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搜文章正文

公务员“无人报考岗”遇冷:为啥连“捡漏”的人都没有?

抖音热搜 2025年10月23日 18:25 4 admin

提到考公,大家第一反应都是“卷”——2025年国考最热的岗位,1个名额抢破头,光通过资格审核的就有6558人,报录比直接飙到10123:1。可有意思的是,另一边还有不少岗位“无人问津”:国考报名结束前两天,252个职位连一份申请都没有,湖南甚至有4个基层岗因为没人报,差点招不到人。

这就奇怪了,既然大家都想考公,为啥这些“没人要”的岗位,连试着“捡漏”的人都没有?其实不是这些岗位本身不好,而是现在的考生越来越理性,岗位设置也越来越精准,两者凑到一起,才出现了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情况。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些岗位到底为啥没人报,普通人选岗时该咋避坑。

公务员“无人报考岗”遇冷:为啥连“捡漏”的人都没有?

一、先搞清楚:没人报的岗位,到底是些啥岗位?

想明白“为啥没人捡漏”,得先知道“没人报的都是啥岗”。从2025年国考、省考的报名数据来看,这些遇冷的岗位不是随便分布的,主要就三类,特征特别明显。

第一类是“偏远地区的基层岗”。这类岗是遇冷大户,国考没人报的252个岗位里,八成以上都在县乡级别的基层,比如湖南的湘潭韶山、娄底新化,还有不少西部省份的偏远乡镇。这些岗位干的活其实很重要,比如帮老百姓办社保、处理村里的矛盾、落实政策,是真正的“最后一公里”。但架不住地方偏,交通、医疗、教育这些配套跟大城市差得远,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去。

第二类是“专业卡得死的技术岗”。金融监管、法院这些系统的技术岗,大概占了遇冷岗位的三成。就说湖南那4个没人报的岗,全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南监管局的,要干的活是“金融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听起来就专业,要求也真严——不仅得是特定专业,还得懂金融业务,有的甚至要相关工作经验。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考生本来就少,自然没人报。

第三类是“定向招特定人的岗”。国考每年都会留几千个名额,专门招服务基层的人(比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和退役士兵,湖南那几个没人报的基层岗,就要求“有两年基层工作经历”“是服务基层项目人员”。这种岗本来是政策倾斜,想给特定人群机会,可问题是符合“定向身份”的人太少,最后就没人报了。

这里必须说句公道话:这些没人报的岗位,待遇真不差。现在很多地方对基层岗都放宽了学历、专业要求,而且转正后年收入比当地私企平均工资高五成以上,有的偏远地区还有额外补贴。所以不是岗位“性价比低”,而是大部分人根本“不适配”——要么条件不够,要么不想去。

二、原因一:门槛太硬,不是不想报,是根本报不了

很多人看到没人报的岗位,都会想“反正竞争小,我为啥不试试?”但真去看岗位要求就会发现,大部分人连“报名资格”都没有。2025年的公务员招录,岗位条件卡得越来越严,直接把不符合的人全筛出去了。

首先是“专业卡得太死”。以前还有不少岗位写“专业不限”,现在基本都是“专业对口”,有的甚至精确到“专业代码”。比如某省会税务局的“税收大数据分析岗”,明确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就这一个代码,直接把“经济学类”“软件工程类”的考生全排除了,能报的人一下子少了85%。你想啊,要是学汉语言文学的,就算想报金融监管岗,系统一看专业不对,直接就给驳回了,连报名的机会都没有。

然后是“身份限制太严”。为了让更多人去基层,国考里很多岗位专门招应届生,或者有基层服务经历的人。湖南那4个没人报的岗,全要求“有基层工作经历”,往届生或者没去过基层的,根本报不了。更严的是有的岗位还叠加限制,比如“应届生+服务基层经历”,本来符合一个条件的人就不多,两个条件一叠加,能报的人就更少了,最后自然没人报。

还有“资格证、体能这些附加门槛”。法律、金融相关的岗位,基本都要求有职业资格证——法官助理岗要法律职业资格证,金融监管岗要相关金融资质,这些证不是随便考考就能过的,得花大量时间准备,很多人根本没考,自然报不了。公安系统的岗位更严,还得体能测评,要跑1000米/800米、测纵跳摸高,要是体能不达标,就算笔试过了也没用,这又筛掉了一批人。

所以你看,不是大家不想“捡漏”,是门槛太高,根本跨不过去。

三、原因二:考生越来越理性,“盲目捡漏”不如“选对岗”

如果说“门槛硬”是客观原因,那“考生心态变了”就是主观原因。现在考公的人,尤其是95后、00后,早就不是“有岗就报”了,他们更在意“这个岗位适不适合我”,“捡漏”的想法越来越少,“理性选岗”成了主流。

第一个考虑的是“地域和生活能不能匹配”。现在的考生选岗,不只是看岗位好不好,更看“工作的地方适不适合生活”。比如珠三角某个镇的农业产业岗,因为当地工资高、交通方便、生活配套好,吸引了217人报考;而苏北某个县的同类岗位,因为地方偏、发展空间小,只报了33人。要是一个人本来想在省会定居,就算偏远地区的岗位能“捡漏”上岸,以后想调回大城市难,成家、孩子上学都不方便,换谁都不想去。

