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刘晓健:工业旅游、主题乐园如何建构“叙事的力量”?一份“南特机械岛”的体验报告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29日 11:57 3 admin

从南特市区穿过卢瓦尔河,踏上名为机械岛的奇幻之地。

当前大多数主题乐园都在堆设备、拼规模;但南特这个从旧船厂废墟里“长”出来的项目,却给我们指了条不一样的路:它没靠海量资本堆砌,而是凭着对文化的理解、对叙事的琢磨,把一片废弃之地变成了让人魂牵梦绕的奇幻世界。

1//在工业遗存中唤醒文化灵魂:让历史不只是“背景板”

先从南特的起点说起。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产业转移,南特的Dubigeon造船厂——这座城市的“工业心脏”停摆了,1987年最后一扇厂门关上时,留下的不只是锈迹斑斑的钢铁架子、空荡荡的车间,还有一代人的集体失落。

换作很多地方,可能会想:拆了吧,盖商品房、建写字楼,短期收益快,多省事。但南特没这么干。它做了一件“慢功夫”的事——给这片废墟找“灵魂”。

刘晓健:工业旅游、主题乐园如何建构“叙事的力量”?一份“南特机械岛”的体验报告

他们请来了两位跨时空总规划师:一位是土生土长的南特人、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他的《海底两万里》《神秘岛》里,藏着对未知世界的浪漫想象,这正好给项目定了“魂”,我们不是建个游乐场,是要让游客走进凡尔纳的科幻世界,圆一场探险梦;另一位是达·芬奇,他笔记本里那些基于自然观察的机械草图,比如模仿鸟类翅膀的飞行器、像动物一样运动的机械结构,给了项目“骨架”——怎么让钢铁有生命感?不是靠冰冷的电子屏幕,是靠齿轮的咬合、液压杆的伸缩,让机械像生物一样呼吸、运动。

就这样,废弃的船厂车间变成了科幻剧场,生锈的钢材变成了机械章鱼的触手,连当年造船用的起重设备,都被改造成了“机械大象”的行走装置——游客能看到钢铁怎么迈步子,能听到齿轮转动的咔嗒声,能摸到冰冷金属上的历史温度。

刘晓健:工业旅游、主题乐园如何建构“叙事的力量”?一份“南特机械岛”的体验报告

这一下,工业遗存就活了:它不再是过去时的背景板,而是现在时的故事载体,游客来这儿,不只是看老机器,是跟着这些机器,走进南特的工业记忆和科幻想象里。

当年陈向宏先生修乌镇西栅,有人说把老房子修漂亮就行,但他不这么想。如果只修房子,乌镇和其他水乡有啥区别?陈向宏先生要找的,是乌镇的“魂”——是茅盾先生笔下林家铺子里的市井气,是木心先生写的“从前慢”里的生活味,是清晨河边洗衣的捣衣声、傍晚茶馆里的评弹调。所以他没把老房子改成清一色的网红店,而是留着百年老茶馆,让老人还能坐在藤椅上喝茶聊天;恢复了传统染坊,让游客能亲手扎一块蓝印花布;甚至连石板路的缝,都要用老手艺填——不是为了复古而复古,是为了让游客走在镇上,能摸到活着的历史。

刘晓健:工业旅游、主题乐园如何建构“叙事的力量”?一份“南特机械岛”的体验报告

南特的实践给我们提了个醒:不管是工业遗存,还是古镇老街,文化都不是贴标签的装饰,而是项目的“根”。很多地方做文旅,把历史写在牌子上、刻在墙上,游客看完就忘,为啥?因为没让文化开口说话。

真正高明的规划,是让文化变成故事的一部分,就像南特的钢铁,因为凡尔纳的故事有了想象力,因为达·芬奇的机械智慧有了生命力;就像乌镇的老房子,因为茅盾的文字有了烟火气,因为木心的诗句有了诗意。这样的文化,才会让人记住,让人想再来。

