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河南省扶沟县两村民在挖石灰池时挖出392块金币主动上交国家

抖音热门 2025年09月03日 15:58 5 admin

1974年夏天,河南省扶沟县古城村的地面一阵噪热。两个人,在快要汗流浃背的时候,还在城西门附近刨着石灰池。孙本立、赵根旺,都是附近的人,赶上队里要翻房,石灰得赶紧挖。不远处夯土城墙还留着春秋战国的模样,六七米高,侧影斜斜压在村口。

河南省扶沟县两村民在挖石灰池时挖出392块金币主动上交国家

没有什么征兆,那铁锹砸下去,竟发出一声闷响。并不金属的刺耳,像是谁把埋很久的东西拿出来晾一晾?他们愣了一下,不知是胆大还是一阵好奇,上前扒开泥土。两只青铜器,锈得不像样,一尊鼎,一只壶。刚开始还以为能卖给收废品的,换几个钱也好,可翻着翻着,铜壶和铜鼎里面的东西闪了一下金黄,这哪是废品?

金币和银币。被泥巴和铁锈包裹,却怎么都掩不住光芒。两个人都傻了,手上的动作有些迟疑。嘴上还在说,咋整?拿回去分了?其实谁都明白,东西不寻常。有人说孙本立那会儿脸色都白了,赵根旺想了想,说还是报给队里吧,闹出事可就不好了。

河南省扶沟县两村民在挖石灰池时挖出392块金币主动上交国家

后来,消息传得很快,县文化馆的人赶到,省博物馆的专家一边清理一边做记录。铁锹下,一堆一堆的金银币,金币重得像石头,整整392块,银币也有几十枚。总重量八千多克,那种实打实在阳光下泛着亮光的份量。还是第一次碰到。

这里是古城村,距扶沟县城西南十七公里出头,春秋、战国时期郑魏楚人来往,也许就是眼下这块地头,他们种田养蚕,筑城墙挖护城河,日子没准还挺安生。现在地上躺着由战国楚人铸造的钱币,布币和金饼金版折叠成千年后的一具谜题,等待旧土拱出时谁会是那个解锁的人?有意思的还是那两个装币的铜器,铜鼎和铜壶,这俩家伙怕是已经睡了一千多年,等着重见天日。

河南省扶沟县两村民在挖石灰池时挖出392块金币主动上交国家

古北队得到了奖赏,电影放映机、发电机,还有拖拉机的指标。孙本立分到一台收音机,赵根旺也是一样。四十块钱左右的物件,和那口大鼎比起来几乎微不足道。可这是一种象征?谁都明白,这种级别的文物,上交国家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啊。再晚几年,说不定该有的评估更多了,可1974年那会儿,谁敢往私里想,家里人都急着把出土的东西用麻袋装好,送到办公室,绝不拖沓。

县大礼堂召开大会,奖金和奖状当场发下。《河南日报》报道,号召全县乡邻都向两位学。看热闹的人真不少,干脆热闹到全村子都觉得自己是考古的亲历者。有人会把大喇叭挂在树上,收音机的声音混着拖拉机启动的顿挫。电影放映机的胶片转动时,仿佛时间也旋转回春秋。

河南省扶沟县两村民在挖石灰池时挖出392块金币主动上交国家

整批金币主要包括金版和金饼两类,金版上印的“郢爰”“陈爰”,对应的楚国货币体系在书本里其实少得可怜。这些币在阳光底下能看清上面的凹痕,字体却和后来的汉晋不同,每个朝代的钱币,似乎总带着时代自己的性格,这些楚金币就带着南地楚人的灵巧和厚重。

金饼大多呈圆饼状,扁平而厚实,边缘收缩,看久了像一只马蹄。一些金饼中间发动,底下凹陷,马蹄形状分明。专家通过光谱半定量分析,金银比例极高,并不掺杂杂质。奇怪的是,即便如此,布币却多是银质,短中长三种,各自的长度和宽度也不一致,仅十几枚,却把布币的进化曲线拉长了一段。

河南省扶沟县两村民在挖石灰池时挖出392块金币主动上交国家

银币,按专家推断,时间不晚于春秋中期。金饼的制式则更偏早期,战国时已经有类似货币的存在。其实也有人怀疑,楚国人习惯窖藏财物,不只是谋生,更是避祸。这里本靠近楚国腹地,鄢陵和淮阳交界,地势平缓,是统治中心还是粮仓?没人真说得准。也可能,跑战乱躲难藏进地,还有可能不过寻常富户存家底。谁回来过吗?没人记得了。

