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甲骨文的算力优势也在这一轮技术变革周期内快速放大文 | 《财经》 研究员 吴俊宇 编辑 | 谢...
2025-11-07 4
立冬下雨,老辈人为啥直摇头?原来这场雨藏着这么多门道!
今天朋友圈被立冬刷屏了!你那里是阳光明媚,还是阴雨绵绵?一大早推开窗,看见湿漉漉的地面,耳边仿佛就响起了老家爷爷奶奶的念叨:“最怕立冬是雨天啊……” 是不是觉得很纳闷?立冬下雨怎么了?难道这里面真有什么讲究?
别急,这可不是老一辈人在危言耸听!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农谚,可不是随口说说的,那是几千年来看天吃饭总结出的“大数据”智慧!今天就带您一起扒一扒,立冬这天下雨,到底藏着哪些惊人的预兆!
立冬不只是一页日历,更是天地万物的信号灯
您知道吗?今天(11月7日,农历九月十八)我们迎来的这个“立冬”,在古人眼里可不仅仅是个普通的节气。那个“立”字,是开端,是起点。一年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就像四季舞台上的四位报幕员,轮流登场,宣告着季节的盛大更迭。
那“冬”字呢?是“终了”的意思,是万物进入“收藏模式”的号令。您看,地里的庄稼是不是都收完了?颗粒归仓,安安稳稳地躺在粮囤里。山里的动物们也悄无声息了,它们啊,早就找好了窝,准备舒舒服服睡个长长的冬眠觉,躲避那刺骨的严寒。
这天象也在悄悄变化呢!从今天起,太阳运行到了黄经225度,离我们北半球是越来越“客气”了。正午时分,您抬头看看,那太阳斜斜地挂着,阳光也变得“温柔”了许多——其实是照射的角度越来越大啦!咱们能接收到的太阳热量自然就越来越少,往后的天气,那可是“没有最冷,只有更冷”了。
气候的舞台也跟着换背景了!从秋天那个干爽利落的“性格”,逐渐转向冬天阴雨寒冷的“脾气”。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像是接到了集结令,开始频繁南下,要是碰巧遇上从西南方向来的暖湿气流,得,一场阴雨怕是躲不掉了!
不过,您可别以为立冬一到,立马就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古人把立冬精细地分成了“三候”,每五天就是一“候”,天气的变化有迹可循:
头五天,“一候水始冰”。这时候,水已经能感受到冬天的“诚意”,表面开始结起一层薄薄的冰,像是给水面盖了层透明的玻璃纸。
再五天,“二候地始冻”。持续的低温让大地也“硬气”了起来,土壤开始冻结,您踩上去,能感觉到那种硬邦邦的劲儿,寒气从脚底往上冒。
后五天,“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这说法可有趣了!野鸡这类鸟儿突然“失踪”了,而在水边却能看见很多大蛤。古人想象力丰富,他们觉得:呀,鸟儿是不是躲到水里变成大蛤了?其实啊,这恰恰说明天气冷得连鸟儿都躲起来避寒啦!
立冬的仪式感:吃饺子、补身子,可不只是图个热闹!
立冬这么大的日子,古人怎么可能不搞点仪式?这可是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从古至今,“迎冬”、“祭祖”、“祭天”、“观风向”、“扫疥”(祛除疥疮之类的疾病)等习俗层出不穷。核心愿望就一个:求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健康!
说到吃的,北方的小伙伴们可就乐了——“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天吃饺子,可不是因为馋,那是大有来历的!古人讲究“交子之时”,立冬正是秋冬季节交替、交接的时刻。“饺子”谐音“交子”,这顿饺子,吃的是一份顺遂,一份对新季节的美好期盼。
吃完了饺子,还得“补冬”呢!老话说的好:“立冬补冬,补嘴空”。南北方的“补法”各显神通。北方可能是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南方或许是一碗温润的药膳鸡汤。总之,得给身体加满油、充好电,准备好迎接寒冬的挑战。这背后,是“秋冬养阴”的古老智慧。立冬之后,作息时间也得跟着调整,早睡晚起,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这才是养生的正道儿!
当然了,也不能光吃不动。适当的户外锻炼绝对不能少!出去活动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身体自己就能产生热量,新陈代谢加快了,抗寒抗病能力自然杠杠的。这才是科学、安全、温暖过冬的不二法门!
重磅来了!立冬下雨,农谚为啥说“可怕”?
铺垫了这么多,咱们现在就来揭开最核心的谜底:为啥老人们“最怕立冬是雨天”?这场雨,到底预示了什么?咱们一句一句来解读老祖宗留下的“天气密码”!
第一句:“立冬有雨是寒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这话听着就有点吓人!它的意思是,如果立冬这天下雨,那么这个冬天大概率会是个冷得彻骨的“寒冬”。能有多冷呢?连牛这种耐寒的大牲口都扛不住,十个牛栏里有九个都会空掉——牲畜因为严寒而大量死亡。
您想想,立冬下雨,往往预示着整个冬天会雨雪频繁,冰天雪地,酷寒异常。过去牲畜大多养在户外,缺乏现在这样完善的保暖措施,一旦遭遇极端低温,确实是灭顶之灾。这句农谚,是用最直白的方式,提醒人们提前做好防寒保畜的准备,一点都马虎不得!
