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古韵新姿副中心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09日 17:03 5 admin

生机勃发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一座“千年之城”,这里的每一寸肌理,都在无声诉说着古今交融的城市演变,带来穿越时空的感觉——

在运河商务区,鳞次栉比的写字楼附近,有两段通州古城墙;在流淌千年的大运河畔,承载漕运记忆的古槐树,正见证世界级交通枢纽的诞生;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三大文化设施环抱着的是过去祭祀河神的庙宇遗址;在东六环隧道与京塘路交会的地方,土桥已经藏身地下,镇水兽凝望着川流不息的车流……

古韵新姿副中心运河商务区

古城墙见证运河商务区崛起

最近,常到西海子公园游玩的市民惊喜地发现,在葫芦湖西头,过去隐藏在树木中的那段古城墙,已经完成修缮。这段城墙是通州古城墙的北段遗址,与不远处的燃灯塔交相辉映。站在公园向北望,五河交汇处的运河商务区一片繁华,鳞次栉比的高楼里,注册企业超两万家,有相当一部分是金融机构。

从西海子公园东门出来,沿着北运河步道,只需走3分钟,即可抵达北京市“两区”会客厅。一段“L”形的通州古城墙,就藏在建筑中庭里。这里是通州古城的东北角。

《通州纪事》作者王陆昕介绍,通州明清城墙东北角遗址始建于明,改修增建于清,是通州明清时期防卫体系和通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古城墙经历过多次修缮,表现在墙体上就呈现出多种材质、形制筑墙材料和工艺的差异。

行走在通州古城墙旁边,记者看到,古城墙底部所用的城砖更大,堆砌方式也更工整,和较高部分的城砖有明显的差异。王陆昕表示,通州古城墙中最大的城砖足有半米多长、20多厘米高,这些较大的城砖都很可能来自运河沿岸的城市。“比如大运河上的临清,就是著名的砖石产地。临清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当地土质好,很适合用来烧砖。”

古韵新姿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

从通州古城到运河商务区,五河交汇处的巨大变化,恰恰是副中心高速发展的缩影。据史书记载,清朝末年五河交汇地区包括票号在内的金融机构将近300家。时过境迁,这片区域的金融产业再次兴盛。

未来规划

多元业态打造中央活力区

今年,运河商务区新添运河西岸滨水空间,千年大运河岸边上,饮品店、火锅店飘香,崭新篮球场上跃动着活力。

接下来,运河商务区将聚焦城市塑造,高品质打造中央活力区。按照相关工作方案,计划打造金融、商务、旅游、文娱、居住等多功能融合的城市公共活动区域;并联动大运河文旅重点推进运河西岸建设,构建“文旅商体”多体验消费场景,加强商业品质招商,落户潮玩零售、户外体育、灯光夜游、图书沙龙、特色餐饮等多元业态,形成消费场景互补。

古韵新姿副中心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

350岁国槐与“超级枢纽”为邻

从五河交汇处的大光楼码头乘游船出发,顺流而下,穿过未来感十足的玉带河桥,往东边望,会看到几栋造型别致的钢结构建筑——“京帆”屋盖。那是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地面出入口。这座未来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预计今年年底达到投运条件。

在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附近,一棵树龄约350年的国槐枝繁叶茂,其既见证着副中心站枢纽工程所在地杨坨村的沧桑巨变,又见证着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的“副中心速度”。

古树最引人瞩目的是其遒劲的主根、侧根和根瘤。主根笔直扎入土壤深处。侧根从主根上蓬勃而出,如同古树的臂膀,向四周蔓延。整体形似一个倒扣的“高脚杯”牢牢扎入地下。古树根系扩展四周,生机勃勃。2017年,市园林绿化局为这棵国槐配发了古树专属的红色铭牌。

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到底有多大?建设方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地下建筑规模达128万平方米;最深达32米;计划引入7条轨道线路……这么大的体量,建设过程中需要运输大量物料,如何保护古树呢?建设者采取了垂直运输方式避开古树位置,还为古树设置了双层围挡避免人员和车辆靠近。此外,还安排专人加强古树及周边防火管理,优化基坑土钉施工及水泥用量,减少施工对古树生长的影响。

未来规划

围绕古树建设城市文化地标

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应用了“地下枢纽地上城,站城高度融合”的理念,建成后,地下部分主要承担交通功能,文化、商务等诸多功能则集中在地上部分,地上地下共同构成“超级城市综合体”。

