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图源:网络引言:2025年6月,宗馥莉衣着彩色条纹长裙参会,但谁也没料到,这竟然是宗...
2025-08-10 3
在碎片化时代•深度阅读•点赞❤️关注•让每一本书点亮生活
(一)
从元大都的御膳房里,飘出穿越时空的饭香
"民以食为天",这句出自《汉书》的老话,道尽了中国人对饮食的执念。800多年前的元大都,皇宫御膳房里,一位名叫忽思慧的厨师正提笔写下"春宜凉夏宜寒,秋宜温冬宜热"——这看似简单的十二个字,后来成了《饮膳正要》的灵魂,也成了中国人代代相传的饮食密码。
你或许没听过忽思慧,但你一定在冬天喝过羊肉汤,在夏天啃过西瓜,在长辈的念叨里听过"晚上别吃撑"。这些刻在生活里的习惯,其实都能在这本元朝的"皇家食谱"里找到源头。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菜谱,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讲"怎么吃才对"的典籍,就像一位穿越时空的营养师,把宫廷里的养生智慧,悄悄融进了寻常百姓的一日三餐。
(二)忽思慧 一位站在文明十字路口的御厨
要懂《饮膳正要》,得先懂写这本书的人。忽思慧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舌尖上的融合史"。
他是蒙古族人,却精通汉、回、藏等多民族饮食文化。元朝是个特殊的时代,成吉思汗的铁骑踏遍欧亚,把波斯的香料、西域的水果、中原的谷物全装进了同一个餐盘。忽思慧作为元仁宗、元英宗两朝的"饮膳太医",每天的工作就是给皇帝设计菜单——既要满足蒙古皇室对肉食的偏爱,又要兼顾中医"药食同源"的养生之道,还得照顾到各地进贡的奇珍异馔。
有个趣闻说,元仁宗曾因沉迷打猎,吃了太多生冷肉食,闹起了胃病。太医用了一堆药材也没见效,忽思慧却端上一碗"山药粥":山药是中原常见的食材,他却加了点西域的蜂蜜,又按蒙古人的习惯煮得稠厚。皇帝喝了三天,胃舒服了,从此把他当成"救命食神"。这个故事后来被写进《元史》,而那碗山药粥,就成了《饮膳正要》里第一个被记载的"宫廷药膳方"。
忽思慧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搞"文化偏见"。他在书里既写了蒙古人爱吃的"手把肉"怎么煮才不腻,也记了汉人推崇的"莲子羹"如何润肺,甚至还收录了藏族的"酥油茶"配方。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让《饮膳正要》跳出了"皇家专属"的局限,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第一次大融合的见证。
(三)
《饮膳正要》里的核心智慧:吃对了,比吃药管用
翻开《饮膳正要》,你会发现它根本不像一本古籍——没有晦涩的辞藻,全是"接地气"的生活指南。忽思慧把全书分成三部分:"饮食禁忌""药膳配方""食材图谱",每一部分都藏着颠覆你认知的饮食哲学。
饮食禁忌:老祖宗早就把"坑"给你标好了
"夜不可多食",这六个字在书里被忽思慧用红笔圈了又圈。他解释:"夜食则胃不宁,昼食则脾不运",意思是晚上吃太多,胃就像加班的打工人,根本歇不下来。现代人总说"减肥要少吃晚餐",其实800年前的忽思慧早就用更通俗的话讲透了:"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书里还记载了很多"反常识"的禁忌:比如"萝卜不可与橘子同食"(会诱发甲状腺问题),"羊肉不可与醋同食"(醋会让羊肉的温补变成上火)。这些说法看似玄乎,却和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比如萝卜含硫氰酸盐,橘子含类黄酮,两者结合确实会影响甲状腺功能。忽思慧没学过化学,但他靠几代人的饮食经验,总结出了这些"保命守则"。
药膳配方:不是药,却能治未病
《饮膳正要》里最有名的,当属那些"好吃又治病"的方子。开头提到的山药粥,忽思慧是这么写的:"山药五斤煮熟,研如泥,粳米三升,煮粥,入蜜少许"。他特别强调"不用铁器煮",因为山药中的淀粉酶遇铁会失效——这细节,连现代厨师都未必全知道。
还有一道"羊肝羹",专治"夜盲症"。元朝人常吃烤肉,容易缺乏维生素A,忽思慧就用羊肝(富含维生素A)加胡萝卜(当时叫"胡芦菔")煮羹,还加了点蒙古草原的奶油增香。这方子现在看平平无奇,但在800年前,却是比眼药水还管用的"眼科神药"。
他的药膳哲学很简单:"药补不如食补"。比如咳嗽了,他不让你喝苦药,而是教你煮"杏仁粥";肾虚了,他不说"吃补品",只推荐"枸杞羊肉汤"。这些方子现在还能在《中国药膳大典》里找到,只不过换了个名字,继续守护着我们的健康。
四季饮食:跟着时令吃,才是最高级的养生
忽思慧最牛的,是把"天人合一"的哲学融进了菜单。他说"春宜凉夏宜寒,秋宜温冬宜热",不是说春天要吃冰,而是春天要多吃绿豆、芹菜等"凉性"食物,帮身体排出冬天积的"火气";冬天则要多吃羊肉、生姜等"热性"食物,抵御严寒。
这理念现在成了"网红养生法":春天吃香椿,夏天喝绿豆汤,秋天啃秋梨,冬天涮羊肉。去年"秋天第一杯奶茶"刷屏时,其实忽思慧早就写过"秋宜饮梨汁"——只不过古人的"奶茶",是梨汁加蜂蜜,比现在的糖精水健康多了。
(四)
从皇宫到民间:800年来,这本书如何改变中国人的餐桌?
