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古人指出北平建都有巨大弊端,毛主席也犹豫,一高人帮他下定决心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09日 00:03 2 admin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古人指出北平建都有巨大弊端,毛主席也犹豫,一高人帮他下定决心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古人说北平不适合建都,到了1949年,毛主席却下定决心把新中国的国都放在那里。

他犹豫过,一位关键人物站出来说了几句话,才真正让这件事拍了板,这事看似顺理成章,背后其实杀机四伏。

古人指出北平建都有巨大弊端,毛主席也犹豫,一高人帮他下定决心

古人眼里的“北平之险”

王夫之写《读通鉴论》时,用的是笔,但字里行间带着火,他没写“北京”二字,用的是“燕”“蓟”,他认为天子守国门,一旦出了事,退无可退,这是兵家大忌。

明末兵荒马乱,崇祯在北京煤山吊死的时候,王夫之不在朝中,但他看得比很多人清,他说北都得天独厚是假,背后是地理陷阱。

古人指出北平建都有巨大弊端,毛主席也犹豫,一高人帮他下定决心

“北控胡人之冲”,北平周边没有纵深防线,一打进来就是京畿重地。

不是他一个人这样想。

顾炎武也写过类似的忧虑,他不是军人,却讲战略。他说建都之地,得能攻也得能守,北京攻得出去,但守得不住,尤其一旦北方异族崛起,首当其冲的就是京城。

明朝末年,这话像是咒语,李自成破城前几天,朝廷还在自我安慰“京师安如磐石”,结果,一夜倾塌。

顾祖禹更干脆,他是地理学出身,看的是地势、水源、交通,他在《读史方舆纪要》写道,北京南北通道一马平川,不设防也难设防。

他提到西安,说那里地势夹持,四塞之地,东西都是山,南边汉水,北边黄土高原,真打起来,比北平好守得多。

明朝万历之后重修长安城,顾祖禹拍手叫好,他说这才像话,“倚潼关之险,控陇右之兵”,不比在北平吹风喝沙强?

古人指出北平建都有巨大弊端,毛主席也犹豫,一高人帮他下定决心

史书上写,崇祯在煤山自缢后,顺治年间顺利入主北平,改名北京,成了清都。

可清朝也经历过两次“京师震动”:一次太平军北伐,一次八国联军,清朝虽守住了,但北京之险不是纸上谈兵。

这些人都没骗我们,他们留下了忠告,但这个忠告在新中国建国之际,又被搬上了台面。

古人指出北平建都有巨大弊端,毛主席也犹豫,一高人帮他下定决心

新中国建都的博弈

1948年,东北刚解放,哈尔滨,第一个由共产党完全控制的大城市,成了个敏感话题,有人提出,干脆就在这儿定都。

理由不少。这里是重工业核心,机器轰鸣;靠近苏联,有盟友照应;日伪留下的城市规划不算差,基础设施也不错。

古人指出北平建都有巨大弊端,毛主席也犹豫,一高人帮他下定决心

当时形势还不稳定,国共大战还没彻底结束,长江以南没解放,南北之间不通,很多城市连坐火车都得绕半个中国。有人说,那就选哈尔滨。,稳定、可靠、不惹事。

但问题也在这:太冷、太偏、太“靠边站”,定都得有全国辐射力,哈尔滨办不到。毛主席听了几次汇报,没说什么,笔在手里转了几圈,提议先不要急着决定。

南京也被提了出来,毕竟是国民政府首都,基础好,江防险固。可大家心里有根刺:“南京王朝短命。”南唐、明朝、太平天国、民国,都在南京建都,都没活太久。

再说了,南京离海太近,过去是交通便利,现在成了心病,一旦外敌入侵,海军不行就得死守,国民党能用舰队撤走,解放军没有。

洛阳、开封这些老都城也被提过,开过会,有人拿出地图,讲到“中原心脏”,地理位置好,问题是,经济太弱,恢复太慢。交通网没打通、工业几乎为零、百姓还住着窑洞。

西安呢?地理条件最好,真打仗容易守,可偏西,放在那个年代,去趟西安都得走一天一夜火车。全国一盘棋,它不在棋眼上,光靠“十三朝古都”的名号,还撑不起一个新政权的重心。

大家越讨论,越发现回到一个焦点:北平。

古人指出北平建都有巨大弊端,毛主席也犹豫,一高人帮他下定决心

北平的位置很妙,它不是东北,但离得近,能调度工业和兵力;它不是沿海,但挨着内海,山东、辽东像两道屏障;它有铁路、有工厂、有人口;它也曾是明清帝都,群众接受度高。

可问题又回来了:地理问题解决了吗?古人说的那些危险,还算数吗?