这批金银币直接将中国银币的历史拉早了三百年。原来学界总以为银币是汉以后才见,现在东周甚至楚国就有流通,打破了很多人的认知。但究竟是供大户自己用,还是市场上人人都有?其实资料并不全。很多人说那时金银币只限王室和富豪,但村边田里总有老汉说,地底的事,根本猜不透。

河南省扶沟县两村民在挖石灰池时挖出392块金币主动上交国家

发现现场并不混乱,铜器下的币层叠均匀,没有慌乱搬运、仓促掩埋的痕迹。专家说藏得太从容也让人疑惑,就是等着回头再来挖?还是压根就是长期筹谋的藏金?要是真是大户人家,怎么会就这么没了下落?疑问搁在那儿,谁也解释不清。难道真凭一箩筐金银就能安身立命吗?旧时代的人怎么想的,今日也弄不明白。

藏金币的人是不是认为,总有一日还能回来搬走?可战火一起,老家门口恐怕都认不出来。几百年,所有人的命运都随泥土深浅而变。研究的专家越看越着迷,这一堆死物,纠缠着的却是千年间经济权力的更替。

河南省扶沟县两村民在挖石灰池时挖出392块金币主动上交国家

细节也许不甚清楚。比如搬运时有没有更多人参与?布币的制作是否还有特殊工匠?没见之于史书的东西,在考古新发现面前就都成了“猜”字。其实,有时候层层推断越想越觉得不靠谱。这么多价值巨大的金银币,保不齐真有被藏匿的风险?但现实是上交奖赏都明面清清楚楚。社会变得透明,不留死角。

如今,古城村的老房子推倒重建了好几轮,护城河遗迹还留着坑洼,夯土城墙露着斑驳,跟村里人说起当年挖出金银币的故事,年轻人会一笑了之。毕竟,那种“发现宝藏”的好运气,挨到自己身上的概率,这些年愈发少了?

河南省扶沟县两村民在挖石灰池时挖出392块金币主动上交国家

但这也没啥好遗憾的。古人留下的故事,本来就该由后人来解。专家们查阅无数文献、比对出土实物,总想拼凑出一幅“真实的经济图景”。可见到实物时,思路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难免前后矛盾。

谁又敢说抓住全部细节?有些人专注于币制变迁的历史价值,有些人琢磨铜器曲线藏着的手作秘密,不过都是旁观罢了。其实讲到金银币的“普通布币”,有人觉得其实用途平常无奇。可又有人说,这种东西,非权贵不可拥有。到底谁说得对,恐怕还是谁也没有最后的答案。

河南省扶沟县两村民在挖石灰池时挖出392块金币主动上交国家

有人说,楚国这地儿,缺的不是钱,是机遇。金银币出现正说明局势已乱。货币多寡本也无定数,铁器普及已是一件变动的事。可再想想,好像权力和财富总能跟变革挂上钩。每个朝代都有人在地底压着希望。

很多人琢磨,金银币出土不过一次意外,人生运气没必要纠结。但其实,每一次历史重叠在现实的时候,背后盘根错节都有无数细节。旧土、新币,谁也说不全。也许有些东西留在泥里,就是要让后人每次挖出时,都重新质疑一次自己认得的历史。

河南省扶沟县两村民在挖石灰池时挖出392块金币主动上交国家

这些币成了现今博物馆里的展品,静悄悄躺着,等着被讲解员解读。凤纹、文字,被玻璃橱窗反光,有的小孩贴着玻璃算金币数量。谁都觉得稀奇,可又觉得远得像梦一样。

至于那些永远讲不清的隐秘动机——窖藏、遗失、战乱、阴谋、无奈、意外或者习惯。反正,不同的人永远有不同的想法,百说不一。有人只看热闹,有人钻牛角尖。

河南省扶沟县两村民在挖石灰池时挖出392块金币主动上交国家

遗址、铜器、金币、银币、夯土墙,尽各自的意思保留了下来。历史,有时候其实就该留些空白的地儿,留着胡思乱想。

扶沟县古城村蹦出来的战国金银币,被讲成了各种版本的故事。结局未必圆满,但每个人看到后总觉得,自己与历史总也没那么远。

河南省扶沟县两村民在挖石灰池时挖出392块金币主动上交国家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