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造就“塞北江南”的宁夏引黄古灌区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12日 10:02 5 admin
造就“塞北江南”的宁夏引黄古灌区

造就“塞北江南”的

宁夏引黄古灌区

造就“塞北江南”的宁夏引黄古灌区


位于黄河上游前套平原的宁夏引黄古灌区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灌区之一。两千多年来,阡陌纵横、密如网织的引黄灌溉渠系覆盖着广袤的宁夏平原,历经各个朝代的开凿延伸,造就了谷稼殷积、物阜民丰的“塞北江南”,留下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历史盛赞。

造就“塞北江南”的宁夏引黄古灌区

这是黄河在宁夏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附近分流的唐徕渠和汉延渠。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宁夏引黄古灌区,以青铜峡为界,以上为卫宁平原,以下为银川平原。黄河纵贯宁夏397公里,河面开阔、水流平缓,且河面稍低于地面,在黄河上直接开口即可引水灌溉。于是,古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天堑分流引作渠,一方擅利溉膏腴”。


宁夏引黄灌溉的历史可远溯到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令大将军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攻取河套黄河以南地区,在此建城置县,迁数万人至此垦殖守边,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产生交融,引黄灌溉农业得到初步开发。

造就“塞北江南”的宁夏引黄古灌区

图片源自光明日报

两汉时期,开始大规模向宁夏北部移民戍边,引黄古灌区得到快速开发,沿用至今的秦渠、汉延渠、唐徕渠的原始渠道就是这一时期开凿的。北魏时期,刁雍发动群众引黄河水复浚古高渠,并首创了黄河水运。唐朝时期,各地筑堤引水,垦荒开田,灌溉面积超100万亩。明代先后对渠道进行疏浚修治,并将汉延渠、唐徕渠木制进水闸改为石制闸堰,引黄灌溉面积达133.5万亩。康乾盛世,奖励开垦,重视水利,新开大清、惠农等渠道,农耕经济空前发展,引黄灌溉面积近220万亩,“富庶甲于秦陇”。


一脉相承的渠水不仅带来湿度,更携上游泥沙为田畴免费施有机肥——贺兰山下的葡萄含糖量比同纬度高3度,青铜峡大米粒粒带脂香,宁夏枸杞、滩羊因“喝黄河水”而身价倍增,荒漠由此变成粮食丰沃的“塞上江南”。


宁夏引黄古渠系的开发建设积累了大量治水、用水、管水的实用经验,也催生出一系列文学作品和文物。从唐代韦蟾“塞北江南旧有名”,到清代康熙“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以及现代遗存的陶漏斗、镇河铁牛、汉渠碑首、钮公生祠碑等水利文物、器具等等。200余首水利诗文、30余篇碑记、500余件遗存,让黄河的滋养沉淀为宁夏的文化基因。宁夏“富”的不仅是满仓稻麦,更是回荡在诗碑间的精神底气。

造就“塞北江南”的宁夏引黄古灌区

吴忠市境内黄河水灌溉的优质水稻田 资料图片

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黄河流域主干道上产生的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如今,古老渠系与泵站、滴灌、现代水网无缝衔接,灌区内25条干渠仍在运行,年引水超60亿立方米,滋养1079万亩良田,“塞上江南”从传统粮仓迈向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从蒙恬屯垦到世界遗产,宁夏平原用两千年的持续灌溉,把“戍边粮仓”锻造成“塞上江南”,更把多元文化沉淀为“黄河天下富宁夏”的文明注脚。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统筹、责编丨罗景月

文案丨王瑜

美术设计丨杨桦

校对 | 王子月

参考资料 | 《水文化之千年古渠——千年古渠功勋“三生三世”宁夏大地书写“流光溢彩”》《流润千秋的宁夏引黄古灌区》《宁夏引黄古灌区流润千秋》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