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大河之畔绘文明生态新长卷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19日 14:01 3 admin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9月18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省郑州市启动,开启了一场跨越历史与当下、串联生态与文化的大河探访之旅。

家门前的幸福河

北临黄河、南依邙山的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前身是20世纪70年代初修建的邙山提灌站,可谓因黄河水而生,因黄河文化而兴。这里是黄河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大河之畔绘文明生态新长卷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在黄河‘三桥汇’景点,可以看到一座‘铁路桥博物馆’。三座铁路桥并立在黄河上,总间距不足700米,见证着中国铁路的百年变迁。”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工作人员介绍说。如今,大桥上列车奔驰,桥下则已建成黄河百里风景区,沿岸林木茂盛、燕雀欢唱,历史和现实在这里定格。

走进气势恢宏的炎黄广场,高106米的炎黄巨塑巍然耸立,眼神深邃充满智慧。两侧117位中华历史名人群雕,以“中华魂”为主题,按照“文明曙光”“文治武略”“智慧之光”“贤哲师表”“文采风流”五个主题,展示着千年文明。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大河之畔绘文明生态新长卷

炎黄广场(央广网记者 郝振青 摄)

“曾经这里荒山秃岭,1991年我刚来时,每天早上打开办公室门,桌上总有一层沙。”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局局长荆海亮回忆道,到2000年左右,经过持续治理,这里彻底变了样。现在景区内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两季有果,已形成了融研学旅行、科普教育、地质遗迹、黄河文化为一体的黄河文化主题公园,黄河已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目前,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已绿化荒山8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为生态黄河支撑起坚实的绿色屏障。

“智”守黄河安澜

黄河郑州段作为黄淮海大平原脊轴的龙头,流经巩义、荥阳、惠济等区县,全长160公里,河道以“宽浅散乱、游荡多变”为主要特征,险工、控导工程密集,滩区面积大且人口较多,历来是黄河防汛的重中之重。

在郑州黄河防汛前线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水位、流量、流速等数据,数字孪生洪水预演模型等科技手段,让记者们直观感受到现代科技如何为黄河防汛装上“智慧大脑”。

据介绍,传统的黄河防汛工作模式中,普遍存在着水情信息传递慢、调度指令传达慢、多方联动同步难的问题。“比如,过去水流量达到一定等级发布了红色预警,我们只能通过短信、电话,逐个通知相关单位。建立了黄河防汛智能体后,我们内置了300余条防汛任务指令,可以根据黄河水流量数据自动对应防汛等级,全力守好黄河安澜。”郑州市惠济区委智慧城市运行办公室副主任张钊说道。

在郑州市区,有一条长800米的“黄河”。它是可以为防汛决策指挥和调整防洪部署提供技术支撑的“模型黄河”。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大河之畔绘文明生态新长卷

郑州“模型黄河”试验基地下游河道试验厅(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这是‘黄河下游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动床实体模型’,按照1:600水平比尺、1:60垂直比尺构建。800米长的模型,精准复现了黄河下游299公里长的游荡性河段和165公里长的过渡性河段。”在郑州“模型黄河”试验基地下游河道试验厅,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夏修杰说。

200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创新性提出了“三条黄河”概念,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的治黄新理念。“模型黄河”为“原型黄河”提供保护治理方案,也为“数字黄河”推演论证提供必要的物理参数。

从“荒山秃岭”到“四季常绿”的生态蝶变,从“短信传警”到“智能预演”的科技升级,黄河岸边的每一处变迁,都是中华儿女守护母亲河、传承黄河文化的生动注脚。这场“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的探访之旅,让我们看见黄河安澜的今日图景,触摸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记者 张羲轮 郝振青)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