2//颠覆性产品:海洋旋转木马的“秘密”,卖故事,不是卖“转圈”

如果说工业遗存的活化是根基,那南特的海洋世界旋转木马,就是这个根基上长出的“金果子”。

刘晓健:工业旅游、主题乐园如何建构“叙事的力量”?一份“南特机械岛”的体验报告

第一次看到这个旋转木马时,我真的被震撼了——它完全打破了我对“游乐设施”的认知。

先看数据:直径22米,高25米,分三层,从海底到海面,一层一个世界。但数字背后,是更本质的不同:它不是“让游客坐上去转两圈”,而是“让游客走进一个活的海洋故事里”。

第一层是深海秘境:机械巨蟹趴在模拟的海底沙丘上,爪子慢慢开合,好像在找猎物;机械章鱼的触手带着吸盘,一伸一缩,旁边还有复古的潜水钟——那种铜制的外壳、玻璃舷窗,让人想起凡尔纳笔下尼摩船长的潜水器,氛围是“神秘、缓慢”的,连灯光都是幽蓝的,游客走在这儿,会不自觉地放轻脚步,好像怕惊动了深海生物。

第二层是海中冒险:一艘海盗机械船停在中间,船帆能随风(其实是机械控制)转动,船舷上的炮管能“瞄准”,旁边还有机械海龟慢悠悠地游过——这里的节奏快了点,充满了“探险感”,小朋友会忍不住去摸船的栏杆,想象自己是海盗船上的船员。

第三层是海面晴空:视野一下子开阔了,机械飞鱼的翅膀能展开,顺着轨道滑翔;透明的机械水母里有灯光,一升一降,像在海面上随波漂浮;还有各式各样的小机械船,带着风帆,在“海面”上穿梭——这里的氛围是“轻快、明亮”的,游客站在这儿,能看到整个旋转木马的全貌,好像从深海回到了海面,有种“探险归来”的畅快。

刘晓健:工业旅游、主题乐园如何建构“叙事的力量”?一份“南特机械岛”的体验报告

更妙的是三个设计:

第一,不藏技术,反而露手艺。它不像有些乐园,把机械结构藏在塑料壳里,假装“魔法”是凭空来的。南特的旋转木马,齿轮、液压杆、钢丝绳全露在外面,游客能看到机械飞鱼的翅膀是怎么通过齿轮带动的,能看到水母的升降是靠液压杆推动的,甚至能听到机械运转的“吱呀”声——这种“不完美”的蒸汽朋克美学,反而让人觉得“真实”。现在的人对科技越来越有距离感。手机怎么算的,电脑怎么跑的,都是“黑箱”。但在这里,你能“看懂”机械的运动,能摸到金属的质感,这种“可知、可触”的感觉,比完美的电子动画更打动人。

第二,让游客参与,不是旁观。它不是“你坐着,我转着”的单向输出。游客能转动金属摇杆,控制机械水母的升降高度;能拉动绳索,让机械飞鱼的翅膀展开;甚至能按一下按钮,让海盗船的“炮管”发出“嘭”的音效。就这么一个小互动,游客的身份就变了:从“看客”变成了“机械师”“探险家”——你控制的水母升得越高,心里就越有成就感;你拉动的飞鱼展开翅膀,就觉得“这是我让它飞起来的”。这种“代入感”,是普通旋转木马给不了的。

第三,让产品生长,不是一成不变。最绝的是这个旋转木马每年都会进化:今年加一只机械海马,明年给海盗船加个藏宝图剧情,后年再给深海层加个发光的机械珊瑚,它不是做完就完了,而是像一棵小树,每年长新枝。这就是为什么它的年卡续费率能到61%。游客今年来,玩的是找海马;明年再来,盼的是看藏宝图;后年还来,想的是新珊瑚长啥样。它把一次性消费变成了长期陪伴,把游客变成了追更的粉丝。

