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我们的邯郸道|邯郸驿:文化探索的“宝藏地”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22日 09:25 1 admin

傍晚,丛台路新修的天桥刚亮了灯,沈阳的薛先生和妻子顺着台阶下来,就听见邯郸道巷子里的笑声。顺着人流望去,不远处飞檐翘角的院落正是邯郸驿。

我们的邯郸道|邯郸驿:文化探索的“宝藏地”

这里是打卡邯郸道的“隐藏款”,如同一位置身市井却深藏功与名的老者,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最古老、最鲜活的历史脉搏。这个夏天,它正以日均2000人次的客流,悄然成为懂行的文化探索者必来的“宝藏地”。

踏破铁鞋无觅处

刚踏进大门,薛先生夫妇就被入口处两尊栩栩如生的人物蜡像结结实实“吓”了一跳——一位是神情严肃的清代官员,另一位是端坐凳上、身姿笔挺的驿卒。讲解员武淑娟解释道,这并非故弄玄虚,而是策展者精心设计的第一个“历史彩蛋”。

这两尊蜡像,正是邯郸驿辉煌履历的“金牌认证”。它们生动再现了清代最高等级驿站——“丛台驿”的日常工作场景。在清代,驿站根据其战略位置、规模大小和配备的驿马、驿丁数量,被划分为严密的等级体系。而邯郸驿,正是站在这个体系顶端的“最高级驿站”。这两位“工作人员”,正以最直观的方式,告诉每一位来访者:您即将进入的,不是一个普通展馆,而是一个国家级通信枢纽的心脏地带。

“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身背简牍文书、骑着驿马的邮差,原型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壁画墓的‘驿使图’。”随着武淑娟的介绍,夫妇俩仿佛走进了千年前的邮驿世界。

展馆内,沙盘上方的动画正演绎着邯郸驿的昔日繁华:挑夫背着行囊匆匆而过,信使翻身换马扬鞭而去,文人墨客在驿馆檐下题诗留墨……薛先生夫妇跟着人群往前挪,目光被墙上的壁画勾住了。画里是冬日的驿舍,烛火在窗纸上投下晃动的影子,一个穿长衫的人正抱膝而坐,旁边题着一行字:“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这不是白居易的诗吗?”薛先生的妻子突然停下脚步。她中学时背过这首《邯郸冬至夜思家》,却从没想过,诗里的“邯郸驿”真的存在过。武淑娟笑着补充说,“唐代时,这里是全国十四大驿站之一,南来北往的文人、官员,十有八九要在这儿歇脚。”

展柜前,一枚青灰色的泥块引起了夫妇俩驻足——那是秦代的“邯郸驲丞”封泥,上面的篆书“驲”字笔画遒劲,像在诉说两千多年前的故事。“‘驲’是驿站专用的车,‘丞’是管驿站的官,”武淑娟指着封泥上的纹路讲解道,“这说明早在秦朝,邯郸就是南北驿道上的重镇,文书从这里发出,能直达咸阳。”

薛先生举起手机对着封泥拍照:“原以为邯郸道就只有‘学步’的典故,没想到藏着这么硬的历史。这趟旅游,值了!”

老邯郸人的集体记忆

“你看这沙盘,邯郸驿原来就在邯郸道南区的西门横街,总共一百米长,到头就是现在的陵西大街。”70岁的赵大爷正给外地游客指点,“我在邯郸道生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底下藏着这么大的来头。”

展馆的马车展区前,李女士正对着秦汉时期的马车模型拍照。“原以为驿站就是歇脚的地方,没想到还管传递军情、转运官物,妥妥就是古代的‘多功能服务中心’。”

暑假期间的展馆里,学生群体成了主力军。河北工程大学的学生李向阳正带着笔记本记录:“以前学《史记》总绕不开邯郸,今天才明白,这座城能成为战国名都,不光靠武力,更靠这四通八达的驿道和驿站,交通一活,经济文化自然就起来了。”

会说话的历史地图

转角处的触屏“邯郸驿路图”前,围满了踮脚操作的小朋友,成了展馆里最热闹的角落。这面巨大的电子屏上,清晰呈现着从西周到明清的邯郸驿路变迁,指尖轻点某一朝代,地图上便会跳出闪烁的光点,附带人物头像与故事简介。

“快看!这是封泥!”一个小男孩兴奋地戳着屏幕。屏幕上立刻显示:“20世纪90年代,在陕西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内的‘相家巷南地’出土了数千枚秦代封泥,有五枚与邯郸有关……”旁边的小女孩则点开了唐代地图,“原来白居易真的在这里写过诗!”薛先生感慨道,“这触屏图就像本会动的历史书,比看文字介绍有意思多了。”

夜幕降临,邯郸道上的游客越来越多,薛先生夫妇准备离开,出门前特意在匾额下拍了张合影。“回到住处就改行程,再多待一天。” 薛先生说,“刚才听讲解员说,邯郸道上还有很多老宅子,我们得再去转转,寻寻历史的痕迹。”

走出邯郸驿的大门,巷子里的叫卖声、谈笑声扑面而来。赵大爷还在沙盘旁给游客讲过去的事,他们的脚步声与千年前驿使的马蹄声,仿佛在邯郸道的青石板上重叠。

这个夏天,还有无数双脚步正踏上邯郸道。或许他们最初只为“学步”的典故而来,却终将在邯郸驿的烛火与触屏图的光影里,读懂这座古城真正的分量。而邯郸道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 郝雨/文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郝群英/影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