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娱乐圈里,总有那么些故事让人津津乐道,周慧敏和倪震这对就是典型例子。周慧敏1967年出生在香港九龙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父亲因为心脏病走了,她跟母亲...
2025-09-17 0
高中生忙着高考,想着大学就清闲了;
大学生忙着实习保研参加校招,想着找到工作就安闲了;
上班族忙着打卡赶工,想着退休就轻松了;
老人忙着兑现年轻时未来得及宠幸的爱好,大期将至时似乎也要忙着把心愿嘱咐干净……
我们一趟一趟地走过人生各个阶段,似乎总是为了得到更多空闲而忙碌辗转。
但有没有可能是我们 更愿意忙碌而非空手无事 ?
空闲和忙碌
是行使生命的体验权
为了开启对忙碌的反思,我们有必要重审一下时间这个概念。
不像其它资源,时间具有永不停歇、不可转化和再生的特点。
我们对时间的使用是在行使 生命的体验权 。
消遣、消耗、花费、熬过、浪费+时间......
我们可给时间做无数个词语的搭配组合,表达出千千万个时间使用/生命体验的风格。
空闲 和 忙碌 ,则是其中两种时间使用方式。
你认为啥也不做发呆是空闲,爸妈可能却认为放下工作转为做家务是空闲,
而你的卷王同学认为不卷的时候都是空闲。
那我们最容易想到的“空闲”状态是什么样的呢?
研究者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有类似大脑闲逛的空闲状态(俗称“神游”)——
常常思考着未发生的事件,并且思考频率和对当下此时此刻、要紧正事的思考频率相当 [1] 。
相对来说,这是一种较为 消极、缺乏目的性和意义感的状态 ,这也是本文所讨论的空闲类型;
而其他如休息疗养、积极专注的娱乐休闲其实可以被视为一种忙碌 [2] 。
真的有人厌恶空闲吗?
对空闲、忙碌的界定略清楚后,我们将讨论:
真的有人厌恶空闲吗?为什么?
Wilson等人在11项研究中发现,人们通常不喜欢独自在一个房间花6到15分钟除了思考什么都不做;
他们更喜欢做可以链接外部世界的活动(例如看书、上网、听音乐)。
而且,许多人宁愿给自己施加电击都不愿意独自在房间里思考 [3] 。
你可能会质疑为了避免空闲思考而接受痛苦电击:真的吗?
抛掉厌恶空闲的极端研究例子,回到日常生活上,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状态:
漫长的暑假,宅家多日,总是没事找事干。
比如“骚扰”父母、把遗落在童年角落的柯南全集追完、变着法子逗弟弟妹妹、一遍一遍地公园遛弯等等。
好让生活不至于一潭死水,玩久了甚至会恢复一小段的学习或办公,并觉得小有乐趣。
可是,我们该如何解释空闲厌恶呢?这好像有些违背直觉呀!
研究认为, 空闲其实代表 一种主要资源(如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它同时会导致无聊和焦虑 [4] ,而人们普遍讨厌无聊 [5] 。
又如等待其实也是一种空闲,我们常在等待中焦躁不安;
并且我们在等待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会随着等待时间的延长而累积 [6] !
此外,从群体视角看,身边人有时候会习惯将没有行动、只是思虑打上“精神内耗”的标签。
社会风气 倾向于呼吁大众劳动和奋斗并拒绝无所事事的状态。
我们对空闲的拒绝和厌恶,也有可能是无意识的、自觉进行着的、被周围氛围带动着的。
不是必须忙碌,而是需要忙碌?
我们有时候厌恶空闲,于是乎跳入忙碌的人海里。
实证研究发现, 大多数人厌恶空闲,而享受适度程度的忙碌 [7][4] 。
忙碌起来,参与丰富的活动带给我们很多收获。
比如更整洁清新的衣柜生态、更精彩充实的五一假期、更漂亮的平时分绩点等等。
我们了解到为什么人们会讨厌空闲, 但,为什么人会享受忙碌呢?
忙碌除了可能帮助我们实现世俗功利的目标,还有其他好处吗?我们为什么需要忙碌?
1. 朝向一定目的的忙碌使人幸福
失业和没有技能的人在无所事事时往往自尊心下降,抑郁症状增加 [8][9][10] 。
Hsee等人的实验发现,忙碌的人比空闲的人感到更快乐 [7] ;
此处指的忙碌不是浑浑噩噩的瞎忙活,而特指朝向一定目的。
但为什么本该是辛劳的忙碌能带给人们幸福?人们怎么想的?