根据规划,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将在古树周边建设“古树广场”,打造集交通、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下沉式广场、绿化景观、照明座椅等配套设施将围绕古树展开,使其成为城市文化地标和市民休憩空间。

三大文化设施环抱“小圣庙”

早在绿心公园启动建设之前,考古专家就对当地进行了细致的文物勘测。在勘探小圣庙村北这片区域时,他们发现了嘉庆初年大运河改道的岔口。故道呈不规则形状,是大面积的滩地,横贯整个小圣庙村。

古韵新姿副中心土桥新村镇水兽

如今,小圣庙村已经搬迁,村子原址区域建起了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这三大文化设施,小圣庙遗址就在它们中间。

有人会问,小圣庙供奉的是什么圣?非也,小圣庙并无圣,小圣庙最初也不叫这个名字。这座庙本来叫“小河神庙”,简称“小神庙”,后读音误传异写为“小圣庙”。小河神庙,庙中供奉的是河神河伯。

遗憾的是,小圣庙地上部分已经消失在历史之中,被保留下来的遗址是原本建筑的地基部分。为了保护这些珍贵遗存,施工团队在遗址上方新建了玻璃格栈幕墙系统,由此一来,既能阻隔雨水冲刷、阳光直射,还能通风透气,更能让游客走到玻璃之上,近距离察看遗址样貌。

小圣庙遗址基本还原了小圣庙的真实轮廓——小圣庙前殿东西长约11.6米,南北宽约8.4米,殿墙宽1.3米,坐南朝北,轴线与运河中线基本垂直,山门正对北运河。

未来规划

商业空间将“无缝衔接”地铁站

小圣庙遗址周边,三大文化设施共享空间里的D.P.ONE源·心商业项目,开业已有8个多月,20多家店铺为游客就餐、休闲提供了多样化选择。该项目整体商业面积14.6万平方米,目前开放的仅仅是十分之一。

接下来,D.P.ONE源·心项目还会通过地下连廊与三大文化设施互通,并与地铁站“无缝衔接”,内部还将打造综合型策展空间、复合型文创空间、沉浸式互动娱乐空间等以及18个下沉庭院。

镇水兽目睹土桥璀璨蝶变

在大运河博物馆的文创售卖区,琳琅满目的冰箱贴之中,造型可爱的“平安兽”很受欢迎。它的设计灵感就取自大运河畔的镇水兽。

在土桥新村小区7号楼旁的空地上,也有一尊镇水兽。这尊镇水兽由艾叶青石所制,长215厘米,高51厘米,宽85厘米,周身由圆雕与线刻相结合。镇水兽双眼注视着地面,呈卧伏状,张口瞋目,鳞片满身,长尾回蜷。而在镇水兽旁边,可以看到有两个疑似“马路牙子”的物体拱出地面。这是当年漕运繁盛时一座石桥的两个栏板,而且这两处遗址与土桥的历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土桥村成村于元代,地处张家湾至通州的大道上。当年郭守敬开挖通惠河时,沿河共设置了24处水闸,广利闸就建在这里。距广利北闸不远与大道相交处,建木桥一座,以便行旅,木桥桥面用泥土夯实,车马经过时,尘土飞扬,故俗称“土桥”,后依桥形成了村落,故得名土桥村。

2004年旧村改造时,土桥被掩埋,镇水兽被垂直提升到地面之上。通州文史学者任德永表示,土桥及镇水兽不仅是通州区级文保单位、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登记文物,更是研究历史上大运河走向的珍贵资料。

如今,乘着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东风,土桥的交通优势更加突出——随着1号线和八通线贯通运营,乘客从地铁土桥站上车,可以一直坐到石景山区;随着东六环隧道通车,曾经的土桥立交已经“移”入地下,成为本市首个地下立交……

未来规划

周边将再添两大主题公园

土桥新村小区往南不远就是环球度假区。今年下半年,“湾里”超级商业娱乐综合体项目将精彩开业,这里不仅有北京最大的奥莱,还有特色酒店群落、中国国家地理探索中心、法国小王子主题乐园、滑板乐园等新型体验式文旅业态。

未来,环球度假区还将再添两大主题公园。顶点公园将打造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儿童主题文旅产品。海昌海洋公园则规划了水下客房、大洋池餐厅、互动投喂等一系列新型体验业态。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记者:陈强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