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婚选爱情还是搭伙?3个故事戳破真相 “头婚输在爱情脑,二婚必须现实!”闺蜜劝李姐接受条件合适的相亲男,她却在40岁遇到聊得来的人,两人周末逛菜市场、...
2025-10-07 2
要是你现在去毛乌素,大概率会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哪有半点儿“大漠孤烟直”的荒凉?
秋日里樟子松的绿能晃花眼,沙棘结的小红果一串挨一串,偶尔还能撞见灰鹤扑棱着翅膀从草丛里飞出来,甚至有狐狸顺着沙坡溜过去,活脱脱一副草原生态的模样。
可你知道吗?就这么个现在满眼是绿的地方,往前倒70年,那是能把人逼得背井离乡的“死亡沙海”。
作为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横跨内蒙古、陕西、宁夏三地,最狠的时候,仅榆林境内就有860万亩流动沙地,像饿疯了的野兽似的,每年以125米的速度往南吞耕地、吞村庄。
那时候榆林的林木覆盖率才0.9%,啥概念?
基本就是放眼望去全是沙子,连棵能遮阴的树都找不着。
更要命的是,这些沙子还往黄河里灌,每年足足1亿吨,换算成咱们能理解的量,就是每分钟有7辆20吨的大卡车,拉着沙子往黄河里倒,想想都觉得恐怖。
治沙英雄石光银小时候经历过一件事,到现在提起来还难受。
他8岁那年,村里有个小伙伴去放羊,突然来了场沙尘暴,风裹着沙子跟黑墙似的压过来,等风停了,小伙伴和羊全没了踪影。
从那时候起,“治沙”这两个字就像钉子一样,钉在了石光银心里。
那时候没人敢想,几十年后,这片吃人的沙地,会变成中国第一个即将“消失”的沙地——现在毛乌素整体治理率已经到了80%,榆林更夸张,沙化土地治理率飙到了93.24%,说句实在的,这哪儿是治沙,简直是把沙漠给“改造成公园”了。
不过这事儿真不是吹出来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用血汗堆出来的,早在上世纪50年代,陕北防沙造林局就成立了,第一批治沙人扛着铁锹、背着树苗,往沙窝里扎。
那时候条件有多苦?没有水,就喝沙窝子里积的雨水,又苦又涩;没有路,就踩着沙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鞋里全是沙,磨得脚底板全是泡;饿了就啃口干粮,风一刮,干粮里都掺着沙子,咯得牙生疼。可就算这样,没人打退堂鼓。
后来到了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毛乌素成了重点战场,更多人加入进来。
1984年国家又出了政策,允许个人承包“五荒地”,这一下就把大家的积极性给点燃了。
石光银就是那时候,把自己的“铁饭碗”给砸了,还卖掉家里84只羊、一头骡子,凑了笔钱买树苗,带着乡亲们去治“狼窝沙”——听这名字就知道,那地方的沙子有多凶。
结果呢?两次种树,都被大风给刮没了,80%的树苗连根拔起,忙活大半年,几乎白干。
换别人可能就放弃了,但石光银没服软,他说“沙子能吞了地,吞不了咱治沙的决心”,接着又带着人第三次往沙窝里冲。
还有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全是年轻姑娘,最小的才十几岁,那时候没有机械,她们就用扁担挑水,一趟水挑下来,肩膀能压出红印子;没有工具刨坑,就用手挖,沙子烫得手疼,也没人喊停。
就这么一筐筐挑水、一锹锹挖坑,硬是在沙地里种出了一片又一片树苗。
当然,光靠蛮干也不行,治沙这事儿,还得讲科学,一开始大家用草方格固沙,确实管用,但顶多撑2-3年就失效了。
后来科研人员扎在沙漠里研究,摸出了“先锋植物引路”的法子——先铺草方格把沙子固定住,再种沙柳、花棒这些耐早的灌木,等土壤慢慢变好,再种乔木,这样形成的植被系统才稳定。
现在的科技就更牛了,以前巡查林区,靠人走,一天也走不了几亩地,现在用无人机,半天就能查完25万亩,哪儿的树苗出了问题,遥感探头能实时传数据,电脑里的数据库还能精准指导,该种什么树、怎么种,都门儿清。
还有植树机器人,长得跟装甲车似的,8秒钟就能种一棵沙柳,一天能栽1万多棵,覆盖80亩沙地,而且特省油,每亩才耗2.1升油,比人干效率高太多了。
张应龙的故事也挺有意思,他以前是外企高管,拿着高薪,日子过得挺滋润,2002年回了趟老家,看到家乡的沙子还在欺负人,就许下承诺要治沙。
为了凑钱,他把父亲留下的6间门面房都卖了,承包了42.8万亩沙地。
一开始也走了不少弯路,但他懂技术,还联合了200多位专家建科研站,慢慢摸索出了“防沙治沙—护沙用沙—生态循环”的路子。
他们还搞了个厉害的操作,把80粒长柄扁桃种子送上了神舟十三号,在太空育种。
结果你猜怎么着?种子发芽时间从8天缩短到了4天,成活率也高了不少,现在已经种出10万亩了。
