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贯古今”社会实践团队 用3D打印解锁非遗传承新范式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13日 14:00 5 admin

阳光讯(记者 赵小康 通讯员 王相凱 魏永腾 何佳容/文 何佳容 胡辰羽/图)近日,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的“材贯古今”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一场融合新材料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探索。在为期六天实践活动中,实践团队先后深入到国内增材制造龙头企业铂力特、全国最大的景泰蓝生产制作基地北京珐琅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单位进行了参观和学习。

探秘 3D 打印,筑牢科技根基。队员们首先来到国内增材制造龙头企业铂力特。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队员们全面了解了铂力特自创立以来的发展脉络,及其在航空航天、医疗、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形成的创新应用成果;透过生产厂房的设备观察窗,激光在成形舱内精准、高速扫描,零件在金属粉末中逐渐成形。高效低耗的生产模式与传统制造形成鲜明对比,为后续探索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承提供了实证支撑。

溯源非遗文化,深寻匠心脉络。在北京珐琅厂,队员们被传统技艺的鲜活场景所震撼。

北京珐琅厂是全国最大的景泰蓝生产制作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走进景泰蓝博物馆内,队员们深入了解了掐丝珐琅工艺的发展脉络,从元代初现的素胎掐丝痕迹,到明清宫廷典藏的繁复华美之作,再到当代设计师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创新作品,景泰蓝发展史通过史料、实物与多媒体互动徐徐展开;在工厂生产区里,看到工匠用镊子夹着铜丝在胎体上勾勒出繁复花纹,每一道转折都凝聚着数十年练就的精准,点蓝工序中,匠人执小勺将釉料填入铜丝缝隙,色彩过渡自然如水墨晕染,釉料与胎体的严丝合缝间,尽显“一寸珐琅一寸金”的匠心底蕴。

实践队还走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重点观摩了科技赋能非遗的典型案例,如3D打印技术复刻的三星堆青铜器模型、数字化修复的敦煌壁画片段,这些案例展示了科技如何通过精准建模、无损复制等技术,提升传统工艺的生产效率与文化表现力。

融合科艺实践 共谱创新新篇。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还与北京顺义区良山珐琅厂第四代传承人胡玉江进行了交流座谈,确定“以3D打印铜胎替代传统掐丝”的创新路径。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贯古今”社会实践团队  用3D打印解锁非遗传承新范式

在传承人胡玉江指导下,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传统掐丝技艺:将铜丝压扁,沿图纸弯折出花纹,每处转折需经多次校准;随后,成员们在3D打印铜胎上完成点蓝、烧蓝工序,严格遵循“点三次烧三次”的古法——首次点底釉控制0.2mm厚度,二次点花釉精准对齐0.1mm色块边界,三次补釉需在800℃高温下完成,确保釉料与胎体融合。制胎后经酸洗工序去除表面氧化层,最终通过磨光、镀金工序,让带有“三航”纹路的3D打印铜胎与传统釉色完美融合。

景泰蓝的毫厘精度,与科研实验的容错率要求高度契合。当3D打印的几何精度遇上非遗的手工温度,当现代科技的理性逻辑碰撞传统技艺的感性表达,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诠释了“工匠精神”在当代的传承。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贯古今”社会实践团队  用3D打印解锁非遗传承新范式

实践队还前往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地参观学习,在党史沉浸式学习体验中感悟生生不息的红色文化脉动。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贯古今”社会实践团队  用3D打印解锁非遗传承新范式

此次社会实践,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师生将新材料技术与非遗工艺融合,打造“科技+非遗”的创新模式,以材料学科为笔、以实践创新为墨,在非遗传承的沃土上书写专业价值,未来西工大青年将继续带着专业所长扎根祖国大地,主动进入科技攻关与文化传承的主战场,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