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新窑子三十年:一个摄影师与一个村庄的“纠缠”

抖音热门 2025年11月08日 01:57 5 admin
新窑子三十年:一个摄影师与一个村庄的“纠缠”

黑明 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

中午喝了酒后,摄影师黑明原就柔和的五官变得更加模棱两可,眼角因有些犯困,一个劲地向下耷着。长桌背后的墙上挂着年轻时朋友为他画的肖像。许多年过去,对比着看,这张脸似乎没有太大变化,只不过此刻涨红了许多。

墙的同一侧,挂了另一张大幅彩色个人画。他匆忙走过去取下来,不好意思地说这本来挂了张小孩的照片来着,朋友最近送了画,他碍于情面,只好换上。这间位于宋庄的工作室建好已有15年。如今,多数时候只有他在此独自生活。孩子、太太都在加拿大,他每年过去住三个月,语言不通,待不长。作为一个常年云游四海的摄影师,终于退休后,他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完成自己的选题。

2025年7月,他的摄影集《100年的新窑子(珍藏版)》面世。该书记录了他从1996年起在陕北山村新窑子拍摄的勤劳朴实、虽有几分无奈却不乏改变命运理想的农民,以及他们天真可爱的下一代,涵盖调查、访谈、评论以及不同类别的照片。2025年,黑明两度重返新窑子拍摄,记录新窑子的变迁。当初采访、拍摄的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黑明感慨,他们重视子女的教育,对未来的生活和发展充满信心,“与城市人的差距越来越近,有的甚至早已超越了城里人的思维模式。”

新窑子三十年:一个摄影师与一个村庄的“纠缠”

《100年的新窑子(珍藏版)》

30年里,他着了迷似的每年都要去四五次那个名不见经传的陕北乡村。一些评论认为,这些照片不仅承载着新窑子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沧桑巨变,更让人看到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但对于黑明本人而言,拍摄更多的不是出于这些厚重的使命,它更像是一种直觉,“每当我回到北京,冲洗出在新窑子拍的照片,内心总有一种要重返新窑子的冲动。”

以下是黑明的讲述:

“哦,原来不是坏人”

很多人以为我是从山里出来的,对我的想象是一个苦大仇深的农村孩子。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从来没在农村生活过。我父亲是延安时期的老革命,1941年就参加了工作。他是文艺爱好者,写字写诗,师范毕业。我们家里的条件比当时的一般人要好。我玩摄影特别早,16岁就有了第一台照相机——哈尔滨产的,还是邮购的。那时候,我的工资才十几二十块,这台相机在我们那小地方,都没几台。

一开始,我也学画画,但觉得画得太慢。看我哥哥拍照、洗相片,觉得这个过程特别快,一下子就迷上了。二十二三岁,我去天津工艺美院念书,毕业后到了北京。说起来,我的人生挺顺的,没受过什么罪。在别人想象里,我在新窑子吃了多少苦,那都是30岁以后的事了。

早年去新窑子,我每次坐飞机到延安,一下飞机,快到的时候,就要到郊区的小超市里买十来箱酒和方便面带去。那时候,出租车特别少,第一次去是朋友开车带我去,我再去的时候就是坐黑车。再之后,村民们开着拖拉机就咚咚咚地跑到机场接我。

没水没电,洗不了澡。一开始去没地方睡,我就睡在庙里。里头有一个炕,立了个玉皇大帝的牌位,我把玉皇大帝推到边上,就这么睡了一个星期。

为什么去新窑子,最初的想法很简单。我不喜欢那种拍一张半张、起个标题就发表的照片,我觉得太浅了,我想拍一个系列。1980年代,我也干过那种骑个自行车、看见什么拍什么的事,假装自己是个艺术家。毕业后,我才真正开始琢磨专题。我的第一个专题是拍知青,叫《走过青春》,第二个专题是拍“右派”。新窑子就是在那会儿进入我视野的。

