤无垠、辽阔无边。当你伫立在这片土地之上,极目远眺,视线所及之处,皆是茫茫一片,不见边际。那种震撼人心的辽阔感,能让人心胸瞬间变得开阔起来,仿佛所有的烦恼与忧愁都能被这广袤的天地所包容。而其“荒”,则在于它往昔少有人烟的寂寥。在过去的岁月里,这里是一片未经开垦的处女地,神秘而又充满未知,宛如一位蒙着面纱的神秘少女,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然而,时光流转,如今的北大荒早已旧貌换新颜,它已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眼前这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丰收景象,便是最好的明证。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沛,再加上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勤劳善良的人民的辛勤耕耘,使得这里成为了我国举足轻重的粮食产区。那成熟饱满的玉米、金黄灿烂的稻子,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农作物,源源不断地从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输送到祖国的大江南北,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这里无愧于中国北方粮仓的美誉,它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北疆大地上,散发着耀眼而又迷人的光芒。

随着车子继续缓缓前行,我们与这条被誉为“最美边防路”的G331国道相伴同行,沿着江界边关一路深入探索。每一段路程都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景,每一处风景都蕴含着属于它自己独特的故事。我们沉醉在这一路如诗如画的秋色和丰收的喜悦之中,真切地感受着北大荒的沧桑变迁,也深切地体会到祖国北疆的蓬勃发展与无限生机。

当时间的指针指向晌午时分,我们的旅程抵达了饶河这座小城。

饶河,地处祖国东北边陲,宛如一颗遗落在黑龙江省东北端的璀璨明珠,静静镶嵌在乌苏里江畔。它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绝美画卷,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勾勒出独特而迷人的轮廓。

从地理位置上看,饶河位于完达山东麓,北与抚远市接壤,南与虎林市毗邻,西与宝清县相连,东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相望。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曾是边防的前沿阵地,见证了无数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那些古老的边防哨所和防御工事,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屹立不倒,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饶河所在的这片区域,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完达山脉犹如一条巨龙横亘在其西部,为饶河阻挡了来自内陆的风沙和寒冷气流,使得这里的气候相对温和湿润。山脉中森林资源丰富,广袤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宛如一个巨大的绿色宝库。这里生长着红松、水曲柳、黄菠萝等珍贵的树种,它们高大挺拔,枝叶繁茂,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家园。漫步在山林间,随处可见野兔、松鼠等小动物在林间穿梭嬉戏,偶尔还能听到鸟儿清脆悦耳的歌声,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童话世界。

而乌苏里江则像一条蓝色的丝带,蜿蜒流淌在饶河的东侧。江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江水中生活着各种鱼类,如大马哈鱼、鳇鱼等,这些丰富的渔业资源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也吸引了众多的垂钓爱好者和游客前来体验捕鱼的乐趣。每到捕鱼季节,江面上千帆竞发,渔民们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渔家风情画。

饶河的民族文化也十分多元且丰富。这里是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赫哲族作为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他们的渔猎文化、传统手工艺和民俗风情,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走进赫哲族的村落,你可以看到别具一格的“撮罗子”和“马架子”等传统民居,感受到他们独特的居住文化。赫哲族的传统服饰“鱼皮衣”更是独具特色,它以鱼皮为主要原料,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制作而成,不仅美观耐用,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此外,赫哲族的说唱艺术“伊玛堪”,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优美的旋律,讲述着古老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

饶河,静卧于一方别具一格的天地之间。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饶富足的自然资源以及多元交融的民族文化,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纷至沓来,探寻并领略它的独特魅力。

它恰似一部厚重深邃的历史典籍,每一页都镌刻着岁月的故事,等待着人们细细翻阅、用心品味。饶河,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镶嵌在乌苏里江畔,静静地依偎在乌苏里江那温柔缱绻的怀抱里。

