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四川省天全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19日 10:04 3 admin

天全县位于四川盆地西缘,二郎山东麓,邛崃山脉南段,康巴文化线东端。县境东与芦山县、雨城区接壤,南连荥经县,西接泸定县、康定县,北邻宝兴县。川藏公路(国道318线)、雅康高速自东而西纵贯县境。天全县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退耕还林还草示范县”“全国首批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示范县”等称号。全县涉旅企业42家,旅游景区景点13个。其中国家级旅游景区5个,分别是二郎山喇叭河国家4A级旅游景区、飞仙关国家4A级旅游景区、紫石关国家3A级旅游景区、红军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竹海渔乡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四川#

四川省天全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天全历史悠久,从出土文物考证,在城厢苦蒿山、始阳公社兴中大队和乐英公社乐坝大队发现的大量石斧、石片,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用具,证明在四、五千年前已有人类聚居。根据文字记载,天全为古西夷徙都,《禹贡》梁州之南境,周时为巴蜀边邑,系氐羌部落居住地。《尚书·禹贡》记载:“蔡蒙旅平,和夷底绩”,和夷即指天全。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置郡县,巴蜀境内有些小渚候仍然存在。天全古称斯榆地,谐音即徙(读斯)夷地,又名徙,名为小国,实系原始公社。《汉书·西南夷列传》”:“自崔以东北,君长以十数,徙、都最大”。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长卿使略定西南夷,邛、、冉骁、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华阳国志》载,徙阳为“故斯榆国邑,汉略斯榆君,以其地为徙县。”是为天全建县之始,县治设今始阳公社。

四川省天全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以故徙都(今始阳镇)置徙县,为天全建县之始。西晋改徙县为徙阳县,治地仍在今始阳镇。南齐时期徙阳县改称枞阳县。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枞阳县为始阳县,治地东移至今雨城区多营镇。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平定巴蜀后,调整蜀地行政区划,设置杨启县(今天全县),至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销,为时9年。唐天宝元年(公元734年),在故始阳县设置始阳(今始阳镇)、灵关(今宝兴县灵关镇)、安国(今多功乡)、和川(今城厢镇)四大兵镇。唐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进军长安,次年唐僖宗在成都建立逃亡政府,唐军江南临江府人高卜锡和太原人杨端先后率部进入今天全地区。高部以现始阳、新场一带为据点,杨部以现城厢、老场、灵关为据点。后高、杨二人受封留镇天全,形成土司统治,由唐末沿袭至清代,共历795年。天佑四年唐朝亡。

在前后蜀期间,建置仍沿袭唐制未变。高、杨土司率部归附后蜀政权,受封后蜀设立的碉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宁远等六个军民安抚司正、副司使,高氏建土司署于始阳,杨氏建土司署于碉门(今城厢镇)。宋代仍沿袭后蜀建置。进入元代,于元二年(公元1265年)设碉门、黎、雅等处安抚司,后改置六番招讨司,司治设碉门,又分置天全招讨司,司治设始阳。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改天全招讨司为天全六番招讨司,司治设始阳,同时分置天全六番招讨副司,治所在今城厢镇,直隶四川布政司。

四川省天全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改隶四川都司。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川陕总督岳钟琪奏请废止天全土司制,天全土司以违法为由上奏抗拒。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四月,清廷吏部议复四川巡抚,批准天全土司改流官,随即以武力胁迫,收缴天全土司印信,将在任土司遣送江西安置。统治天全795年的土司制度至此结束。改土归流后置天全州,州府设在今城厢镇,隶属雅州府,天全州署设在杨土司废署,乾隆时知州徐镇建城后移署城内,即今县城。同时在今始阳镇设分州,到清道光时裁撤。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同年大汉四川都督府成立,委任刘云峡为天全知事,清朝统治结束。

四川省天全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袁世凯废府、州、厅,恢复道制,改天全州为天全县,县衙设在今城厢镇,隶属建昌道。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废道,四川改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天全属四川第十七行政督察区。1935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天全北上,11月红四方面军南下进入天全,停留100余天,建立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权。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西康建省,以巡回视察制度代替专署职能。以地理区域划分,天全等雅安地区6县属西康省,统称“雅属”。

1950年2月8日,天全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天全县属西康省雅安专区。1955年,西康省并入四川省,天全县属四川省雅安专区。1968年,雅安专区改称雅安地区,天全县仍属雅安地区。2000年12月10日,雅安地区撤地设市,天全县属四川省雅安市至今。