不光如此,他们还在樟子松林下种赤松茸,亩产居然能到4000公斤,既保护了生态,又让村民赚了钱,这才是真正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些年下来,毛乌素的变化可不是一星半点,石光银治沙的25万亩沙地里,5300万株乔灌木长成了“绿色长城”,以前“三翻五种九不收”的土地,现在种洋芋蛋,亩产能上万斤,1500户农民跟着他脱了贫。
张应龙的基地也帮周边村民增收了8000多万元,不少人家年收入能多5到10万元。
从大的方面看,榆林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从15亿吨锐减到2亿吨,陕西的绿色版图硬生生向北推进了400公里。
鄂尔多斯现在更是建了“光伏长城”,打算把300万亩沙地变成“发电场”,既治沙又发电,一举两得。
最让人感动的,还是这份治沙精神的传承,石光银的儿子石占军,本来有机会去北京深造,可他放弃了,回来跟着父亲治沙,没想到后来因公殉职了。
石占军走后的第三天,头发都白了的石光银,忍着悲痛又回到了沙窝子,他说“我儿子没干完的活,我接着干”。
现在石光银的孙子石健阳,从林业大学毕业后,也带着技术团队回来了,祖孙三代都扑在治沙上。
张应龙也没闲着,他办了80期治沙培训班,教出136名本土技术员,还建了生态文明基地,8万多人来这里公益植树。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来毛乌素,有的搞生态研究,有的做乡村旅游,这片曾经的沙地,现在成了大家眼里的“宝地”。
联合国治理荒漠化组织的总干事,来毛乌素参观后说了句话:“这是值得全世界向中国致敬的事情!”
其实想想也难怪,全世界那么多沙漠,能像毛乌素这样,用70年时间从“沙进人退”变成“人沙和谐”,甚至即将“消失”的,真没几个。
现在去毛乌素,鄂尔多斯成了干净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榆林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里,每天都有人来听治沙故事。
那些曾经被沙子欺负的人,现在成了沙子的“主人”;那些曾经荒芜的沙地,现在成了充满生机的绿洲。
毛乌素的故事告诉我们,荒漠化不是不可逆转的宿命,只要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有科学的方法,有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再凶的沙漠也能被驯服。
等最后一片流沙被绿植覆盖,毛乌素的“消失”,一定会成为中国生态史上最耀眼的一笔。
而这场跨越了70年的绿色接力,还会一直走下去。
相关文章
二婚选爱情还是搭伙?3个故事戳破真相 “头婚输在爱情脑,二婚必须现实!”闺蜜劝李姐接受条件合适的相亲男,她却在40岁遇到聊得来的人,两人周末逛菜市场、...
2025-10-07 2
2025年9月29日,北京WTT中国大满贯混双决赛,孙颖莎和王楚钦上场了,他们没怎么一起练过,对手是新配对的黄友政和陈熠,最后打出了三比零,莎头组合第...
2025-10-07 2
最近全世界媒体都在盯着特朗普——他一口咬定自己“大赢特赢”,说自己给加沙、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带来了“盛大的和平”。先是发声明给加沙的哈马斯及支持势力下最...
2025-10-07 1
来源:胡师傅美食菜谱免责声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导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没事就喜欢去逛超市...
2025-10-07 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 | 六六鳞编辑...
2025-10-07 2
咱退休的事儿里,藏着个特重要的“隐形凭证”,好多人没当回事,结果每月可能少拿不少钱!今天咱唠唠这事儿,退休的、家里有退休人的,可得盯紧了。一、这“隐形...
2025-10-07 2
10月1日零点零四分,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传来第一声清脆的啼哭——今年医院首个“国庆宝宝”平安降生!这位幸运的小公主身长51厘米,体重3640克,是全家儿...
2025-10-07 2
“膝盖比天气预报还准”——2023年10月,北京朝阳公园,63岁的李阿姨把每天8000步改成“3-2-1节奏+两斤小哑铃”,三个月后骨密度报告从-2....
2025-10-07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