因其地处祖国的最东端,这里仿若时间的先驱者。那倾洒而下的阳光,都显得格外急切,好似匆忙赶赴一场与大地的浪漫之约。阳光毫无吝惜地铺陈开来,将小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晕染成了金黄,予人以明亮而温馨的感觉。

漫步于饶河的街头巷陌,仿佛踏入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一种别样的静谧与安适之感如轻柔的微风般扑面而来。这座小城宛如一位风姿绰约、独具韵味的佳人,依江而建,因而充满了灵动的气息;毗邻俄罗斯,故而坐拥边城的独特地位,洋溢着浓郁的异域风情。

或许是因其边关小城的特殊属性,小小的城市几乎被宾馆酒店和俄罗斯商品专卖店所占据。街道两旁,俄罗斯专卖店鳞次栉比。这些店铺犹如一扇扇精巧的窗口,生动展现着俄罗斯的风情与特色。当我们信步街头,那琳琅满目的异域商品、风格独特的招牌,以及偶尔传入耳畔的俄语交流声,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俄罗斯文化对饶河,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然而,这种影响也使得饶河这座小城,乃至东北的各个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身的特色。

简餐过后,我们稍作休憩,旨在为后续的行程养精蓄锐。这短暂的停歇,如同给我们注入了活力的源泉,让我们的体力得以恢复,精神也为之一振。

于是,我们即刻启程,目标直指饶河口岸与乌苏里江湿地观景台。

前往的途中,道路两旁的景色美不胜收。一边是波光粼粼的乌苏里江,江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江面上时不时有船只驶过,泛起层层涟漪。另一边则是广袤的湿地,湿地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高大的芦苇、嫩绿的水草,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野花。不时有鸟儿从湿地中飞起,发出清脆的鸣叫声,为这宁静的景色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乌苏里江口岸,宛如饶河对外开放交流的一扇重要门户,承载着这座小城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作用。恰逢双节之际,原本以为口岸会是一幅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景象,然而现实却与想象大相径庭。只见寥寥数位游客在口岸处驻足,手持相机拍照留念。

当双脚稳稳地站在象征着国家主权的口岸之上,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便会在心底油然而生,如同巍峨高山般令人心生敬畏。每一次,我静静伫立在中俄口岸之旁,那道清晰可见的隔栏,宛如一条无形却又无比坚实的界限,明确地划分着两个国家的疆土。

极目远眺,目光所及之处,两侧呈现出几乎一致的自然风貌。连绵起伏的山川,似是大地隆起的脊梁,在岁月中岿然不动;奔腾不息的河流,如灵动的丝带,蜿蜒穿梭于大地之间;郁郁葱葱的植被,像一块巨大的绿毯,铺满了广袤的土地。山川、河流、植被,一切都是如此相似,仿佛是大自然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用同一套画笔勾勒出的绝美画卷。

然而,由于历史长河中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这原本浑然一体的天地,却各自归属不同的国度,被无情地分割开来。这道隔栏,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界限,更是历史沧桑变迁的见证,它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回忆,让人在不经意间陷入深深的沉思。此情此景,犹如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击着心灵的鼓面,令人不禁感慨万千,为历史的沧海桑田、命运的变幻莫测而喟然长叹。

在口岸短暂停留,让思绪稍作沉淀之后,我们即刻踏上新的征程。这一次,我们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只为追赶太阳那匆匆离去的脚步。我们满心期待,期望能够赶在太阳完全落山之前,抵达乌苏里江湿地观景台。在那里,我们渴望与那落日余晖下湿地的绝美风光来一场浪漫的邂逅,让那如诗如画的美景,永远镌刻在记忆的深处。

乌苏里江湿地观景台,坐落于饶河乌苏里江滨江景观大道与湿地公园的交汇之处。此处,江风轻拂,水光潋滟,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而观景台所在之地,亦是小南山遗址的栖息之所。乍看之下,这座土山平凡无奇,质朴得如同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时光的长河之中。然而,当我们深入探寻其历史底蕴,便会发现它宛如一颗镶嵌于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历经岁月的打磨,依然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诉说着远古时代的神秘故事与辉煌文明。

