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中央媒体看辽宁丨新华每日电讯:辽宁暑期兴起文博游热潮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08日 08:18 3 admin

赏国宝 享清凉 辽宁暑期兴起文博游热潮

中央媒体看辽宁丨新华每日电讯:辽宁暑期兴起文博游热潮

盛夏时节,辽宁的博物馆成了热闹的“避暑胜地”。从大连旅顺到沈阳浑南,从朝阳北塔到牛河梁遗址,日均超3万人次的游客到博物馆里穿越时空:有人在5000多年前的玉猪龙前驻足沉思,有人对着汉代马蹄金的弧线赞叹不绝,还有孩子在恐龙化石展柜前奶声奶气地问“它见过红山玉龙吗”……暑期热浪席卷之下,辽宁以其独有的清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文旅版图上的热门之选。

博物馆人潮涌动 文博游持续升温

夏日里,辽宁省博物馆的门前总是排着蜿蜒的长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满怀期待,有序踏入这座文化艺术的殿堂。

北京市通州区第四中学初一一班的学生孙琳皓和父母也在排队,“这是我第二次来辽博了,上次爸爸妈妈带我来,看了红山女神像,还有玉猪龙,这次我想看宋徽宗的《瑞鹤图》”。

走进辽宁省博物馆,人头攒动,各类特色展出令人目不暇接:古代辽宁文化展、敦煌壁画展、辽宁省非遗夏博会等吸引了众多观众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介绍,这几周,每天都有近两万人次走进博物馆参观,为了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博物馆特意延长了开放时间。

不仅是辽博,辽宁各地的博物馆都呈现出火爆的景象。

阵阵海风中,大连市旅顺博物馆外同样排起长龙。该馆日均接待游客量达1.5万人,即便在客流相对较少的时候,也能稳定在1.2万人。在馆内,游客们穿梭于各个展厅,认真欣赏着每一件文物,感受着历史的厚重。来自江苏的游客李悦感叹道:“旅顺博物馆的环境真好,不仅凉快,而且文物特别有看头,像吕方鼎这种国宝,亲眼看到和在书上看完全是两种感觉。”

在辽西小城朝阳市,17座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也吸引了大量游客。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内,游客们驻足凝视着红山文化的珍贵文物,聆听着讲解员讲述中华文明起源的故事;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里,古生物化石标本让人大开眼界,许多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兴奋地辨认着各种化石。

7月25日,以“寻根逐梦 共赴山海”为主题的2025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联盟大会在朝阳举行。200多名各界代表和港澳师生参观了朝阳多座博物馆,感受众多“国宝”的艺术魅力。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暑期,辽宁各大博物馆的游客接待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部分博物馆的增长幅度甚至超过50%。这种火爆的场面,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望,也反映出辽宁文博游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

多元因素驱动 文博热持续升温

辽宁文博游的火爆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

辽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博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红山文化的曙光初现到三燕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辽金时期的金戈铁马到明清时期的文物古迹,这片土地上留存下了无数珍贵文物。以辽宁省博物馆为例,馆内藏品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涵盖历史、艺术、自然等多个领域。其中,书画藏品更是闻名遐迩,像《万岁通天帖》《簪花仕女图》等国宝级文物,吸引着无数书画爱好者不远千里前来观赏。这些珍贵的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辽宁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

旅顺博物馆的吕方鼎,记录了3000年前的一场宴饮,其精美的纹饰和重要的历史价值,让它成为“国之重器”。朝阳的博物馆群中,有见证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牛河梁遗址博物馆,有展示三燕文化的朝阳市北塔博物馆,还有展示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东蒙博物馆等。全市超13万件文物、近700件国家一级文物,诉说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郭明表示:“辽宁的文物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辽宁各博物馆不断创新展陈手段,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辽宁省博物馆开启暑期驻场演出模式,情境剧《国宝辽宁·精选版》以“舞蹈+民乐+声乐”融合的创新形式,让《万岁通天帖》《簪花仕女图》等国宝级文物在舞台上“活”起来,这种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旅顺博物馆在不破坏建筑原有结构的前提下,精心加装了空调系统,让游客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参观。同时,通过数字化展示等手段,让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加生动地呈现在游客面前。朝阳的博物馆则利用现代化声光电技术,打造出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展览,如朝阳博物馆的“三燕春秋”专题展,通过多媒体展示、场景复原等方式,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三燕文化的魅力。

辽宁凉爽的气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南方大部分地区被高温笼罩的暑期,辽宁的平均气温却十分宜人。大连旅顺7月平均高温27℃,平均低温22℃;8月平均温度在26℃-27℃之间,这样的气候条件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避暑的好去处。许多游客表示,选择来辽宁旅游,就是想在享受清凉的同时,感受这里的历史文化。

文博热带动文旅热 文化流量带来经济增量

文博热给辽宁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辽宁的历史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青少年通过参观博物馆,对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文化的种子。北京家长孙磊与孩子参观辽宁省博物馆后说:“这是我们全家‘二刷’辽宁省博物馆了,这样的参观活动很有意义,孩子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除了在本省持续展出精品国宝,辽宁省还积极推动精品展览“走出去”。从6月下旬开始,“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在上海博物馆(东馆)拉开帷幕,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以故宫博物院藏的红山文化“C”形玉龙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的红山文化玦形玉龙为引,通过“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三个单元阐释红山文化信仰统一、礼制初成的古国面貌,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回答“何以中国”的历史之问。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博游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沈阳为例,各种演唱会在今夏密集开唱,“小河沿早市+辽博+沈阳故宫+演唱会+……”成为诸多省外游客特别是年轻人周末“特种兵”式旅行的首选线路。博物馆周边的餐饮、住宿、文创产品销售等行业都迎来了发展机遇。在辽宁省博物馆售卖文创产品的“辽博雅集”外,常常排着长队,游客们热衷于购买各种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蝴蝶形状的戒指,点缀封存鲜花的手串、手捻、耳坠等,深受游客喜爱。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成为传播辽宁文化的新载体。

据初步统计,2025年7月,全省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15.23%,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3.79%。

辽宁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果崇英表示,近年来,我国文博事业快速发展,“跟着国宝去旅行”成为一种文旅新时尚,辽宁的文博场馆设施条件好,馆藏文物品质高,文博热和文旅热相互支撑,有力助推了文旅产业快速发展。辽宁的文博游热潮,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文化、享受清凉夏日的好去处,也为辽宁的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者孙仁斌 邹明仲 赵洪南)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