因为拍延安的知青,我知道了新窑子这个村。《延安日报》的一个朋友带我去的。第一次去,我觉得这地方太难拍了。离城里不算远,半个小时车程,到机场一个小时,但环境不行,人特别穷。我心想,这村子怕是没什么发展前景,我拍了能有什么变化呢?可人就是这么奇怪,那儿的人挺好,我对那儿有了感情,就不想走了。

他们把自己吃的土豆、红薯给我吃。我去那儿不是为了吃口好的,要是为了吃,根本不会去。就是被那种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感情打动了。我就留在了那个“烂地方”。我老婆后来还问我:“那地方好,你到底什么意思?”我说:“没什么意思,就是觉得该在那儿。”

第一次去时间很短,就一个礼拜。我一走,村里人就传言我跑了,说我是“特务”,因为我头发长,穿着格子衬衫、牛仔裤,戴个墨镜,还拿着相机。村支书还偷偷打听,想知道我老问村里多少人、收入怎么样、靠什么挣钱是想干嘛。

转机是我得了一个摄影提名奖,叫金像奖,上台给我颁奖的是科学家周光召,电视上播了。后来,我又出了本书叫《走过青春》,《东方时空》做了报道。村里人在电视上看到我了,他们这才确信:“哦,原来不是坏人”。

新窑子三十年:一个摄影师与一个村庄的“纠缠”

新窑子村,白整风、郭为生夫妇和儿子白小龙、女儿白莲花,1998年摄 图/黑明

新窑子三十年:一个摄影师与一个村庄的“纠缠”

白莲花,1987年1月4日生于新窑子,美术教师,2025年摄 图/黑明

村里人有时分不清我是不是农民

信任建立了,事情就好办了。我用莱卡M6给他们拍了很多照片,洗出来送给他们。他们很感动,但也有点“遗憾”。有人心直口快,埋怨道:“看你把我们照得黑不溜秋像个什么样子!你就不会给我们照张彩照吗?”后来,我就特意买了一次成像的相机,当场就能出彩色照片,给他们送去。他们高兴得不得了。

其实,把照片送过去,一开始也没想那么多,没想着一定要做成个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项目。某种程度上,新窑子成了我的一个“消遣”之地,一个精神出口。一到新窑子,我就觉得彻底自由了。我有时候去,连相机都不拿,就背个书包,带个笔记本——不是电脑,就是普通的记事本,跟农民们聊聊天,住上一两个星期再回来。一年里去个五六次、七八次是常事,元旦、五一、国庆、春节,我肯定在。

时间长了,他们不把我当外人了。家里有什么红白喜事都会给我打电话:“我明天出嫁女儿,你能回来吗?”“我妈死了,你回来照相吗?”平时老有沟通。有人会说:“我爸病了,你在北京给找个大夫。”那我当然得帮。他们来北京看病,就住我家。

你说麻烦吗?也不觉得麻烦。我到新窑子,给人添的麻烦更多。我最多一次在那儿住了四十多天。一开始住村民家,后来村支书让我住学校的党员活动室。春秋夏还好,冬天冷得没法住,我就钻进一个红布袋子里御寒。

村里的生活很有意思。晚上,我们喝酒、划拳、唱酒曲、唱酸曲。有人带一碗泡菜,在喝酒划拳和唱酒曲的空当中,不让我睡,尽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火车有多长?他们还喜欢“听房”,跟打牌一样,算是娱乐活动。几个人提着鞋,蹑手蹑脚,拿着手电筒。听到二更半的时候,“夸”一下把手电光从窗户塞进去,里面的人就开始骂。骂归骂,大家乐此不疲。

在谁家喝了酒,晚上就睡在谁家。他和他老婆睡那头,我就睡旁边,一个炕三四米长。有时候,我在北京喝醉了,晚上突然想起来,应该拍点新窑子的什么,第二天一早买个机票就飞延安了。有一次跟一个叫王岗的建筑师喝酒,他第二天中午才醒,打电话问我昨晚喝多了没事吧?我说没事,我已经到延安新窑子了。