四川省天全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据秦《吕氏春秋·怀宠篇》,在国与邑之下,实行“以乡统里,以里属乡”的制度。此后,随着朝代的变化,设置略有不同,唐代曾恢复乡里制度,宋改乡里为都保,元丰时又复乡里。元改乡、里为都、图,行村、社制,明代又改里为图。天全自孟蜀时即为土司统治,明以前无从稽考,据清咸丰《天全州志》和有关地名词典记载,明代置六番招讨司,下置有百户所凡十所,俱设有百夫长戍守。

四川省天全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泥山百户所——县城东五里,即今梅岭乡梅子坡。

善所百户所——县东

张所百户所-—县东

碉门百户所——即天全百户所

思经百户所——今思经乡

乐霭百户所——今新华乡乐改村

始阳百户所——今始阳镇

乐屋(又称落乌)百户所——今乐英乡、乐坝村

在城百户所——今梅岭乡向阳村

灵关百户所——今宝兴县灵关镇

四川省天全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雍正七年(1729)废土司制度置天全州后,政区如清制,全州共分3乡14大村51小村。村编一保,保有保正;编10户为甲,有甲长;下编牌,设牌首。全州3乡14大村、51小村如下:

东阳乡:州城附近及始阳,辖4大村10小村。

福远村:始阳近阳村、树德村、何家坝、王村(今始阳附近)。

御侮村:清遗村,后称玉乌(今大寨乡、永盛乡一带)。

忠容村:乐霭村、下陇村(今新华乡一带)。

多功村:罗岱村、上陇村、崇化村(今多功乡一带)。

和源乡:州之西南,与荥经、雅安、清溪交界,辖4大村15小村。

忠义村:安乐村、罗家坝、崇义村、郭家嘴(今新场、铜厂、兴业等地)。

羽仪村:后称玉仪。衍庆村、上坪村、庆贤村、富庶村(今思经青石乡一带)。

义勇村:后称义容。乐义村、永安村、新兴村、歆福村(今和源乡一带)。

前阳村:克勤村、安远村、忠勤村(今前阳乡)。

钟灵乡:州之东北,与芦山、邛州、大邑交界,辖6大村26小村。

仁义村:忠宜村、清溪村、大全村、忠顺村(今仁义乡)。

德盛村:义贤村、沙族、峡族村、场族、风水坝、大房族、楼族(今老场乡)。

凤头村:大田井头,鱼喜村、岩盐村、河口村(今芦山县内)。

思延村:和棱坝:播族村(今芦山县内)。

灵关村:忠孝村、镇远村、化移村、需川村、乌川村、黄鹤村(今宝兴县内)。

冷砧村:后称冷镇。后屯村、何家村、白石河、大川村(今芦山县内)。

四川省天全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民国时期,天全县的行政区划,几经变更。民国十五年(1926)以前,设东阳、和源、钟灵三大乡。东阳乡辖上街、下街、福远、上忠容、下忠容、上多功、下多功、玉乌、小路、忠孝十大村;和源乡辖玉仪、上前阳、下前阳、忠义、义容五大村;钟灵乡辖仁义、德盛、上中思延、下思延、灵关河东、灵关河西、太平、双河、凤头、大川十大村。民国十五年后(1926)改为六区,其区划为上街、下街、忠孝为第一区;福远、玉乌、上忠容、下忠容、上多功、下多功为第二区;玉仪、上前阳、下前阳、忠义、义容等乡为第三区;仁义、德盛、上中思延、下思延、灵关河东、灵关河西等乡为第四区;太平、双河、凤头、大川等乡为第五区;今宝兴县境为第六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分区设署,并为三区。即:上街、下街、仁义、德盛、忠孝、小路、玉乌、思延等乡为第一区,区署设仁义乡之永兴场;福远、多功、玉仪、上前阳、下前阳、忠义、义容、忠容等乡为第二区,区署设忠义乡之新场;灵关、太平、双河、凤头、大川等乡为第三区,区署设灵关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区署撤销,设城厢、福远、仁义、德盛、忠孝、小路、玉仪、上前阳、下前阳、忠义、义容、玉乌、多功、忠容、思延、灵关、太平、双河、凤头、大川共二十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又进行了调整和更名。其间,分置沙坪乡和小河乡,新置兴业乡,合并玉乌、忠容为永盛乡,原玉仪乡更名为思经乡,小路乡更名为以仁乡,福远乡更名为始阳乡,下前阳乡更名为和源乡,仁义乡更名为永兴乡,德盛乡更名为老场乡,上前阳乡更名为前阳乡,忠义乡更名为新场乡,时为19乡。