小南山静静地横卧在乌苏里江岸边,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一段非凡且传奇的过往。奔腾不息的乌苏里江水流至此处,仿佛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安抚,变得温顺而平和,日复一日地冲积出一片肥沃广袤的平原。

这里的四季宛如四幅风格迥异却又同样绝美的画卷。春日时分,漫山遍野的山花竞相绽放,争奇斗艳,如繁星般点缀在山间,将整座小南山装点得五彩斑斓;夏日之际,山上绿树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宛如一把巨大的绿伞,为大地带来清凉与宁静;秋意渐浓时,层林尽染,红的似火、黄的如金,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绚丽的颜料绘制而成的油画;冬日降临,皑皑白雪覆盖了整个小南山,银装素裹,宛如一位身着白衣的仙子,静谧而圣洁。

正是这样富饶丰沛、生机盎然的自然环境,早在七千年前,便孕育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之花,为人类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我缓缓踏上这片土地,暮色正悄然降临,好似一幅轻柔的纱幔,将大地渐渐笼罩。曾经进行考古发掘的坑穴,如今早已被封填,唯有几处隆起的水泥顶盖,在黯淡的余晖中静默着,宛如历史遗留下的沉默注脚。而此刻我足下的这片土地,往昔曾留存着远古的历史文化遗迹,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沉睡,等待着被唤醒的那一天。

蓦地,我忆起不久前读到的一则考古发现。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考古工作者们怀着敬畏之心与专业的素养,精心揭开了这片土地尘封数千年的神秘面纱。他们如同技艺精湛的工匠,小心翼翼地清理出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那精美的玉玦,造型规整,边缘光滑如镜,仿佛凝聚了远古工匠的万千心血;玉匕形器线条流畅,姿态优雅,彰显着当时高超的雕刻技艺。这些由透闪石玉制成的器物,即便在出土之时,依然散发着温润柔和的光泽,宛如穿越时空的精灵,诉说着远古时代的审美与技艺。

石斧、石锛的刃部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旧锋利如初。遥想当年,它们或许还在远古先民的手中挥舞,为他们开辟生存的道路,创造生活的希望。那些刃口闪烁的寒光,仿佛是历史的锋芒,见证着人类文明的演进。

再看那些陶器,上面的篦点纹、之字纹,犹如远古时代的神秘密码,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等待着后人去解读其中蕴含的奥秘。这些纹路或许是先民们记录生活的符号,或许是他们表达信仰的象征,又或许是他们传递情感的方式。每一道纹路都承载着一段故事,每一个图案都蕴含着一种智慧,它们是远古文明的珍贵印记,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我沿着观景步道悠然前行,而后顺着山脊蜿蜒的小径拾级而上,一路披荆斩棘,终至山顶。

在山顶之上,一座即将竣工的饶河哨所塔楼傲然矗立。它身披迷彩外衣,与周围的山林几乎融为一体,仿佛一位隐匿于山林间的勇士,以一种居高临下之势俯瞰着远方的大地。四周的茂密丛林如天然屏障般将其环绕,使得这座哨所塔楼在静谧的氛围中更显孤立,犹如一位孤独的守护者,坚定地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祥和,抬头仰望已经竣工尚未启用的哨所塔楼,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夕阳为其披上金色的浓妆,山林为其提供庇护。站在塔下,能够深刻的感受到我正站在边关哨所旁。

再返回到观景台上,眼前的景色与遥远的历史奇妙地重叠。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恍若那些玉器泛着的温润光泽。江风掠过耳畔,似乎带来了远古的回响——那是石器敲击的清脆,是陶土在指尖旋转的韵律,是先民们在月圆之夜的低语。

考古学家说,小南山遗址很可能是东北亚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想到这里,再望见天边那轮迫不及待升起的明月,心头不禁一震:七千年前的先民,是否也曾在这同样的月圆之夜,佩戴着精心打磨的玉玦,仰望这轮明月?他们是否也会在江边燃起篝火,用那些饰有神秘纹路的陶器盛装食物,庆祝丰收?