第二个考虑的是“岗位和职业规划对不对得上”。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晋升路径差太多了,考生都会想“这个岗是不是我想干的”。比如基层执法岗,每天要去一线巡逻、处理纠纷,经常加班值班,适合能吃苦、想扎根基层的人;而机关综合岗,主要是写材料、协调工作,适合擅长文案的人。要是一个人想找个稳定的办公岗,看到基层岗要求“长期下乡”“频繁值班”,就算没人报,也不会去“捡漏”——毕竟考上了也干得不开心,还不如不考。

第三个考虑的是“备考成本划不划算”。考公务员要花很多时间备考,尤其是专业科目——公安岗要考公安专业知识,银保监岗要考经济金融知识,这些都不是临时抱佛脚能学会的。要是为了“捡漏”,去报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专业岗,就得从零开始学专业知识,不仅累,通过率还低。与其这样,不如选个和自己专业匹配的岗,比如学应用经济学的报能源规划岗,备考起来轻松,上岸概率还高,谁还会去“盲目捡漏”呢?

四、政策角度:“没人报”不是坏事,是招录越来越精准了

很多人觉得“岗位没人报”是公务员吸引力下降了,其实不是。从政策角度看,这反而说明公务员招录越来越“精准”了——不再是“能招满就行”,而是“要招到合适的人”。

首先是“定向招录越来越精准”。国考每年留大量名额招应届生、基层服务人员,就是想让“合适的人去合适的岗”。比如招有基层经验的人去乡镇岗,他们懂基层情况,能更快上手;招应届生去技术岗,他们学习能力强,能快速适应新工作。虽然有的定向岗没人报,但这种“宁可不招,也不招错人”的做法,避免了“招进来用不上”的浪费,反而更高效。

然后是“基层保障越来越完善”。针对基层岗没人报的问题,各地都在出政策改善。2025年9月,广东揭西县专门出台了《关于激励公务员担当作为的实施方案》,里面有8项措施,比如落实工资福利、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还搞“团圆计划”,帮异地分居的基层公务员解决住房、子女上学问题。还有的地方规定“基层服务满3年,优先调去市直机关”,或者“艰苦地区岗位津贴上浮20%”,就是想让更多人愿意去基层。这些政策刚出台,效果还没完全显现,等时间长了,基层岗的吸引力肯定会越来越大。

还有“招录规则越来越透明”。2025年以来,很多地方都明确了招录标准,比如“毕业证和学位证上的专业名称必须一致”“只能用主修专业报考”,这些规定虽然严,但减少了“信息差”——考生一看就知道自己能不能报,不用猜来猜去。以前还有人“盲目报考”,就算条件不够也试试,现在一看标准这么明确,不符合就不报名了,这也导致部分岗位报名人数少,但其实是好事,避免了“白忙活一场”。

五、理性看待:“没人报”是好事,说明选岗和招录都成熟了

面对“岗位没人报”,真没必要过度解读。相反,这是两个积极变化的体现,也说明就业市场越来越成熟了。

对考生来说,“理性选岗”能避免“上岸即后悔”。以前有的考生抱着“先考上再说”的心态,随便报个岗,结果入职后发现地方偏、工作累,跟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最后要么辞职,要么混日子,既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岗位资源。现在考生更注重“岗位和自己匹配”,就算错过“捡漏”机会,也能选到合适的岗,入职后更有干劲,这才是对自己负责。

对招录单位来说,“精准招人”能提升队伍战斗力。公务员招录的目的,不是“把岗位填满”,而是“招到能干活的人”。比如招法学专业且有资格证的人去法院,他们能更快处理案件;招有基层经验的人去乡镇,他们能更好地帮老百姓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公务员队伍的专业能力更强,服务效率也更高,对国家和老百姓都是好事。

对就业市场来说,“多元选择”分流了考公压力。虽然考公还是热,但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考公”当成唯一出路。数据显示,高学历人才里,近六成选择去科技创新、数字经济这些领域,有的去私企,有的自己创业。这说明大家的择业观更开放了,公务员只是“可选方向之一”,而不是“必须选的方向”。这种多元选择,也让考生更有底气拒绝不符合自己规划的岗位,自然就有岗位没人报了。

六、你选岗时会咋选?

其实“没人报的岗位”背后,藏的是“选岗的智慧”。看完这些分析,大家可能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想跟大家聊聊几个实际问题:

你选岗的时候,会先看地域、专业匹配度,还是看政策给的补贴?如果有个岗位,专业正好对口,但在基层,不过政策说“服务满3年能优先调去市直机关”,你会报名吗?还有那些定向招录的岗位,除了涨工资、给补贴,要是能解决“异地分居”“孩子上学”这些问题,会不会更吸引你?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或者分享你的选岗经验。关注我,后面会持续跟进2026年国考、省考的最新动态,解读各地的激励政策,帮大家更精准地选岗,少走弯路。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