第二句:“立冬有雨要烂冬,吃得柴米油盐空”
“烂冬”这个词,南方的朋友可能更有体会。什么叫“烂冬”?就是整个冬天好像都被雨水“泡”着了,阴雨连绵,没完没了。古代那可都是土路啊,雨雪一搅和,全是烂泥塘,出门一步三滑,弄得人狼狈不堪。
这样的“烂冬”意味着什么?首先,天气又湿又冷,您生火取暖、烧饭做菜用的木柴消耗量会猛增!本来够用一个冬天的柴火,可能没到过年就见底了。其次,道路泥泞不堪,出行极度困难,想出门买点生活必需品都成了大难题。久而久之,家里的“柴米油盐”这些最基本的物资储备都可能消耗一空,陷入困境。这句农谚,是提醒人们,如果立冬下雨,就要提前囤足过冬的物资,以防“烂冬”带来的各种不便。
第三句:“立冬雨挡门,正月雪封门”
这句农谚充满了画面感,甚至带点夸张的文学色彩!它说,如果立冬那天雨下得特别大,大到你得赶紧关门才能挡住泼进来的雨水(雨挡门),那么到了来年正月,雪就会下得特别大,甚至能积起来把整个门都给封住(雪封门)。
您看,这前后呼应得多巧妙!它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一个关联:立冬的雨势,与来年正月的雪势成正比。这是在提醒我们,如果立冬遭遇强降雨,那么就要为春节前后可能出现的极端大雪天气做好万全准备。
第四句:“立冬有雨雷公响,来年三月雪三场”
立冬下雨也就罢了,要是还轰隆隆打雷,那可就更加不寻常了!这句农谚预言:立冬下雨又打雷,到来年农历三月(通常是清明前后),可能还会反常地下三场雪。
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倒春寒”吗?春天本该回暖,却突然杀个回马枪,变得比冬天还冷,对返青的庄稼、开花的果树简直是致命打击。那为什么冬天会打雷呢?科学解释是,空气中水汽充足,遇到强烈的暖湿气流上升,形成强对流天气,就会产生雷电。立冬后,气候正在转型,如果此时有强劲的暖湿气流北上,碰上强冷空气,完全具备打雷的条件。
关于冬天打雷,民间还有“冬天打雷雷打雪”、“立冬打雷要反春”的说法。意思都差不多:冬季打雷往往预示着后续会有大量降雪(而不是下雨),并且春天可能会出现气候“反弹”,即倒春寒。
文章写到这儿,真是由衷佩服咱们老祖宗的智慧!他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长期细致观察,总结出这些朗朗上口的农谚,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安排,其中蕴含的经验之谈,即便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参考和品味。
今天立冬,您那里天气如何?是晴空万里,还是阴雨绵绵?您老家关于立冬节气,还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和说法?欢迎在评论区里分享您的见闻,让我们一起聊聊这个冬天最初的讯息!
文中配图来原于网络,如果侵权立删
相关文章
英伟达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甲骨文的算力优势也在这一轮技术变革周期内快速放大文 | 《财经》 研究员 吴俊宇 编辑 | 谢...
2025-11-07 4
北京4月新闻热搜:北京天坛公园里那群暴走的大爷大妈被医生集体劝停,70岁以上别再拼日行万步,6000步+稳住节奏才是王道。 别再被“10000步”洗...
2025-11-07 3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康康曾被迪克·切尼盛赞的“政治恩情”,如...
2025-11-07 3
4月11日晚,46岁的申某菊与男友裴某波在出租屋内发生争执,被男友用水果刀捅刺数刀失血死亡。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裴某波被检方起诉。该案一审于11月7日上...
2025-11-07 3
全运会跳水赛场最近杀疯了。所有人还在期待全红婵的神仙表现,广东姑娘王伟莹突然杀出,700.20分拿下女子个人全能冠军,甩开亚军近20分,断层登顶的架势...
2025-11-07 2
冷风一吹,街头戴帽子的人多了起来。可有人纳闷:头上这顶帽子,真能挡住点啥?难道帽子戴久了,身体还能玩出花来?是不是老人说的“头暖全身暖”其实有点道理?...
2025-11-07 2
据唐山热力消息,11月8日零时,唐山市热力集团集中供热所辖区域,全面启动2025-2026供暖工作,开始带温带压调试运行。唐山市热力集团供暖服务一览表...
2025-11-07 5
美俄这俩核大国最近的操作,简直比短视频里的反转剧还刺激,上一秒剑拔弩张喊着要重启核试验,下一秒就有人出来灭火,主打一个极限拉扯。事情的导火索是特朗普上...
2025-11-07 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