四川省天全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以上各期,各乡保甲设置亦迭有更改。三乡时期,乡为虚名,每村设团正;六区及五区时期,团正仍旧,每区设团总;三区时期,区设区长,各乡团正改为联保主任;区署撤销后,31联保主任如旧,直隶县政府。之后设乡长,保甲隶于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进行了一次户藉调检编制保甲,全县共有20乡、178保、1632甲。

1950年全县在城厢、始阳、老场、灵关、太平,分设一、二、三、四、五区。1951年至1952年分别将第四区(太平)、第五区(灵关)划归芦山、宝兴县。1955年二、四区合并,全县改设城厢、始阳、老场三个区。1961年原二、四区分置,全县共设城厢、始阳、老场、新场四个区。1980年3月撤销各区,县直辖乡。

四川省天全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951年4月,全县29个建乡(镇)建人民政府,包括灵关区的4个乡。1952年将灵关区划归宝兴县后,全县共为1镇,(即城厢镇)23个乡(梅岭、思经、大河、鱼泉、沙坪、小河、紫石、两路、始阳、大坪、和源、乐英、安乐、多功、永兴、老场、大寨、永盛、新华、新场、前阳、兴业、铜厂)。

1952年鱼泉乡并入思经乡,1955年小河乡并入沙坪乡,乐英乡并入安乐乡,多功乡并入始阳乡,新华乡并入永盛乡,铜厂乡并入兴业乡。

1956年,梅岭乡撤销,与城厢镇部分地方合建城厢乡。

1961年,恢复多功乡、新华乡和铜厂乡。

四川省天全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980年底人口12.7万,比1949年增长57%。其中农业人口11.4万,比1949年增长61%。全县行政区划,计:一个镇,23个人民公社,139个生产大队和855个生产队。

1981年恢复鱼泉乡、小河乡,并将沙坪更名为青石乡,安乐更名为乐英乡,永兴更名为仁义乡。

1986年天全县下辖城厢镇、始阳镇2个镇;城厢乡(于1989年11月并入城厢镇)、梅岭乡(于2004年年底并入城厢镇)、青石乡、小河乡、思经乡、鱼泉乡、大河乡、紫石乡、两路乡、和源乡、大坪乡、乐英乡、多功乡、仁义乡、老场乡、大寨乡、永盛乡、新华乡、新场乡、前阳乡、兴业乡、铜厂乡22个乡,139个村,5个社区,944个村民小组,27个居民小组,总户数29195户,总人口134086人。

四川省天全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986年,天全县辖城关镇、城厢乡、梅岭乡、青石乡、小河乡、大河乡、思经乡、鱼泉乡、紫石乡、两路乡、始阳乡、河源乡、大坪乡、多功乡、乐英乡、仁义乡、大寨乡、永盛乡、老场乡、新华乡、新场乡、前阳乡、兴业乡、铜厂乡24个乡(镇)。

四川省天全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2005年天全县下辖城厢镇、始阳镇2个镇;青石乡、小河乡、思经乡、鱼泉乡、大河乡、紫石乡、两路乡、和源乡、大坪乡、乐英乡、多功乡、仁义乡、老场乡、大寨乡、永盛乡、新华乡、新场乡、前阳乡、兴业乡、铜厂乡20个乡,138个村,6个社区,944个村民小组,39个居民小组,总户数44853户,总人口146284人。

四川省天全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2006年区划调整后,天全县辖城厢镇、始阳镇2个镇,小河乡、思经乡、鱼泉乡、紫石乡、两路乡、大坪乡、多功乡、乐英乡、仁义乡、老场乡、新华乡、新场乡、兴业乡13个乡,138个村,6个社区,956个村民小组。2017年年末,全县总人口153 006人。

2017年,天全县辖城厢镇、始阳镇、小河乡、思经乡、鱼泉乡、紫石乡、两路乡、大坪乡、多功乡、乐英乡、仁义乡、老场乡、新华乡、新场乡、兴业乡15个乡镇、138个村、956个村民小组、6个社区。

2019年,撤销大坪乡和多功乡。撤销思经乡和鱼泉乡,设立思经镇。撤销紫石乡和两路乡,设立喇叭河镇。撤销小河乡,设立小河镇。撤销仁义乡和老场乡,设立仁义镇。撤销新场乡,设立新场镇。

四川省天全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2023年,天全县辖城厢镇、始阳镇、小河镇、思经镇、喇叭河镇、仁义镇、新场镇、乐英乡、新华乡、兴业乡等7镇3乡。设79个行政村515个村民小组、17个城市社区129个居民小组[详见2023年天全县乡(镇)、村(社区)一览表]。

四川省天全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大美四川欢迎您!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