《饮膳正要》成书于1330年,原本是给皇帝看的"内部资料",却因为太实用,悄悄流出了皇宫。明朝时,它被编入《永乐大典》;清朝的御厨们更是把它当成"圣经",连慈禧太后的菜单里都能找到"山药粥"的影子。
到了现代,它的影响力更是超出想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把它列为"中医饮食养生"必修课教材;
超市里的"枸杞养生粥""山药粉",配方几乎照搬书中记载;
去年爆火的"节气饮食"话题,本质上就是忽思慧"四季饮食法"的现代版。
有个数据很有意思:《饮膳正要》里记载的187种食材,现在仍在我们餐桌上出现的有179种。也就是说,800年前皇帝吃的东西,今天的你大概率也吃过——这种穿越时空的"饮食默契",正是中国文化最动人的地方。
(五)
忽思慧的朋友圈:一群推动饮食革命的"吃货"
忽思慧能写出《饮膳正要》,离不开他身边的"大神队友"。其中最有名的,是元朝大科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时,发现季节变化和人体健康的关系——比如春分后白天变长,人容易犯困,这时候就该多吃"疏肝"的韭菜。忽思慧把这个发现写进书里,提出"春分宜食辛甘",成了最早的"节气饮食指南"。
还有一位叫许国祯的太医,和忽思慧是"饭搭子"。两人经常在御膳房讨论"怎么吃才不生病",许国祯提出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被忽思慧当成全书的总纲。后来许国祯写《御药院方》,还反过来引用了《饮膳正要》里的12个方子——这大概就是古代的"学术互吹"吧。
(六)
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读《饮膳正要》?
现在的人总说"养生难":一边抱着奶茶熬夜,一边吃着保健品"续命"。其实忽思慧早就告诉我们:最好的养生,就是好好吃饭。
他在书的结尾写了一句话:"安乐之道,在乎保养,保养之道,莫若守中。"意思是,健康的秘诀不在于吃多贵的补品,而在于守住"适中"——别吃太饱,别吃太偏,别违背时令。这道理放在今天,依然戳中了无数人的痛点。
当你下次纠结"晚上吃什么"时,不妨想想800年前的忽思慧。他或许不会用"卡路里""维生素"这些词,但他留下的那句"夜不可多食",早已在时光里验证了千万遍。
毕竟,能穿越800年的,从来不是多么高深的理论,而是那些藏在一粥一饭里的生活智慧。
欢迎评论区留言。
点赞❤️关注。一起从老祖宗的智慧里,找到现代人的"生活智慧"。毕竟,最安心的味道,从来都在身边。
相关文章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图源:网络引言:2025年6月,宗馥莉衣着彩色条纹长裙参会,但谁也没料到,这竟然是宗...
2025-08-10 3
封面新闻记者 杜卓滨连日来,“峨眉山遇冷,14万游客量流失”的消息在网络上传播,引发关注。该消息称,据上市公司峨眉山A(000888.SZ)发布的20...
2025-08-10 6
印度宣布了一个重大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即使有视频为证,说实话还都不敢相信自己眼睛——8月9日,也就是最新一轮印巴冲突3个月后,印度向全世界宣布,印度空...
2025-08-10 5
生命的旅程充满未知,死亡的降临往往猝不及防。2025 年 8 月才刚刚过去 8 天,已有四位在不同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知名人士相继离世。他们中,有将毕生...
2025-08-10 5
前言中国海军舰艇370艘,日本150艘。中国三艘航母,日本零艘。歼-20隐形战机大批量服役,日本还在等美国F-35交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军事实力被全面...
2025-08-10 5
主讲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多重背景,以真诚地、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解读来访...
2025-08-10 5
特朗普不仅在美国国内爱得罪人,到了国际上更是来了把“大”的,直接将各国给得罪了个遍。就在8月7日,特朗普签署的行政令正式生效,对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征收1...
2025-08-10 5
美俄已经谈妥了,下周就准备让两国总统面对面聊一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之前还坚持只有乌克兰参与,谈判才算公平,结果特朗普直接冷处理,认为普京根本不需要和...
2025-08-10 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