小南山遗址,宛如一颗镶嵌在饶河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是饶河历史文化当之无愧的重要见证。它承载着悠悠岁月的厚重积淀与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犹如一部无声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径,我缓缓迈向另外一处观景台。一路上,时光仿佛被按下了回溯键,我仿若穿越了时光的深邃隧道,回到了那遥远的过去。彼时的景象如电影般在脑海中闪现,远古的先民们在此劳作、生活,他们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在山间回荡。

当我伫立在观景台上,极目俯瞰乌苏里江湿地的全貌,那壮丽雄浑的景色瞬间让我为之惊叹,心灵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湿地内,江水奔流,河曲纵横,水洼星罗棋布,犹如大地的眼眸,闪烁着灵动的光芒;岛屿错落有致,宛如镶嵌在绿毯上的宝石;植被郁郁葱葱,相互交织,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绿色锦缎。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自然画卷,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远处,山峦连绵起伏,恰似一条沉睡的巨龙,与湿地的美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宛如一幅和谐的山水长卷。

此时,微风轻拂脸颊,宛如母亲温柔的抚摸,带来了湿地里清新宜人的空气和淡雅清幽的花香。那清新的气息沁人心脾,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仙境,陶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此地的暮色,好似对人间怀有别样的深情,总是早早降临。才刚过下午五点,太阳便已慵懒地斜倚在天边,宛如一位归心如箭的游子,急切地想要奔赴远方的归宿,旋即迅速地朝着天边沉坠。

我们匆忙举步,急切地登上观景台。然而,终究还是没能赶上与太阳的最后道别,它已悄然落幕。只余下一抹绚烂至极的余晖,轻柔地洒落在湿地之上,似为这片大地披上了一层如梦似幻的薄纱。

当怅然若失的情绪如潮水般将我满心填满,蓦地,一轮圆润饱满、周身散发着柔和橘红光晕的光影,映入我的眼帘。它正缓缓从天边升起,仿佛憋着一股劲儿,要与那方才落下的落日一较高下。

此时,天幕之上,落日的余晖尚未散尽,依旧残留着一抹绚烂。而那轮月亮,已迫不及待地悬于天边。在这落日余晖的映衬之下,再凝眸这眼前的月亮,恍惚间,竟叫人难以分辨,这究竟是喷薄欲出的朝阳,还是缓缓西沉的落日。一时间,我只觉如坠梦幻之境,分不清现实与虚幻的界限。

此刻的湿地,美得令人窒息。乌苏里江在苍茫暮色中蜿蜒伸展,勾勒出万千灵动曲线,恰似大地挥毫泼墨写下的狂放草书,肆意而又潇洒。

西天之上,晚霞仍缱绻未散,那一抹酡红如少女羞涩的红晕,温柔地映在江面上,将整条江染成了暖融融的橘色,宛如一条流动的橙色丝带,在大地上悠悠飘荡。

再看那初升的月亮,乍一看竟与方才的落日有几分神似——同样的圆润饱满,同样散发着温润的光晕。一时间,天空中同时悬着夕阳的余晖与月华的清辉,仿佛白昼与黑夜在这一刻达成了某种神秘的默契,在这广袤的天幕上共谱一曲和谐的乐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渐渐升高,缓缓褪去了初升时的橘红,尽显皎洁本色。清辉如银纱般洒落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之间,仿佛能瞥见时光的倒影在其中闪烁。这片古老的土地,见证了多少个月圆之夜的轮回——从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到赫哲族的渔猎生活在江畔留下的深刻印记,再到《乌苏里船歌》的悠扬旋律传唱四方,直至今日我们这些旅人在此驻足停留。不同的时代,却共享着同样的月光,在这乌苏里江畔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深情对话。

