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参加未来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倡议访华的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青少年匹克球文化交流访华团师生...
2025-07-06 2
吴德这个人,提起他可能有些人不太熟,但在中国现代史上,他绝对是个有分量的人物。1913年2月5日他生在河北丰润,1995年11月29日在北京去世,活了82岁。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者,他从年轻时就投身革命,后来一步步走到高层,干过不少大事。不过,他去世后,女儿吴铁梅却发现官方写的《生平》少了点东西,专门找治丧委员会提意见,说少了“两句话”。
吴德出身普通,家里没啥背景,1913年出生那会儿,河北丰润还是个不太起眼的地方。他20岁那年,也就是193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一头扎进革命里。
年轻时他主要在河北干工人运动,挺有名的是参与领导了开滦煤矿大罢工和唐山市总同盟罢工。这俩罢工在当时影响不小,工人跟资本家硬刚,他算是骨干之一。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吴德也没闲着。他在河北东北部组织冀东起义,还搞了个冀东抗日联军,带着队伍打游击,跟日本鬼子周旋了好几年。那时候条件苦,游击战又危险,但他硬是坚持下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他开始在地方上当领导,先是平原省省委书记,后来去了天津当副书记和市长,再后来调到吉林,干了省委第一书记。这些岗位都不轻松,尤其是新中国刚起步那会儿,啥都得从头干。
1966年,吴德被调到北京,先是市委第二书记,没多久升成第一书记。这一年他53岁,正赶上特殊时期那阵子,北京的局势乱得不行。
他在北京干了14年,一直到1980年,还在1973年到1980年当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这14年是他人生最关键的阶段,也是他后来被女儿认为“《生平》里没写全”的那段经历。
吴德在北京的14年,真不是混日子过去的。他碰上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01事件,一件是1976年粉碎那帮人。这俩事儿在中国历史上都算得上惊天动地,他也实打实掺和进去了。
先说101事件。这事儿闹得中央震动,北京更是一团乱。吴德那时候是北京市委第一书记,首都这块儿得稳住,他跟着中央忙前忙后,协助处理后续乱局。
当时吴德跟华国锋、李先念他们一块儿商量,定了计划,行动也果断。他在北京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在抓人这事儿上不可能是旁观者。抓了那帮人之后,国家总算能喘口气,慢慢恢复正常秩序,这功劳吴德沾得上边。
这两件大事,一个是稳定局势,一个是终结乱局,都是吴德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他自己也觉得这14年是人生巅峰,后来还专门写了本回忆录,叫《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把这些事儿记下来了。
1995年吴德去世后,治丧委员会负责给他写《生平》。这东西不只是悼词,也是官方对一个人一生功绩的总结,按理说得写全、写准。
结果初稿出来,吴德的女儿吴铁梅一看,不乐意了。她发现《生平》里把他早年的革命斗争和新中国建设的事儿写得挺细,但北京这14年的经历提得太少,尤其是101事件和粉碎那帮人这两件大事,直接没写。
吴铁梅觉得这不行。她爸在北京干了14年,这两件事儿不光是他个人的成绩,也是国家历史的关键节点,咋能不提呢?她拿着吴德写的《吴德口述》找到治丧委员会,说这书里都写清楚了,是历史事实,得加进去。
委员会的人解释说,初稿主要是突出吴德早年的革命贡献,北京的事儿篇幅有限就简写了。吴铁梅不买账,她认为北京这14年是他爸的转折点,少了这两段,等于把最重要的功绩给抹了。
最后经过商量,治丧委员会同意改。《生平》加上了吴德在101事件和粉碎那帮人里的工作,修订版在他遗体告别仪式上念了出来。这才算把吴德一生的贡献全讲清楚了。
吴铁梅为啥这么坚持?除了想让父亲的功绩被认可,还跟她手里那本书有关系。
《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是吴德晚年口述整理的,里头全是他在北京的经历,尤其是那两件大事的细节。2003年这本书正式出版,成了研究中国现代史的重要材料。
吴铁梅把这本书看得很重,觉得是父亲留下的宝贝。出版时,她没要稿费,而是拿回了好几千本成品书,分给历史研究者、老战友的后代,还有普通老百姓。她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吴德的故事,别让历史被忘了。
吴德这一辈子,从河北农村走出来,干到中央政治局委员,跨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几个大阶段。他早年搞工人运动、抗日游击战,后来管地方建设,再到北京处理大事,经历过太多风雨。他不是那种特别出风头的人,但每次国家有大事,他都在场,出力也不少。
吴铁梅的坚持,其实不光是为她爸争口气,也是想让后人记住那段历史。吴德在那时候站出来,帮着把局面收拾好,这功劳不能随便忽略。历史这东西,得讲全了,不能挑着写。
相关文章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参加未来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倡议访华的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青少年匹克球文化交流访华团师生...
2025-07-06 2
吴德这个人,提起他可能有些人不太熟,但在中国现代史上,他绝对是个有分量的人物。1913年2月5日他生在河北丰润,1995年11月29日在北京去世,活了...
2025-07-06 3
—北京陶然书画院2025荷韵和景画荷弘和公益笔会侧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025年7月4日午时,盛夏的北京莲花池畔,微风摇曳,树影婆娑。伴...
2025-07-06 3
引言“中美是战是和?”7月3日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上,中方对这个问题明确表态,说中美人民都是爱好和平的,奉劝那些崇尚武力的政治家们放弃所谓的“中美必战...
2025-07-05 3
特朗普还没坐上飞往中国的飞机,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却在北京会见了另一位美国客人——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这事儿听起来就挺有意思,对吧?中美关系这几...
2025-07-04 3
前言7月2日,一个消息悄悄传开,中方通过好几个外交渠道,问了韩方一个关键问题:李在明能来9月3日北京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吗?有意思的是,这位刚靠...
2025-07-04 3
时谦 在搞定了“大而美”法案之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重心重回关税!特朗普表示,会在今日(7月4日)起向各国发出信件,具体说明有关国家货物进入美国时将面对...
2025-07-04 5
文✧疏攸1977年的湖北随县,一场普通的军营施工竟意外揭开2400年前的惊天秘密。时任空军雷达修理所副所长的王家贵,在爆破山岗时发现褐色泥土和铜器碎片...
2025-07-04 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