刘晓健:工业旅游、主题乐园如何建构“叙事的力量”?一份“南特机械岛”的体验报告

反观我们国内很多主题乐园的产品,缺的就是这个“故事感”。不少过山车、旋转木马,设备很先进,速度很快、外观很漂亮,但游客坐完只会说“刺激”“好玩”,过两天就忘了,因为它只给了“生理刺激”,没给“情感记忆”。南特的旋转木马告诉我们:未来的产品,不是“卖功能”,是“卖故事”;不是“让游客玩”,是“让游客成为故事的一部分”。一个能让人记住的产品,一定是能勾着人的情感的——可能是探险的兴奋,可能是发现的惊喜,可能是对“机械有生命”的好奇,这些情感,才是游客愿意再来的理由。

3//对中国主题乐园的三点思考:别在“军备竞赛”里丢了“自己”

第一,别总盯着外来IP,脚下的“文化富矿”还没挖透。

现在不少乐园喜欢“引进”国外IP,比如某某卡通形象、某某电影系列,觉得“现成的IP有流量,省事”。不可否认,这些IP有号召力,但问题是:这些故事和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文化,有啥关系?游客看完、玩完,可能会说“这个IP真好看”,但不会说“这个地方真特别”——因为IP是“外来的”,没扎根在我们的文化土壤里。

南特的机械岛,为什么能打动人?因为它的IP是“自己的”,凡尔纳是南特人,他的故事里藏着南特人的想象力;造船厂是南特的“工业根”,它的钢铁里藏着南特人的记忆。这些都是“别人拿不走的”。

刘晓健:工业旅游、主题乐园如何建构“叙事的力量”?一份“南特机械岛”的体验报告

再看我们自己:我们有《山海经》,里面的九尾狐、饕餮、鲲鹏,哪个不比国外的奇幻形象更有想象力?我们有三国,刘关张的义气、诸葛亮的智慧,哪个不比国外的英雄故事更有感染力?我们还有那么多工业遗存:东北的老机床厂、上海的老纺织厂、重庆的老兵工厂,这些地方的机器、厂房,都藏着一代人的奋斗故事——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南特那样,把《山海经》的奇幻和老工厂的机械结合,做一个“东方机械山海经”?把三国的故事和古代的机关术结合,做一个“三国机械城”?

不是我们的文化资源不够好,是我们缺“耐心”和“创造力”。很多项目想“快见效”,不愿意花时间琢磨“怎么把文化变成故事”“怎么把故事变成体验”;要么就是简单“贴标签”——在机械上画个山海经图案,就叫“山海经主题”,这不是“转化”,是“挪用”。真正的文化转化,是让文化“活”在产品里:就像南特的机械章鱼,它不只是“章鱼形状的机械”,是“凡尔纳故事里的章鱼”,是“用达·芬奇的机械智慧做的章鱼”,这才是“自己的东西”。

第二,别追求完美无缺,不完美里藏着温度。

现在很多乐园都想做“迪士尼式的完美”——设施要锃亮,环境要整洁,体验要标准化,不能有一点“瑕疵”。这当然是一种风格,但不是唯一的风格。

南特的机械岛,就不追求“完美”:机械上有锈迹,那是历史的痕迹;齿轮转动有噪音,那是机械的“呼吸声”;甚至有些地方的焊接点,都能看到工人的手工痕迹——但就是这些“不完美”,让它有了“温度”。游客看到锈迹,会想起它是老船厂的钢材;听到噪声,会觉得“这机械是活的”;摸到手工焊接的痕迹,会感受到人的用心。

刘晓健:工业旅游、主题乐园如何建构“叙事的力量”?一份“南特机械岛”的体验报告

这让我想起中国传统的手艺。比如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钉子,靠木头的咬合就能撑起一座房子,你能看到木头的纹理,能摸到榫头和卯眼的贴合,能感受到工匠的巧思——这种“手工感”,比机器批量生产的“完美”更有味道。再比如景德镇的瓷器,有些“瑕疵”的釉色,反而成了独一无二的“开片”,更值钱、更让人喜欢。

