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李在明对华摊牌,24小时内,朝鲜领导人赴京消息传出,信号不简单

抖音推荐 2025年08月30日 17:04 3 admin

这两天的新闻看得人有点感慨。一边是首尔那边,李在明在美国公开说,韩国以后不能再走“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老路了,说白了就是不光安全得跟着美国,经济也得尽量往美国那边靠,大方向上不敢跟美国的政策拧着来。另一边是北京,刚公布了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和阅兵的外宾名单,26位外国领导人要来,里头最受关注的就是普京和朝鲜领导人。

这两条消息前后脚出来,那感觉确实不一样。不少韩国人心里不是滋味,外界也在议论:是不是首尔刚跟中国“摊牌”,平壤就把“重要场面”放在北京了?其实这事没那么复杂,但也绝没那么简单。

北京这次纪念活动规格真不低,受邀的外宾名单也长,除了普京、朝鲜领导人,还有伊朗、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越南、印尼、马来西亚、塞尔维亚、古巴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从名单能看出来,来的人不光是给面子讲礼节,更看重“在场”这个姿态。镜头一拉开,谁来了、站在哪儿、跟谁并排站,都是信号。

尤其是朝鲜领导人,这是他阔别六年再去北京,还特意选在这种多边活动的大舞台上亮相。单说这一点,就足够说明问题了:中朝关系根本不是外界传的那么冷,更不是“一头热一头冷”。过去几年,外媒总爱炒“朝鲜外交孤立”“就靠俄罗斯”,这回之后,至少这种声音能小点儿了。

很多人问,朝鲜领导人为啥这时候去北京?道理其实不难想。半岛最近不太平,美韩联合军演就没停过,B-1B轰炸机也好几次飞到半岛上空。朝鲜自己硬扛,压力大、花的成本也高。

李在明对华摊牌,24小时内,朝鲜领导人赴京消息传出,信号不简单

来北京参加这么重要的纪念活动,好处至少有三层。

一、是告诉外面,朝鲜不是“孤家寡人”,有能说话的渠道、有朋友,也有展示自己的舞台,这对打破外界的偏见特别有用。

二、是能借北京的影响力,帮自己在经济和外交上松口气。虽然制裁还在,不可能一下子就变,但多些接触、多些合作机会,总比关起门来强。

三、是能换个聊事儿的角度。在“纪念反法西斯胜利”这个大背景下聊和平、聊安全、聊稳定,大家更容易坐下来听,节奏也更好控制。这么做,比在导弹、核试验、军演这些硬茬儿话题上硬碰硬,风险小多了。

再说说韩国。李在明在美国说的那番话,意思特别直白:美国现在正对着中国搞遏制、搞封锁,供应链也在重新调整,韩国只能跟着美国的政策走,以前那种“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路子走不通了。其实他这么说也不算突然,这几年韩国一直在纠结,怕被中美对着干的局面夹在中间。

说实话,从安全上看,韩国离了美国的“保护伞”确实不踏实;但从经济上看,韩国跟中国的贸易、产业配合、上下游衔接,又没法轻易断开。这就是典型的两头为难。李在明把话挑明,算是表个态度。但问题是,态度表完了,后面该怎么做,才是真难。

看这次北京的活动,韩国没缺席,但“规格降了”。2015年的时候,朴槿惠是亲自来的;这次李在明说“行程冲突”,只派了国会议长禹元植带队来。理由大家都懂,怕让人误会、怕国内吵起来、也怕外面说闲话。

李在明对华摊牌,24小时内,朝鲜领导人赴京消息传出,信号不简单

说到机会,韩国这次确实错过了一个好镜头。北京这边早早就通过渠道问过韩国想不想来,如果李在明能早点、更直接地表示想改善对华关系,说不定真能有“更高规格”的安排。要是那样,同一个画面里既有韩国又有朝鲜,就算不说话、不招手,外界也能解读成“愿意把紧张局势控制住”。

这对半岛来说,是个特别重要的信号。可现在呢?朝鲜领导人亲自来了,韩国却降格派团。放到电视上,观感差别太明显了。韩国民众看了,心里自然会有落差。

现在不少韩国媒体关心,禹元植在北京能不能“偶遇”朝鲜方面,搞个“破冰画面”。我觉得希望不大。朝鲜这次来北京,本来就是对外展示的重要节点,想把画面弄得干净点、自己掌控节奏,不太可能在这时候给韩国制造意外镜头。而且朝鲜在公开说法里,对现任韩国政府的看法也不积极,觉得政策没什么本质变化。既然基础不在,见面就很难。除非北京出面安排,但这不是北京的义务,也没必要为了一个镜头去担不必要的争议。有时候,不见面,反而更稳妥。

咱们再回头说“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这个事儿。很多人问,既然跟中国的贸易这么重要,韩国真能做到“经济也靠美国”吗?我觉得短期内很难。产业链就像一张网,里面全是细细的线:材料、零件、设备、技术、物流、销售渠道、售后……中国在这张网里占的比重不小。拆这张网就像拆房子,慢慢拆还能修补,急着拆很容易塌。

韩国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才会在公开场合说一套,实际操作中却尽量稳住跟中国的经济往来。真正的风险在于,要是出了突发情况,逼着韩国赶紧选边站——比如科技禁运突然扩大、供应链被硬切断、舆论压力一下子拉满——那时候的苦头就大了。就业、地方财政、企业利润都会受影响,这笔账可不算小。

李在明对华摊牌,24小时内,朝鲜领导人赴京消息传出,信号不简单

韩国要是想把半岛局势往好的方向引,还是离不开北京。这话可能不好听,但现实就是这样。在朝鲜问题上,谁能提供缓冲、谁能搭个桥、谁在关键时候说句话能管用,北京手里是有一些办法的。如果韩国把跟北京的政治互信搞没了,后面想办事就会更难。你可以跟美国说得恳切点,但在北京这儿,不能只说漂亮话、空话。机会就摆在那儿,愿不愿意往前迈一步,就看有没有态度和勇气了。外交很多时候就是“敢不敢”的问题:走过去,可能就多一条路;不走,就只能走原来的老路。

这次朝鲜领导人来北京,是一张“稳”的牌;中国办这场活动,展现的是“聚”的能力;韩国没抓住好镜头,是个“失”的问题。这个“失”,不是说做错了,只是可惜。可惜在哪儿?可惜半岛缓和本来能多一个抓手,现在少了一个。以后再想补,付出的代价就会更大。

有人说李在明失去了大好机会?我觉得,他是丢了一次“省事”的机会。这次要是亲自来北京,很多话不用多说、很多路不用绕、很多镜头不用找。现在没来,以后想弥补,就得走更多步骤、花更多时间。这算不上天塌下来的大事,但确实是个值得反思的节点。门留一条缝,风就会小很多;把门关死了,风还是会从别的缝里钻进来。

这次北京的镜头已经定下来了,下一次什么时候按下快门,就看谁更会把握时机。愿意抓住的,就能有好画面;愿意错过的,永远不缺理由。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