身后的白桦林在晚风中沙沙作响,似在轻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透过渐渐稀疏的枝叶向外望去,月亮正悄然爬上树梢。这画面让人不禁想起“月上柳梢头”的优美诗句,只是此处的柳换成了北疆挺拔的白桦,更添了几分边地的苍劲与豪迈。这景象也让人忆起考古工作者在此勘探时,工具与泥土摩擦发出的细微声响。那些被小心翼翼从地下取出的文物,如今正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里,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而我们在这迷人的暮色中追寻的,不仅仅是落日与月升的壮丽美景,更是一段被时光深深掩埋的珍贵记忆。江水静静地流淌,仿佛生怕惊扰了这静谧的暮色。几只鹭鸶还伫立在浅滩之上,时而迈着优雅的步伐缓缓踱步,时而低头专注地觅食,想来它们大概也是被这迷人的月色所深深迷住,以至于忘了归巢的时间。

月亮越升越高,彻底褪去了最初的橘红,皎洁的光芒愈发纯粹。天上一轮明月高悬,水中一轮月影摇曳,上下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四野寂静至极,唯有风声穿过林间的沙沙声,环顾四周,此时的观景台,只有我一人固执的坚守在哪里,似乎要与明月来一场月夜幽会,而四周那深沉的寂静让人的心不禁为之发慌。于是,我们缓缓走下山来,来到了江边。

月亮渐次升高,如一位褪去华服的仙子,将最初的橘红悄然隐去,尽显皎洁的本真。天上,那轮明月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清冷而柔和的光辉;水中,月影随波摇曳,与天上之月上下交相辉映,如梦似幻。

四野静谧到了极致,夫人不忍寒风已经下山,环顾周遭,观景平台唯有我一人独守,似乎想与广寒宫娥来一次幽会。此时,唯有风声穿过林间,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佛有人低语。寂静,如浓稠的墨汁般弥漫开来,深沉得让人心生慌乱。最终,我怀着依依不舍之情,缓缓走下山,来到了江边。

自山上徐徐而下,我信步于江畔。野渡之处,空无一人,唯有江与月相互映衬,似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

月光倾洒在江面上,宛如一条灵动的银色丝带,随着轻柔的水波悠悠飘动,闪烁着梦幻般的光泽。江边,游船静静地停泊在江岸,似一位位沉睡的旅人,沉浸在这寂静的夜中。江水有节奏地轻拍着江岸,发出悦耳的声响,似在低吟着夜的诗篇。游船在这寂静的夜里,不见半个人影,唯有江月遥遥相望,默默无语。这般场景,极易让人联想起“夜渡无人”的悠远意境,那是一种静谧、空灵而又充满诗意的美。边关冷月,江风野渡,是什么让我有缘在这中秋月夜享受到了独处的片刻宁静和悠远。

我悠然转身,足履满地似霜的月华踏上归程。途经滨江景观大道,目光所及,城里的灯火缱绻地倒映在粼粼江水中,与倾洒而下的月光深情缠绵、水乳交融。水中的灯火,仿若九天之上散落的繁星,轻盈地坠入澄澈江波,与高悬天际的那轮明月遥相呼应,共同勾勒出“月色浮江面,灯火共徘徊”这般如梦似幻的绝美景致。

灯光于水中摇曳闪烁,似灵动的精灵在夜的怀抱中翩翩起舞;月光则如一层薄如蝉翼的纱幔,轻柔而舒缓地笼罩着世间万物,为这夜增添了几分朦胧与神秘。二者交相辉映,将这方天地装点得如诗如画,恰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所描绘的那般,美得令人心醉神迷,仿佛让人置身于一幅笔触细腻、意境深远的画卷之中。