这或许与有目的的 忙碌可能催生 心流状态 有关。
心流 [11] 是指人们沉浸在活动中、专注于当下、持续地卷入认知并乐在其中的状态。
心流是时间感知的加速器 [12] ,且绝大多数心流都是在工作而非空闲时出现的 [2]。
朝向一定目的的忙碌使我们专注,而心流的提出者也认为,美好生活的特点是 完全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 。
2. 忙碌能平静喧嚣的大脑
胡思乱想,往往发生在空闲状态中,这是由于思维和意识的难控制性 [13] 。
但无论是对愉快还是不愉快的、未发生的事件的思绪,都会使我们倾向于感到更不快乐 [1] 。
这也许是“精神内耗”的剑指之处。那么当大脑喧嚣之时,不妨为它哼一首以忙碌为名的歌~
3. 忙起来,掌握生活的舵
忙碌的过程可能增强个体对自己生活的 掌控感 。
对疗养院居民的研究表明:主观上感觉到的活力和自主能动感与个体身心健康和幸福感紧密相关 [14] [15] 。
我们忙起来,像是作为船长终于摸到了自己生活的舵。
4. 忙碌是解决ddl焦虑的一剂猛药
研究发现,当人们忙碌时,他们比空闲的人更有动力在错过ddl后完成任务,
因为忙碌过程中产生的“时间被有效利用”的感觉会调节这种效果 [16] 。
错过ddl不要怕,拾掇起来说不定比ddl前完成的其他人的执行速度更快。
5. 现代生活里的忙碌象征权利地位
看都市美剧:能力极强的CEO必定身兼多务、每天行色匆匆,
而职务较低的小职员常常摸鱼、总有很多工作时间花在唠嗑吹牛上,走路也缺乏忙碌的风。
我们似乎有这样的刻板印象:忙碌的人必有些本事。
研究者对忙碌引向地位身份的联想进行研究,发现:
人们会倾向于将长时间工作和缺乏闲暇时间的个体,感知为具有理想的人力资本特征的人(比如更强的能力、更雄伟的志向),
将他们视为稀缺和被需要的人,进而做出推断:他们有更优越的社会地位 [17] 。
但 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忙碌与权利地位的联系是不同 的 [17] 。
如下图所示:在美国,忙碌的工作与较高的社会地位联想有关,而在意大利,情况正好相反:
(纵坐标表示推断的地位高低水平,实心柱体表示忙碌,空心柱体表示空闲,横坐标分别是美国和欧洲这两个分类)
小编也很好奇在华夏大地,人们是怎么看待忙碌和权利地位的联系呢?
不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忙碌
忙碌本身就是目标
最后,让我们看看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的忙碌:
Hsee:
人们害怕空闲下来 ,因此他们忙碌,他们于是要给忙碌的一个理由,
而许多自称的目标可能仅仅是维持自己忙碌的理由之一。
即使是似是而非的理由,也能激励忙碌 [7] 。
Yang Hsee:
忙碌,有时是因为渴望避免时间的无产出使用,是 执着地追求生活意义 的表现 [4] 。
在过去,大多人忙碌一生只为混口饭吃,空闲是富人的权利。
而如今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AI已然在众多领域解放了人类的四肢甚至大脑,
我们可支配的时间更多了,啥时忙碌啥时空闲,我们有了更大的自由。
我们向往自由,渴望生命意义和生命产出。
寻找个人的相对存在, 如何利用时间, 成为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的命题。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相关文章
香港娱乐圈里,总有那么些故事让人津津乐道,周慧敏和倪震这对就是典型例子。周慧敏1967年出生在香港九龙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父亲因为心脏病走了,她跟母亲...
2025-09-17 0
近期,“最快女护士”张水华因哈尔滨马拉松赛后的采访,引发了全网热议。据新京报报道,张水华表示,落泪并非哭诉领导施压排班,而是对自身艰辛付出的情绪释放—...
2025-09-17 0
大家都知道医保重要,关系到咱们看病报销。但有个关键概念,医保局不会主动追着你讲,却实实在在影响你退休后的医保待遇——视同缴费年限。今天咱就把它掰开来讲...
2025-09-17 5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商场竞争常被比作没有硝烟的战场,刘强东却公开喊话美团的王兴:企业家竞争可以,但企业家不应该变成仇人,没必要变成个人恩怨。...
2025-09-17 4
(我选择以“咱林姨”的温暖治愈风格,从个人成长赛道切入,融合历史文化感悟,创作这篇关于圆明园文物发现的文章)说真的,我这心里头啊,像揣了一团温热的火,...
2025-09-17 2
2019年的那场大火,曾让整个世界为之屏息——巴黎圣母院的尖塔轰然倒塌,熊熊火焰吞噬了这座耸立在塞纳河畔、见证了八百年风雨的哥特式教堂。即便是对宗教信...
2025-09-17 4
在广东江门开平市的一处山坳,一个即将改变世界认知的大科学装置正在地下700米处悄然运作。8月26日,由中国科学家主导、17个国家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历...
2025-09-17 4
明明颁布了“剃发易服”令,乾隆却带头穿汉服拍写真!这幅中西混搭的古画可以一窥乾隆一家的长相了,清人《弘历雪景行乐图》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记录了乾隆三...
2025-09-17 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