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大平原(四百二十七)|沂蒙的温度

景点排名 2025年07月25日 15:04 2 admin
大平原(四百二十七)|沂蒙的温度

沂蒙的温度

文/王士昌

七月的沂蒙山区,热浪裹挟着蝉鸣扑面而来。汽车盘旋在通往孟良崮的山路上。远处层层叠叠的山峦蒸腾着淡蓝色的雾气,仿佛当年的硝烟仍未散尽。

两天的时间,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感受浴血奋战、军民一心的钢铁意志,在大青山突围纪念馆重温八路军与日伪军机智周旋、成功突围的悲壮历史,在红嫂纪念馆聆听沂蒙红嫂在抗战中救护伤员、支援前线的感人故事。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那段烽火峥嵘的岁月。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的墙壁上嵌着19.47万枚弹壳,1947,这是战役发生的年份。烈日炙烤下的弹壳似乎保留了枪膛内的温度,这股炽热与八十年前的战场别无二致。我伸手触碰那些斑驳的弹痕,那粗粝的触感带着灼热,像是触摸到了历史的筋骨。

展馆内,每一段文字都在诉说那段烽火岁月,每一幅图片都在定格永恒的瞬间,每一件实物都在传递历史的温度,每一尊雕像都在凝固不朽的精神。那盏锈迹斑斑的煤油灯,玻璃罩上的黑烟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熏染的印记;那只豁了口的粗瓷碗,碗底焦黑的地瓜渣见证着“最后一口粮做军粮”的奉献;那本泛黄的支前账本,歪斜的字迹里浸透着老百姓“毁家纾难”的赤诚;发黄的老照片里,沂蒙红嫂们正弯腰在煤油灯下赶制军鞋,满脸皱纹的老大娘将最后一张煎饼塞进小战士的挎包,那双手上的青筋像老树的根须般盘错……

穿行在红嫂纪念馆的一间间石屋内,用乳汁救伤员的哑巴红嫂明德英,创办战时托儿所的沂蒙母亲王换于,号召32名妇女用血肉之躯搭起“火线桥”的李桂芳,踊跃支前,倾其所有的“沂蒙六姐妹”……。一段段文字、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尊尊雕像,穿越时空,烧灼着每一个来访者的心房。

站在英雄们战斗过的土地上,看着展柜里斑驳的实物和泛黄的照片,那些教科书上的文字突然变得鲜活起来——我看到了抱着机枪掩护战友的邱则民坚毅的眼神,听到程克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爆炸声,闻到了硝烟中飘来的小米粥香,更读懂了何为“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赤诚。这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让我在感动之余更感到心头发烫:今天的山河无恙,正是无数这样的普通人以生命为烛火照亮的前路。

走出展馆,再次驻足在纪念碑前,“革命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在骄阳下泛着灼目的光,几颗汗珠滚落在花岗岩地面上,立刻蒸发不见——当年那些年轻战士的血,想必也是这样被战火烤干的吧?

我伸出手,抚在碑座上,感受那份灼热,这应该就是沂蒙的温度,她不仅来自枪林弹雨中血与火的热度,也来自赶做军鞋时彻夜不熄的灯火,还来自胜利后再次重逢的泪珠,更来自这片播撒革命火种的热土。

这温度,是信仰的恒温,永远不会冷却!

作者简介:王士昌,无棣县人,高级教师,从教三十余年。教学之余,喜朗诵,声韵铿锵,常以声音传递文字之美;好古文,常习先贤典籍,尤爱唐宋诗文。闲时以诵读自娱,以文会友。其习作散见于报刊,文风清雅,言之有物。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