这片土地,曾被远古先民以勤劳与智慧精心雕琢,他们的汗水与心血赋予了它独一无二的灵魂。岁月流转,沧海桑田,而今,今人的灯火与远古的月光在此处奇妙交织。这交融,宛如一场跨越漫长时空的深情对话,一端连着遥远而厚重的过去,一端牵着鲜活且充满希望的现在。往昔与今朝在这一瞬间彼此凝望、相互倾诉,诉说着时光的故事,传递着岁月的温度。

江畔那如梦似幻、美轮美奂的月色之旅悄然落幕,我怀着悠然闲适的心境返回城中。恰在此时,远在北京工作的儿子发来中秋祝福,还关切询问我当下行程所在。刹那间,一股温馨之意如潺潺暖流,在我心间缓缓流淌、肆意蔓延。

于繁华街市之中,我与夫人寻得一家临窗而设的餐馆。踏入其间,静谧的氛围似轻柔的纱幔将喧嚣隔绝在外。我们相对而坐,木质的桌椅散发着温润的气息,窗外的夜色宛如一幅朦胧的水墨画。

点上几样精致的小菜,虽说是寻常菜肴,却犹如珍馐美味。斟上一杯美酒,醇美的酒液在杯中轻轻晃漾,宛如灵动的精灵,散发出醇厚迷人的芬芳。

我与夫人相视而坐,轻执酒杯,开启这一场雅致的对酌。杯盏轻举,邀那窗外的明月共饮。瞧那高悬于天际的明月,皎洁无瑕,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仙子,远离尘嚣,散发着清冷而圣洁的光芒。她静静地凝视着人间,仿佛知晓世间的一切悲欢离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千年前李白的句子,此刻格外应景。我仿佛能看到李白在那个遥远的夜晚,孤独而又豪迈地举杯邀月的情景。而我,在这边城的餐馆里,也与明月、与自己的影子相伴,感受着这份跨越时空的孤独与浪漫。

窗外,边城的街灯不算太亮,昏黄的灯光在夜风中微微摇曳。它们的光芒与天边那轮皎洁的明月相比,显得那么微弱。反倒衬得天边的月亮愈发皎洁,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夜空中。这里是《乌苏里船歌》的故乡,江对岸就是俄罗斯的土地。两国的边界线在这月色下显得格外宁静,仿佛在诉说着过去难以割舍纠缠历史的故事。

在这特殊的中秋夜,望着天边那轮同样照着故乡的明月,心头不由地泛起淡淡的乡愁。故乡的亲人们此刻是否也在望着这同一轮明月?是否也在思念着远方的我?那熟悉的街道、亲切的面容,都在这月光下变得愈发清晰。

边城的街灯终究掩不住天幕的明月,就像现代化的建筑掩不住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尽管城市在不断发展,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是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记忆却永远不会被磨灭。那些古老的传说、传统的习俗,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承着。

在这乌苏里船歌的诞生地,在这比邻俄罗斯的边城,中秋的月光不仅照亮了游子的乡愁,更照亮了一条通往远古的文化长河。这条长河源远流长,承载着无数先人的智慧和梦想。而我们,不过是这长河中偶然泛起的一朵浪花,有幸在这月圆之夜,与七千年前的文明不期而遇。我们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如此渺小,但我们却可以通过这月光、通过这美酒、通过这文化的传承,与过去的时光建立起联系,感受着历史的温度和力量。

回到江边的饭店,我静静地坐在电脑前,不是伫立窗前,望着窗外那轮明月,心中充满了敬畏和感激。感激这美好的时光,让我有机会在这特殊的地方,与历史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感激我的家人,能够与我一同共享这份难得恬静。我知道,这一夜的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

然而这乡愁并不苦涩。当月光透过窗棂,温柔地洒在桌面上时,忽然明白: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抬头看见的是同一轮明月,故乡就从未远离。就像这乌苏里江的水,终将流入大海,而所有的离别,也终将在某个圆满的时刻相遇。

(2025年中秋夜草成于饶河县东江饭店)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