我们做主题乐园,为什么不能学这种“东方美学”?不一定非要把机械藏得严严实实,不一定非要让环境一尘不染。可以把传统的榫卯结构用到机械设计里,让游客看到“东方机械智慧”;可以在设施上留一些“手工痕迹”,让游客感受到“人的温度”;甚至可以故意保留一些工业遗存的“旧貌”,让游客触摸到历史的质感。“完美”可能让人惊叹,但“有温度的不完美”,才能让人感动。

第三,别困在门票经济里,情感连接才是长久之计。

最后说说商业模式。现在很多乐园的收入,还主要靠门票——门票卖得越多,收入越高;门票一涨,游客就少。这种“门票经济”的天花板很明显:游客不可能天天来买门票,也不可能无限接受门票涨价。

南特的模式,就跳出了这个圈子。它靠的是什么?是“情感连接”。因为游客把自己当成了“故事的一部分”,所以愿意为“持续的故事体验”付费:年卡续费率61%,意味着超过一半的游客愿意“一年多次来追更”;衍生品卖得好,因为游客想把“机械水母”“机械飞鱼”的小模型带回家,留作纪念;甚至还有游客会专门为“新出的机械生物”来一趟南特——这就是“情感经济”的力量:它不是“一锤子买卖”,是“长期陪伴”;不是“游客买门票”,是“游客为自己的情感买单”。

门票经济赚的是流量钱,情感经济赚的是人心钱。流量会变,但人心一旦抓住了,游客就会成为你的“回头客”,甚至成为你的宣传员——他们会跟朋友说“南特的机械木马又出新东西了,咱们去看看”,这种自发的传播,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4//总结:叙事的力量,就是“让人记住”的力量

回到题目:主题乐园的下一站,是叙事的力量。什么是叙事?不是简单编个故事,是让文化有“魂”,让产品有故事,让游客有情感。

南特机械岛的成功,不是因为它的设备有多先进,投资有多庞大,而是因为它用叙事,把一片废弃的船厂,变成了让人能“走进故事、记住情感”的地方。游客来这儿,记住的不是“转了一次木马”,是“我在凡尔纳的海底世界里探险”;不是“看了一堆机械”,是“我控制过一只机械水母,它跟着我的摇杆升降”;不是“逛了一个乐园”,是“我感受到了南特的工业记忆和科幻想象”。

对我们中国主题乐园来说,未来的机遇,就藏在自己的故事里。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有那么多动人的传说、厚重的历史、鲜活的非遗,还有那么多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存——只要我们能沉下心来,把这些文化转化成“可体验、可参与、有情感”的叙事,用世界级的创意和技术,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就能做出比南特机械岛更有特色、更打动人的项目。

毕竟,游客来主题乐园,最终想找的,不是最刺激的过山车,而是一段能记住的时光;行业的竞争,最终比的不是谁的设备更贵,而是谁能让游客更走心。这,就是叙事的力量,也是主题乐园下一站的方向。

最后,我想说:文旅这条路,慢一点没关系,不完美也没关系,关键是要守住自己的根,讲好自己的故事。就像南特的钢铁,锈了几十年,还是能“活”过来。

—END—

(本文图片由刘晓健先生提供)

本文作者 刘晓健

“小荣说”特约专栏作者;

窑湖小镇品牌总监;

山东大学城市文化研究院特聘专家;

特别说明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刘晓健:工业旅游、主题乐园如何建构“叙事的力量”?一份“南特机械岛”的体验报告

“小荣说三部曲”系列作品之《中国旅游的变革力量》、《中国旅游“515战略”系列访谈录》和《中国旅游营销的新价值时代》,聚焦中国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变革,以媒体视角对旅游产业进行系统解读,新观点讲述中国旅游转型故事,新视角研究中国旅游品牌营销,新笔法批判中国旅游困境与出路。新华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京东、当当、亚马逊等有售。

小荣说

刘晓健:工业旅游、主题乐园如何建构“叙事的力量”?一份“南特机械岛”的体验报告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