毛主席听了很多意见,他心里不是没数,但这个决定,不能拍脑袋,他需要一个人,能在这个时候把事说清楚,说透。

王稼祥来了。

古人指出北平建都有巨大弊端,毛主席也犹豫,一高人帮他下定决心

王稼祥——那几句话定了国都

时间是1949年1月,七届二中全会在即。王稼祥从东北赶到西柏坡。这个人,很多人知道他在遵义会议上说了句“毛主席来领导我们吧”,但不太清楚,他在建国前,还说过一次决定性的话。

当时的气氛紧张,南京还没攻下,北平即将和平解放,大局将定,路线要清,国都放哪儿,会议上没人敢拍板。

古人指出北平建都有巨大弊端,毛主席也犹豫,一高人帮他下定决心

毛主席问过几个人,得到的答案都不够“打动人”,只有王稼祥,一开口,就让气氛变了。

毛主席看着他说:“稼祥,你觉得,我们的首都该在哪?”

王稼祥没急着回,他沉了一下,再开口,语速不快,却句句有力。

第一,他说:“北平不是边陲城市,是中国今天的枢纽,北有东北资源,南接中原腹地,东望渤海门户,西通陕甘要冲,不是单点,而是联动。”

第二,他说:“北平是明清两代的京城,老百姓熟,认这个地方,咱们要的是安定,不是推倒一切再来。”

第三,他说:“北平不等于完全暴露,渤海是内海,有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遮挡,打仗不是怕敌人来,而是怕敌人打到家门口,北平后面是华北大平原,咱们能打,能退,也能守。”

第四,他加了一句:“你要看苏联,莫斯科不在边疆,也不在中部,而在战略节点,北平的地位,就像中国的‘莫斯科’。”

古人指出北平建都有巨大弊端,毛主席也犹豫,一高人帮他下定决心

毛主席听完没有立刻表态,他沉了几分钟,起身走了几步,手里拿着一根烟,没有点。

后来他回过头,对王稼祥说了一句:“你这话,我记下了。”

这几句话,没人鼓掌,没人拍桌子,但空气像被拉紧。

那天晚上,毛主席和几位常委长谈,他讲了王稼祥的观点,有人沉默,有人点头,争议没有完全消失,但方向定了。

三月,二中全会开幕,毛主席在会上说:“我们希望在解放南京之后,在北平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

这话不长,却等了三个月才出口。

古人指出北平建都有巨大弊端,毛主席也犹豫,一高人帮他下定决心

会后,中共中央印发了会议决议,标题简洁,《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问题的决议》,里面对定都没展开讲,但已明确路线方向。

外界还不知道这事定了,可西柏坡里的人心里有数,新中国的国都,就是北平。

古人指出北平建都有巨大弊端,毛主席也犹豫,一高人帮他下定决心

从一纸决议到千年京城

3月23日清晨,一支队伍从西柏坡出发,不是转场,是进京;不是巡视,是入主。

毛主席坐在一辆吉普车上,带着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人一路北上。这队伍是新中国的“第一班底”,他们进的是未来的国都。

古人指出北平建都有巨大弊端,毛主席也犹豫,一高人帮他下定决心

当时北平刚完成和平接收不久,傅作义起初拒绝谈判,最后让出城防,城门没破,兵没进,老百姓站在街头,看着八路军进城,没喊口号,只是盯着那几辆车,一动不动。

中共中央把办公点放在了香山,离城不远,进可统筹城市建设,退可保证安全,周恩来当即召集人手,开始筹备全国政协。

9月21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地点:北平中南海勤政殿。

会议上,最核心的议题之一,就是国都。

主持人念出议程,有人提异议,有人提备选,最后,全体一致通过: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为北京。

就这一句话,压下了300年的风浪。

10月1日,天安门上,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古人指出北平建都有巨大弊端,毛主席也犹豫,一高人帮他下定决心

从这一刻开始,北京不是北平,它不再是明清的帝都,也不再是满清的龙椅象征,而是一个人民的新国家的首都。

这场建都大决策,过程没有血,没有火,却不比一场大战轻松。

王夫之、顾炎武的担忧还在史书里,顾祖禹的地图还摆在图书馆里,可历史往前走了,不是否定前人,而是选择一种新的答案。

毛主席后来回忆这段过程,说了一句:“北平,还是北京,终于站起来了。”


参考资料:

《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王稼祥年谱》,人民出版社

《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6期,《1949年定都北京的战略考虑》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