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张升民简历张升民,男,汉族,1958年8月生,陕西武功人,1978年2月入伍,1979年7月加入...
2025-10-23 1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今年的科技圈和投资圈如果要选一位当红明星,人形机器人无疑是最有力的竞争者。机器人不仅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大秀舞技,甚至还像模像样地开起了运动会。如今,但凡举办个科技展,要是没有几位人形机器人在现场“镇场子”,似乎就少了几分科技感。
但热闹归热闹,我们也没少看到它们的“冥场面”:走路不稳,拿东西失手,行动像放慢动作,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躺尸”。
2025年8月,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中的足球比赛
近年来,人工智能(AI)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以 ChatGPT 和 DeepSeek 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在逻辑推理、文本创作、翻译编程等领域展现出惊人的能力。AI 甚至已经可以绘画、谱曲、生成视频。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也早已在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等领域广泛应用。但人形机器人现在的表现,离它的这些堂表兄妹们还差得很远。
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我们距离真正实用的人形机器人,到底还有多远?它们究竟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首先,从硬件层面来看,人形机器人就面临着不少技术难关。
第一个挑战来自那些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零部件。先举一个例子:“电子皮肤”,它的专业名称是柔性触觉传感器。只有装备了它,机器人才拥有触觉,才能感知和操作这个复杂的世界。然而,目前电子皮肤在精度、成本和稳定性上都还不尽如人意,更无法完全模拟人类皮肤的复杂功能。
还有一个核心零部件,灵巧手,也面临重大卡点。人类的手是一个经过了两百万年进化的“精密机器”,包含27块骨头、29个关节、34块肌肉,以及无数的神经末梢。机器人的灵巧手要做到和人手一样功能,就必须把电动机、减速器、触觉传感器、力/力矩传感器等诸多零部件都集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所以不仅成本居高不下,距离人手的灵巧程度也差得远。
紧随其后的第二个难题是磨损。机器人需要与外部世界频繁进行物理接触,磨损和破损在所难免,但是又不具备有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我们人类的手划破了,消消毒,贴个创可贴,身体的自我修复机制就会启动,过个几天就完好如初了。但机器人的电子皮肤一旦损坏,就只能面临繁琐且昂贵的维修,甚至整体更换。不仅如此,即便没有外伤,机器人内部的关节也在持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摩擦,磨损同样不可避免,必须定时的修理和更换。
2025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中,机器人选手必须有多名工作人员陪跑
第三个,也是最直观的挑战,就是续航与散热。今年4月,北京举办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虽然冠军最终以2小时40分的成绩跑完了全程,但中途却更换了三次电池,身边还得有专人全程跟随,手持设备为其喷洒冷却液降温。这戏剧性的一幕,无疑是当前机器人硬件困境的缩影。
如果说硬件问题是“身体”上的束缚,那么软件的瓶颈则更像是“大脑”发育的难题。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概念——泛化能力。
通俗地讲,泛化能力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泛化能力还相当有限,它们大多只能在特定场景中,按照预设程序完成指定任务。一旦更换环境或任务,它们可能就瞬间“懵圈”、“歇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还看不到人形机器人能真正落地到家庭这类复杂多变的环境中。
这背后的底层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大语言模型。大语言模型的成功,得益于算法、算力和数据这“三驾马车”的齐头并进。
机器人在上海的具身智能训练场进行训练
反观人形机器人领域,这三大要素目前都存在明显的短板。
说到人形机器人和大语言模型的差距,就不得不提一个人工智能领域非常有趣的现象,叫做“莫拉维克悖论”(Moravec's Paradox)。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学者汉斯·莫拉维克(Hans P. Moravec)发现,对人类来说轻而易举的技能,比如拿杯子取水、叠衣服叠被子,对 AI 来说却异常困难;而对人类来说极具挑战的智力活动,如逻辑推理、数学计算和下棋,AI 反而能轻松胜任。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早在2016年,AlphaGo 就击败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但直到2023年,我们才看到能够自己拿起棋子、稳稳放在棋盘上的机器人问世。
2016年,AlphaGo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要追溯到生命的进化史。运动、视觉、四肢协调等能力,是人类的祖先花费了数亿年时间进化而来的,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基因里,成为一种本能。而语言、数学、艺术这些抽象思维能力,则是人类在最近几万年甚至几千年才发展出来的技能。用 AI 的术语来说,这两类能力的“预训练”时间,存在着亿年级与万年级的巨大差距。因此,AI 模仿人类的“新技能”相对容易,而复制那些古老的“本能”则困难重重。
再看人形机器人商业应用的问题。由于硬件和软件层面依然存在诸多卡点,人形机器人何时能真正大规模应用,甚至走进千家万户,行业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答案。
乐观派的代表,如特斯拉的埃隆·马斯克,曾放出豪言,希望在短期内就能让成千上万的机器人在自家工厂里“打工”,2030年就能年产百万台。而悲观者,包括投资大佬朱啸虎和互联网老兵傅盛,都认为人形机器人在未来十年内都难以真正落地。
但无论前路究竟有多长,人形机器人都是我们必定追逐的目标。这场征途,与其说是工程学难题,不如说是一场对生命演化史的逆向探索。我们正尝试用代码和电机,去追赶自然亿万年的鬼斧神工。
因此,眼下的蹒跚与笨拙,并非终点,而是这段漫长征途上不可或缺的注脚。在这场充满想象的求索中,我们最终拥有的,或许不仅是一个智能伙伴,更是对人类自己来时路的深刻回望。
相关文章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张升民简历张升民,男,汉族,1958年8月生,陕西武功人,1978年2月入伍,1979年7月加入...
2025-10-23 1
我头一回去潍坊,是冲着风筝节去的,网上都说那是座工业城市,满眼都是工厂和烟囱,可我早上五点出门,白浪河湿地公园的雾还没散,水边有白鹭站着,柳条垂到水面...
2025-10-23 0
张升民同志像 新华社发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张升民简历张升民,男,汉族,1958年8月生,陕西武功人,1978年2月入伍,1979年7月加入中...
2025-10-23 0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画榆林杨振宁的追悼会确定了,就在本周...
2025-10-23 0
手机挑战传奇胶片,一场跨越时代的对决,「画质」是关键词。爱范儿视频来,看个视频,放松下。邮箱#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
2025-10-23 0
当我净身出户,口袋里只剩下两百块钱打车费时,我才终于明白,林晚这十几年来的不动声色,究竟是怎样一种温柔的残忍。十三年,足够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到青春叛逆...
2025-10-23 0
文丨编辑 万史浮华2004年,82岁的杨振宁成功求婚28岁的翁帆。从那之后,这段相差54岁的忘年恋就成了媒体以及大众关注的焦点。有祝福理解的,但谩骂声...
2025-10-23 0
最近全球航运圈出了个大事,简单说就是要给大船收 “碳税” 了!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整个行业的强制规定,既要管船舶排放,还得按排放多少收...
2025-10-23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