我跟新窑子的农民完全打成了一片。他们早晨5点去种地,我就跟着去。他们老婆送饭来,我们一起吃。我帮他们拉驴、拿粪——脖子上挂个粪兜,用手抓一把羊粪、牛粪就撒出去。干得起劲时,我完全忘了自己是个拿相机的,我以为自己就是个农民。村里人有时候也恍惚,分辨我是不是农民,就看我脖子上挂没挂照相机。

新窑子三十年:一个摄影师与一个村庄的“纠缠”

新窑子村,高志忠、贺梅夫妇和女儿高婧、高虹、儿子高阳、高旭,1997年摄 图/黑明

新窑子三十年:一个摄影师与一个村庄的“纠缠”

高志忠、贺梅全家合影,2025年摄 图/黑明

身份证当礼物

这种关系,不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更像是朋友、家人。村里有个人,为了能随时给我打电话,特意买了部手机。他叫刘胜利。

还有个叫马治英的。我第一次去他家时,看到他孩子感冒了。我出门书包里都习惯装点常用药,就给了他两盒药,他特别感激。那时候,别人还当我是“特务”,只有他不认为我是坏人,每天帮我背着摄影包和三脚架,跟我一起去照相。

有一天,他说想请我吃顿饭。吃完饭,他就在箱子里翻出一个包袱,里面是户口本。他把他们一家人的身份证拿出来,把自己的那张抽出来,说给我留个纪念。

这种情义,你没法用语言形容。他们真的很朴实,让你觉得他们没一句假话。人不就是活个真实吗?在这个村里,我活得特别真实。这次出书,我连那些离婚的事都没写进去。他们知道我是外地人,也知道我不会往外传,什么事都不避着我。

后来,村里的书记甚至召集村民开会,说给我弄个“荣誉村民”,要给我批一块地,挖两个窑洞,“一口睡觉,一口耍水(耍水就是洗澡)”,还说等我老了,要把我葬在村里风景最好的地方。

新窑子三十年:一个摄影师与一个村庄的“纠缠”

新窑子村,高斌、李春丽夫妇和儿子高强、高刚,1997年摄 图/黑明

新窑子三十年:一个摄影师与一个村庄的“纠缠”

高强,1990年2月4日生于新窑子,吊车司机;高刚,1992年8月11日生于新窑子,铁路建设网格长。2025年摄 图/黑明

回过头看,从1996年到现在,快30年了。我为他们拍的照片,光是有过访谈的就有三千多张。这个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人均年收入一两百元,现在有的人年收入几万、几十万。我当初是一个三十出头的青年,现在也被他们戏称为“老汉”。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用摄影的方式去表达,我跟我的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是自由的。在北京,我给你拍张照片,你可能不乐意;如果咱俩不认识,我在地铁里偷拍你,你可能会瞪我,甚至骂我。但在新窑子,没有这个问题。我在北京几乎不拍照,相机都不拿。

拍新窑子,出第一版影集的时候,我自己就花了13万。这些年,飞了四十多趟延安,光机票就好几万。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每当我回到北京,冲洗出在新窑子拍的照片,看着那些面孔,内心总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尽快重返那个地方。

新窑子三十年:一个摄影师与一个村庄的“纠缠”

北京宋庄,黑明路遇一个钓鱼的农民工,得知老人57岁时,61岁的黑明感到有些惊讶 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

新窑子于我早已不是一个摄影选题。它是我生命中一段长达30年的“纠缠”,是我在飞速变化的时代里为自己也为历史找到的一个关于“真实”的锚点。在这里,我不仅用镜头记录了一个村庄的变迁,更用身心体会了一种在别处早已稀缺的人情和温暖。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孙凌宇

责编 周建平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