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意大利南部的“剧院之光”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10日 16:04 4 admin
意大利南部的“剧院之光”

巴里的滨海大道旁

文 /摄  弗朗切斯科·王

今年5月里卡尔多·穆蒂携柏林爱乐乐团在巴里佩特鲁切利剧院(Teatro Petruzzelli)举行欧洲圣城音乐会。这场演出不仅吸引了本地观众,更借助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的全球直播,使不少中国听众首次了解到这座位于意大利南部的风格典雅的剧院。

2024年年底,我乘坐意大利航空从米兰飞往意大利南部普利亚区首府城市巴里。彼时意大利北方早已进入寒冬,而普利亚的海风依然带着一丝余温。

意大利南部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社会节奏相对缓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显直接与热情。对于习惯了北方节奏的人而言,这里总有种令人放松的氛围。

抵达当天,我没有立刻进入市中心,而是沿着纳萨里奥·索阿罗大街一路走向海边。12月底的亚得里亚海气温尚可,行人稀疏,几只海鸥掠过晴朗的天空,偶尔停在栏杆上。

顺着这条滨海大道步入老城区,拐过街角后,一座色调醒目而沉稳的建筑映入眼帘——橘红色的立面对称规整,底层为拱廊与拱窗结构,二层以上点缀以立柱和图案浮雕,屋顶则以栏杆栏板收束,中央的雕塑群像与天际线融为一体。整座建筑细节繁复却不显凌乱,在古典秩序之中透出一份经年累积的庄重。这,正是佩特鲁切利剧院,我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

海风吹不散的前世今生

意大利南部的“剧院之光”

佩特鲁切利剧院正门

佩特鲁切利剧院建于1903年,是意大利第四大剧院,也是本土南部范围内规模最大的演出厅之一。由佩特鲁切利家族出资建设,设计师为安杰洛·奇乔梅塞雷。剧院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空间宽敞,设计兼顾声学与视觉效果,落成后迅速成为巴里及普利亚地区文化生活中心。

剧院主入口大厅气派庄重,两侧分别矗立着四尊普利亚地区重要作曲家的雕像——尼科洛·皮契尼、尼科拉·德·焦萨、萨韦里奥·梅尔卡丹特与乔瓦尼·帕伊谢洛。这些雕像静静矗立,象征着剧院作为地区音乐文化象征的历史传统。剧院主厅由拉斐尔·阿尔梅尼塞和朱塞佩·阿普雷亚绘制了大型穹顶壁画,主题为“奥尔塞奥洛二世进入巴里”,但这一版本已毁于火灾。金箔装饰的穹顶下,四周为层层递进的红色天鹅绒包厢。

意大利南部的“剧院之光”

剧院包厢一侧

观众厅整体呈马蹄形,结构有助于声音均匀传播,也确保了不同角度的视觉覆盖。在功能之外,整个剧院的装饰风格协调统一,华丽而不浮夸。

意大利南部的“剧院之光”

池座座位

1991年,剧院在一场严重火灾中几乎被全部毁坏。彼时建筑正值整修期,部分设施尚未迁移,损失极为惨重。之后10余年,围绕其产权与重建的法律程序持续推进,直到2002年法院判定剧院归属市政府后,重建工程正式展开。2009年,修复完成的剧院重新对公众开放,最大程度还原了原始结构与装饰。

今天的佩特鲁切利剧院,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在当代依然承担着鲜活的文化职能。除了例行的歌剧、交响乐和芭蕾演出,剧院还积极参与艺术普及与青少年音乐教育,构建起贯通本地与国际的文化桥梁。对于巴里这样的意大利南部城市,这种连接本地与国际的文化角色,尤为可贵。

一座剧院的当代叙事

根据佩特鲁切利基金会发布的资料,剧院全年演出季覆盖歌剧、交响乐、芭蕾、戏剧及教育类项目5个板块。剧院设有常驻交响乐团与合唱团,近年来所演作品涵盖威尔第、普契尼、比才、罗西尼等意大利传统剧目,也包括部分当代作品与新委约创作。

2024—2025年演出季中,剧院在曲目安排上兼顾了经典与新作的平衡。《茶花女》《波希米亚人》等经典意大利剧目依旧是主打内容,另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轻歌剧、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及数场现代作品首演。交响板块则邀请贾姆保罗·比萨蒂、罗伯托·阿巴多等指挥家与独奏者合作演出。

“Scuola all’Opera”(走进歌剧的学校)项目是剧院多年来持续运营的音乐教育品牌,面向中小学群体开展针对性艺术引导,也是意大利南部地区文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剧院支持线上订票、电话预订和现场窗口购票。票价依据座位区域而异,歌剧门票一般在20欧元至100欧元之间,交响乐与芭蕾类场次价格略低,适合不同观众群体。

为鼓励更多年轻观众走入剧院,设有青年票、学生票、老年票及残障人士票等优惠政策。30岁以下观众可凭有效证件享受七折购票优惠。针对长期观演需求,还设有“青年订阅票”计划,提供覆盖多个演出季场次的组合折扣。

部分演出票面还附带巴里城市公交系统的通行码,可在活动当日免费搭乘指定公共交通线路,展现了剧院与城市公共服务之间的良好互动。

一座嵌入生活的文化地标

意大利南部的“剧院之光”

当地创意比萨

当晚,我根据当地大学同学的建议,前往剧院附近的皮契尼(Piccinni)餐厅用餐。餐厅位于尼科洛·皮契尼街(Via Niccolò Piccinni),其名称就是为了纪念这位18世纪巴里出生的作曲家尼科洛·皮契尼。作为意大利喜歌剧传统的重要人物,皮契尼曾以《好姑娘》等作品在欧洲走红,并与格鲁克展开过影响深远的“歌剧改革之争”。如今,以他命名的街道、音乐学院和餐厅散落在巴里的街区。

第二天清晨,我再次来到市中心。走进一家街角咖啡馆,店主听我用意大利语点单后笑着说:“你今天真幸运,明天我生日,本店就不营业了。”随后,我造访了一家独立书店,店主邀请我参加一场即将举办的中国作家写作分享会。沿着街巷散步途中,偶遇一场教堂葬礼。仪式简洁庄重,家属神情平和,没有过度悲伤。这种平静体现了当地人对生命自然流转的态度,不禁让人联想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对日常生活冷静而深刻的记录。

意大利南部的“剧院之光”

巴里圣尼各老教堂前

走着走着,不经意间我竟然又绕回了剧院,再次站在正门前。重建后的佩特鲁切利剧院并未刻意追忆过去的辉煌,而是以稳健的姿态,在这片节奏从容、情感充沛的土地上延续着自身的文化使命。佩特鲁切利剧院不仅是一处演出空间,更是一座长期嵌入市民日常生活的文化地标。

- THE END -

↓ 点击图片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意大利南部的“剧院之光”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A: 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