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乡土桐城 | 龙池寺与龙湫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19日 12:03 6 admin
乡土桐城 | 龙池寺与龙湫

龙池寺与龙湫


文|汪向军


在抖音上刷到一位叫释常顺的师父,于是关注了师父的抖音。师父告诉我他在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百华村龙池寺常住。看到龙池两个字,想起投子山钟楼的龙池师父。桐城市龙腾街道境内还有一条路就叫龙池路。这个周末,我决定去一趟龙池寺,因为龙池让我产生了探访的兴趣。

从合安高速安庆北下高速右转。这条路我熟悉,有次从安庆回程途中,突然想去五横乡的源浦寺,于是就选择走这条路。今天重走这条路仿佛归乡的游子。窗外秋色闹腾得正欢,然而温度节节攀高,车内的空调嘶嘶吐着冷气,还是感觉有点燥热,儿子把小脸贴在出风口上,嘴里还在嘟囔着:热死了。乡间的路有点窄,但异常的干净。远山,村庄,田畴,犹如大写意国画。行驶了一会,导航提示右转,这时路旁有两个牌子,左边是龙池寺,直行是龙山寺。不用想朝左直接上,终于抵达龙池寺山门口。停好车,打开车门,一股热浪直扑过来。来时也没有联系师父,既然过来还是给素未谋面的师父发了信息,师父很快就回到,他不在寺内,在开放大学培训。

寺门口有龙王庙(龙池寺)景点简介,龙王庙依龙湫而建,历史可追溯到唐宗时期于龙泉庵盛名。明清两代为安徽、安庆官府岁旱雩祷之处。史书记载明洪武初敕封“护国都督老龙王”,明崇祯间内供泰国巨型玉佛,明成化甲辰(1484)年间,祭祀天井顺济龙王,此庙指定为“龙山灵湫官祠”。清咸丰三年(1853)毁,同治二年(1863)江督曾国藩、布政使江忠睿、知府陈睿重建,明王鳌、清广东副使任峻先后作《龙王庙碑记》等,民国初龙王庙政教合一。有关龙主庙的历史记载资料较多。简介中的岁旱雩祷指在遇到干旱时进行的祈雨仪式。2014年,龙王庙更名为龙池寺,位于合安高速安庆段大龙山服务区东南约一公里处,大龙山主脉西麓大龙山镇百华村境内年。相传,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兵败,藏匿于庙里避难,危急关头得以脱身。朱元璋侥幸逃过一劫,并在此后的战争中节节胜利,最终夺取天下,在南京建立大明政权,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建大龙山龙王庙,敕封庙神为“天井顺济龙王”,并大加赏赐。

乡土桐城 | 龙池寺与龙湫


寺内,香火袅袅,梵音阵阵,瞬间让人内心宁静。山门殿上方有“龙池寺”匾额,两边有联,殿外墙里镶嵌着碑刻。由于师父不在寺里,我们选择去龙湫景区。路旁有一巨石,石头前面有简介,原来这块大石头叫木鱼石。木鱼石因其形状似寺庙里师父们敲的木鱼而得名。当地人习惯性的称它为“木玲石”,很早以前就有关它的传说。在我工作的街道境内有座木鱼山,当时找不到传说故事,于是,也根据山的形状似寺庙里师父们敲的木鱼,而杜撰了“木鱼山”的来历。后来的传说也就是根据这个杜撰而来。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不是也不是。从木鱼石再往前就是龙湫池。

龙湫池盛名于明,史书载位于地维峰之右,石壁嶙峋、泉涌奔注、一窟盛之,是书龙湫。《怀宁府志》记载“龙湫”也叫“龙潭”、“龙井”,相传为赤龙口,龙王沐浴池。旁有石刻记载“深一丈五尺”,元朝余阙《登大龙山湫次韵》云:“半山细路入嶙峋,沃野春荣百卉新;一日阳晴客来卜,四时风雨谁为神;云中鸡犬空入世,鸟外松箩彻帝钧;谷口桃花春水涨,更携社酒醇吾民。”明代徐鳌《龙井诗》:“灵湫修秩祀,北出集贤关。”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云岩遗鸟篆,石洞秘灵湫”。清朝安微巡抚朱珪《龙山诗》“雨过岗净,鸣泉下深湫”。历朝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留下的佳句,无不盛赞此处的美景。

上面还有一座清溪亭,也有几百年历史,《安庆府志》、《怀宁县志》分别都有记载。2000年由龙池寺的师父集善款修建,更名为“龙王亭”。其实我还是喜欢清溪,毕竟清溪清我心。从亭子往上还有君恩山重和忘归石刻以及仓门石。由于气温太高,也就不往上攀爬,如有机会再来探访。水清澈见底,龙王已归大海,曾经的那些故事流淌出山,只剩下有文化的龙湫。老婆开始带儿子坐在石头旁开始戏水。龙湫池景区的核心,就是那泉眼、细流汇聚而成的一池碧水,被称作龙湫潭、赤龙口。传说为龙王巡游人间洗澡地。潭深无底,传说通江。“龙井一丈五尺深,千秋万代育龙孙”。

明许浩诗云:大小二龙山,连延入桐城;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跟龙有关联的地方,无论山还是川,自会有灵气汇聚。龙池寺与龙湫也是如此。在这里或寻秋,或静心,或清溪,直到忘归。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