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2001年4月6日,南海某片海域,海军的一艘搜救舰刚刚返航。甲板上,一名老兵站在桅杆前,眼神里全是疲惫。他手里...
2025-10-19 2
文丨张飞
编辑丨张飞
从“天才少女”到“跌落神坛”,郭晶晶一语成谶。
她不仅是在给全红婵“提醒”,更是在为其“鸣不平”。
当运动员被“过度曝光”,他们只能被逼着“永远完美”。
回顾两人的经历可谓“如出一辙”。
一样的“天赋异禀”,一样的“受人非议”。
正是受过风雨才会给后辈撑伞。
金牌看,荣誉,不应该成为运动员的“枷锁”!
那么,这次采访郭晶晶究竟说了什么?
运动员究竟该被怎样定义呢?
2011年,中国跳水名将郭晶晶在运动生涯的巅峰期宣布退役,这一决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
当时她刚在北京奥运会实现大满贯,手握77枚金牌,竞技状态正处在最佳时期。
多年后她在《人民日报》专访中给出了答案:“人生不该只有一种可能。”
她表示,运动员的黄金期短暂,而人生漫长,不愿被“冠军”标签束缚一生,希望探索更多可能性。
郭晶晶的转型之路经过深思熟虑。
她没有选择隐退或进入娱乐圈,而是考取了国际泳联跳水裁判资格。
这个资格在全球仅有约500人持有,考核流程十分严格。
候选人需先成为国家级裁判,通过理论、英语、游泳技能和临场实操四项考核。
2018年产后不久,郭晶晶就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备考,最终成功转型。
2024年巴黎奥运会,她以裁判长身份坐在跳台边,见证中国跳水队再夺金牌。
从被评判者到执裁者,她完成了身份的深刻转变。
而近年来,互联网高曝光度给运动员带来新的挑战。
郭晶晶指出,过度曝光可能让运动员承受额外压力,小失误被放大,个人生活被过度关注。
她认为运动员应学会过滤不必要的声音,将外界支持转化为动力,专注训练和比赛。
这些问题在年轻运动员全红婵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2021年东京奥运会,14岁的全红婵以三跳满分的惊人成绩夺得金牌,“水花消失术”让她一夜成名。
可是成名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回湛江老家过年时,自家院子被围得水泄不通,有人爬墙拍照,家人出门都被跟踪。
这种过度关注已经影响到运动员的正常生活。
今年5月,全国跳水冠军赛的广东队名单中没有全红婵的名字,后来才知道是旧伤复发。
但与此同时,一张显示她体型变化的照片在网上流传,引发讨论。
有网友翻出她吃榴莲的视频,指责她不控制体重。
事实上,正处于发育期的运动员身高体重变化是正常现象,但外界却以“天才”的标准苛求她始终保持完美状态。
2023年全国锦标赛,全红婵在领先情况下被队友陈芋汐逆转。
郭晶晶当时直言不讳地指出:“她和陈芋汐实力相当,全红婵在领先时被逆转不是第一次了,心态是软肋。”
这不是批评,而是基于专业判断的客观分析。
每个运动员都会经历状态起伏,重要的是如何从中成长。
郭晶晶与全红婵的互动展现出前辈对后辈的呵护。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郭晶晶曾跑上台帮手忙脚乱的全红婵整理绶带。
今年在加拿大训练馆,媒体拍到全红婵坐在郭晶晶腿上的温馨画面,全红婵后背贴着泛红的膏药,但笑容灿烂。
郭晶晶送过全红婵一份寓意深刻的礼物,全红婵赛后抱着礼物感动落泪。
这些细节见证着两代跳水运动员之间的传承。
郭晶晶认为,真正的冠军不只局限于赛场。
运动员生涯只是人生的一部分,竞技体育的终极意义不仅是赢得比赛,更是塑造完整的人格。
她自己的转型就证明了这一点。
从追求个人突破到维护比赛公平,从被规则约束到参与规则制定,这种视角的转换让她更理解体育事业需要多元角色。
对公众而言,需要改变将运动员简化为“金牌机器”的认知,看到他们作为“人”的复杂性。
运动员的价值不止于赛场,他们的成长路径、面对压力的态度、人生规划的选择,都具有启发意义。
郭晶晶说“人生不该只有一种可能”,这句话既是对自己经历的总结,也是对年轻运动员的启示。
懂球帝——人民日报刊发郭晶晶采访:过度曝光可能让运动员承受额外的压力
人民日报——对话郭晶晶:人生的很多事,不能急着要结果
中国青年网——人民日报对话郭晶晶:人生的很多事,不能急着要结果
海峡网——全红婵坐郭晶晶怀里合影笑开花 陈若琳掌镜:三代跳水冠军同框超欢乐
光明网——水花的精灵——奥运跳水冠军全红婵的成长故事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相关文章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2001年4月6日,南海某片海域,海军的一艘搜救舰刚刚返航。甲板上,一名老兵站在桅杆前,眼神里全是疲惫。他手里...
2025-10-19 2
“每天忙到飞起,哪来整块时间健身? ”——2024年6月,北京白领王鑫体检三项飘红,医生一句“试试每小时起身2分钟”把他送上热搜。 别笑,斯坦福刚...
2025-10-19 2
膝盖比工资先报警,这才是50+的真中年危机。2024年3月,北京朝阳公园,56岁的老周跟着短视频跳“暴汗HIIT”,20秒冲刺后一头栽进灌木丛,救护车...
2025-10-19 1
练完一小时还在啃水煮鸡胸,肌肉白长,脂肪白减。 这不是吓唬人。 北京私教李爽带学员做实验,A组练完立刻吃香蕉+蛋白粉,B组坚持不吃,八周后A组平均多增...
2025-10-19 1
40岁后才摸拍,五年后35%的人膝盖报废。 晚上八点,北京朝阳路球馆,老李把冰袋按在左膝,疼得直抽气。 他上周杀球太猛,半月板撕裂,排队做核磁。 同一...
2025-10-19 1
演英雄的人给英雄下跪?这操作太狠了,但我服!《沉默的荣耀》刚播完,巩峥人就出现在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他捧着四束白菊,一束一束放在吴石、朱枫、陈宝仓、...
2025-10-19 0
一看到“属猪”“大事发生”的说法,不少人会先皱眉头:又是些没谱的套路?其实生肖文化能流传这么久,根本不是靠“预言”而是藏着对不同性格人群的精准观察。对...
2025-10-19 0
60岁以后,肌肉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续命存款”。 北京协和医院最新跟踪发现:同一批老人,两年里把肌肉量拉回年轻水平的那组,住院率直接砍了37%,...
2025-10-19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