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朝中社10月25日报道,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75周年,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专门前往平安南道桧仓郡的志愿军烈士陵园,进行缅怀并表示崇高敬意。从...
2025-10-26 2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最近几年,一个让人有些不安的话题在学界和民间都引起了关注。
我们国家的人口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死亡人数开始明显增加。
2024年,全国死亡人数达到1093万,这个数字还在继续攀升。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的张震教授和中国社科院的李强研究员专门写了论文来研究这个现象。
他们的结论很明确:未来几十年,我们将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死亡高峰期。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要说清楚现在的情况,得先回到几十年前。
1949年到1958年这十年间,国家刚刚建立,社会稳定下来,人们的生育热情特别高。
那个时期每年平均有2100万新生儿出生,这是第一波婴儿潮。
家家户户都是好几个孩子,三四个算少的,五六个很常见。
街坊邻居见面打招呼,常问的就是"又添丁了?"
更夸张的是1963年,那一年出生了2954万人,创下历史记录。
这个数字有多惊人?相当于现在好几个中等国家的总人口。
从1962年到1975年,又是一波生育高峰,年均2600万的出生量。
这两拨婴儿潮加起来,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人口群体。
现在这些人都已经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了。
建国初期,普通老百姓的平均寿命只有40来岁。
得个肺炎、拉个肚子都可能要命,更别说各种传染病了。
1963年的时候,全国平均寿命也就61.7岁。
很多人还没享受到退休生活就去世了。
情况在慢慢改变。
医院多了,医生多了,药品也越来越齐全。
1998年,平均寿命升到了71岁,这个进步不小。
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78.6岁。
现在的老人,七八十岁很正常,九十多岁的也不稀奇。
小区里经常能看到满头白发的老人在晒太阳、下棋、带孙子。
这种变化带来一个结果:当年婴儿潮出生的那批人,绝大多数都活到了现在。
以前可能只有一半人能活到60岁,现在几乎所有人都能活到这个岁数,甚至更长。
去年的数据让很多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全国总人口14.08亿,出生954万,死亡1093万。
出生的比死亡的少了139万,自然增长率变成了负数,是-0.99‰。
这是建国以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
更值得关注的是老年人口规模。
60岁以上的有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
65岁以上的2.17亿人,占15.4%。
80岁以上的超过3600万。
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已经深度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还在加深。
抚养比达到22.5%,也就是说,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22.5个老年人。
这个负担正在一年比一年重。
这听起来有点矛盾,但确实是事实。
建国初期,粗死亡率在20‰左右,也就是每1000个人里有20个会在当年去世。
现在这个数字降到了7.76‰。
死亡率降低了这么多,为什么死亡人数反而增加了?
道理很简单。
以前每年出生的人不多,而且很多人没能活到老年就去世了。
现在不一样,当年出生的人特别多,而且几乎都活到了老年。
人口基数摆在那儿,即使死亡率很低,总的死亡人数也会很大。
就像一个班级,如果只有10个学生,考试不及格率10%,那就1个人不及格。
如果有100个学生,不及格率降到5%,那还是有5个人不及格。
人多了,即使比例降了,绝对数量还是增加了。
张震教授和李强研究员在论文里做了详细预测。
2025年,死亡人数会超过1200万,而出生人数只有888万左右。
这个缺口会越来越大。
关键节点在2040年。
1963年那批出生高峰的人,到那时候77岁。
人一旦过了75岁,死亡风险就明显上升了。
那一年开始,死亡人数会出现一个明显的跳跃。
最高峰预计在2061年,年死亡人数可能达到1900万。
这个数字比现在高出近一倍。
想象一下,每年有将近2000万人离世,这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两位专家把原因归结为三点。
历史出生波动是根本原因,那两波婴儿潮造就了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
存活率提升是重要推手,医疗条件改善让更多人活到了需要面对自然衰老的年纪。
死亡率下降是表象,虽然个体死亡风险降低了,但群体死亡人数因为基数庞大而增加。
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这不是某个政策的失误,也不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而是人口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任何国家只要经历过婴儿潮,又实现了医疗进步,都会面临类似的情况。
面对这个趋势,各方都在想办法。
学校开始推广生命教育,让年轻人从小就理解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
医院在发展安宁疗护,让老人能够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而不是插满管子躺在ICU里。
社区养老模式越来越受重视。
很多小区建起了日间照料中心,老人白天可以去那里吃饭、聊天、参加活动,晚上回家睡觉。
这种方式既解决了养老问题,又不让老人脱离熟悉的生活环境。
日本、德国这些早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障、长期护理等方面的做法,可以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借鉴过来。
人口死亡高峰的到来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科学预测。
我们这代人要做的,就是理性看待这个问题,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养老、医疗、殡葬等行业都要跟上需求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要建立起正确的生死观,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老去。
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文明的考验。
信息来源:
张震、李强:《中国人口死亡高峰的特征与演化机制》,《人口研究》期刊,2024年
国家统计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
相关文章
据朝中社10月25日报道,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75周年,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专门前往平安南道桧仓郡的志愿军烈士陵园,进行缅怀并表示崇高敬意。从...
2025-10-26 2
第一章 红通知书与黄土地的愁1993年7月28日,冀北太行山深处的李家坳,日头把黄土坡晒得冒白烟。我蹲在村口老槐树下,指尖捏着那封烫金的信封,封皮上“...
2025-10-26 4
每天被地铁挤成纸片,谁不想下班就能蹲地里薅两把薄荷?2024年5月,北京白领小林把五环外租的20㎡小院挂上“小院时光”,周末3小时被订爆,理由简单粗暴...
2025-10-26 4
你有没有发现,今年的秋天特别干? 嗓子痒、皮肤紧、晚上睡不好,不是你矫情,是气候真变了。 北京的湿度比往年低了15%,医院呼吸科排的队,比去年长了...
2025-10-26 7
腰突疼到坐不住的人,今天刷到一条热搜:北京协和医院刚发论文,八段锦把腰痛分数直接砍了四成,比纯理疗多甩13个百分点。 一句话,老祖宗的慢动作真比机器...
2025-10-26 4
一双鞋决定你下山时是笑还是哭。 上周北京怀柔,三位姑娘穿普通运动鞋走雁栖湖后山,半坡碎石一滑,两人崴脚,一人直接滚三米,膝盖缝八针。医药费三千八,假期...
2025-10-26 3
来源:季丰的会计师驿站财政部行政处罚决定书财监法〔2025〕247 号原文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1日转载自:财政部网站当事人: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
2025-10-26 6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文 |昕昕前言特朗普牵头的停火协议,本来以为是巴以版"破...
2025-10-26 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