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地名里的红河 | 188万人次打卡!这座边疆小城,不仅“红”,而且“火”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15日 20:57 2 admin


一份小档案


姓名:红河【hóng hé】

坐标:红河县

特点:“山巅之城” “马帮文化” “江外侨乡” “中国天然氧吧” “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 “国家级卫生县城”



地名里的红河 | 188万人次打卡!这座边疆小城,不仅“红”,而且“火”


地名溯源:一条河的红色记忆



红河县的名称源自境内奔流的红河。1949年秋,随着滇南解放进程的推进,中共滇南地委取“红色”之意,将红河县境内的原元江更名为红河,寓意“红色江河”。1950年2月,红河县正式析置,辖域涵盖元江、石屏、建水三县的红河南岸土司区域及迤萨镇等地。这一更名不仅奠定了地理标识,而且将红色基因融入县域发展的血脉之中。


地名里的红河 | 188万人次打卡!这座边疆小城,不仅“红”,而且“火”

红河县城区



“红河”二字,既是自然馈赠,也是历史见证。县境内迤萨古城的马帮商道、哈尼梯田的农耕智慧、多声部民歌的非遗传承,无不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文化厚度。


地名里的红河 | 188万人次打卡!这座边疆小城,不仅“红”,而且“火”

传统古村落


资源禀赋:立体生态里的产业密码



红河县地处北纬23°的黄金气候带,2028.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峦与河谷交织,热带与温带气候交融。这里拥有世界上集中连片最大的撒玛坝梯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红河阿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原始森林覆盖率达68%,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地名里的红河 | 188万人次打卡!这座边疆小城,不仅“红”,而且“火”

红河撒玛坝梯田



依托立体气候,红河县构建起“山上种八角、梯田养鸭、河谷种芒果”的立体产业格局。农业方面,八角种植面积达8.5万亩,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单产提升30%;梯田鸭养殖规模突破20.34万羽,稻鱼鸭共生模式带动农户年均增收4200元;开发和利用干热河谷土地25.2万亩,发展芒果、沃柑等水果21.7万亩。工业方面,牢固树立“大抓产业、主抓工业、狠抓制造业”的鲜明导向,坚持园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一体谋划推进,紧盯绿色新型建材制造等4条重点产业链项目强招商,推动新型工业化行稳致远。


地名里的红河 | 188万人次打卡!这座边疆小城,不仅“红”,而且“火”

库博基地



文化赋能:非遗与旅游的“双轮驱动”



作为哈尼族、彝族等多民族聚居地,红河县的文化家底尤为厚重。撒玛坝万亩梯田,是世界上集中连片规模最为宏大的梯田奇观,被誉为“摄影天堂”,其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也为当代生态农业提供了活态范本;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乐作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奕车文化以独特服饰和节庆(如“仰阿娜”节)吸引游客体验;迤萨古城保存着300余栋中西合璧的建筑,马帮商业街区通过非遗工坊、主题餐厅的改造,让百年商道焕发新活力。


地名里的红河 | 188万人次打卡!这座边疆小城,不仅“红”,而且“火”

乐作舞



2024年,红河县接待游客188.2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99亿元,同比增长10.4%。文旅融合战略下,“开秧门”文化旅游节、“马帮文化周”等活动成为引流利器。


地名里的红河 | 188万人次打卡!这座边疆小城,不仅“红”,而且“火”

“开秧门”文化旅游节



未来图景:红色边疆的绿色答卷



面对“十四五”收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机遇,2025年,红河县将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生态保护方面,实施“五减一优”行动(减审批、减时限、减材料等),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8%以上;开放创新方面,依托连接昆河高速、昆曼高速两条国际陆路大通道和滇中、滇西、滇东南三大经济圈交通节点的区位优势,力争外贸额突破7000万元。


地名里的红河 | 188万人次打卡!这座边疆小城,不仅“红”,而且“火”

红河县迤萨全景



红河县的发展,是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理念的交响,是传统农耕与现代产业的对话。从马帮驼铃到光伏矩阵,从梯田稻香到电商物流,这片红土地正以“红”为底色,绘就边疆振兴的新篇章。


地名里的红河 | 188万人次打卡!这座边疆小城,不仅“红”,而且“火”

红河县马帮庄园



红河县,因一条河得名,因一种颜色立魂,因一方文化传世。这座滇南小城正以开放之姿、创新之志,诠释着新时代“红”的深刻内涵——它不仅是地理坐标,而且是发展坐标;不只是一抹颜色,更是一种精神。



记者:普薇

图片由红河县民政局提供

海报制作:王静旎 姜南宇(实习)

审核:红河州民政局 红河县民政局

责编:王静旎 刘晓 姜南宇(实习)

红河州融媒体中心投稿邮箱:hhzrbs@126.com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