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这就是徐志摩爱而不得的林徽因中年时的真实长相,大家看看吧!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05日 00:00 5 admin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0年初的一张老照片,黑白底色,画面里的人着深色旗袍,神情淡定。

照片拍得不算清晰,但那种从容、坚定的气质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力量。

奇怪的是,很多人第一眼看这张照片,会以为是哪个民国时期的女官员。

可事实是——这是林徽因,中年时期的她。

说起来,林徽因最常被提起的身份,往往是“徐志摩爱而不得的女人”或者“梁思成的妻子”。

可如果只看到这两点,那就太浅了。

这就是徐志摩爱而不得的林徽因中年时的真实长相,大家看看吧!

她真正的分量,在于她在中国建筑史、文学史上留下的那些实打实的东西。

她不是谁的附属,她是一个时代里极少数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做选择的知识分子。

不过,咱们不从她年轻时候说起。

往前推几步,先从一个不大起眼的细节说起——1953年底,林徽因刚刚完成一项紧急的文物抢救工作,跟景泰蓝有关。

那会儿她已经病得不行了,医生反复建议她卧床休息,可她硬是撑着画完最后几张设计图。

她用的是鹅毛笔,蘸着墨,一笔一划地描,手都发抖了。

这就是徐志摩爱而不得的林徽因中年时的真实长相,大家看看吧!

这事儿后来很少人提到,但那正是她人生最后一次完整投入的工作。

那之后身体就再没恢复过。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时间往回拨几十年。

林徽因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官宦家庭,父亲林长民是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祖父林孝恂是晚清进士。

家里规矩大,文化底子也厚。

这就是徐志摩爱而不得的林徽因中年时的真实长相,大家看看吧!

她小时候在上海长大,12岁随父迁到北京,进的是英国教会办的女校——北京培华女中。

那时候的北京,西风渐起,知识分子圈子里讲究“新文化”,她从小就接触双语教育,读莎士比亚,写英文诗。

1920年,她随父亲到欧洲旅行,在伦敦住下后,遇到一位女建筑师房东,对方给她讲了很多建筑的故事。

从那以后,她心里就种下了一个念头——将来要学建筑。

不过,真正影响她人生轨迹的,是另一个人。

那年秋天,徐志摩听说林长民到了伦敦,便上门拜访。

这就是徐志摩爱而不得的林徽因中年时的真实长相,大家看看吧!

谁知一进门,看见林家的女儿正坐在沙发上读书。

他事后写信说:“我这生命从此就飘向了她。”林徽因当时才16岁,徐志摩24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妻子张幼仪也在伦敦。

他们的关系说复杂也复杂,说清白也清白。

林徽因很清楚自己要什么。

她喜欢诗,喜欢文学,但她更清楚,徐志摩那种“为爱而活”的人生,不适合她。

她不是一个愿意做附庸的人。

她选择了梁思成。

两人是在家长安排下认识的,后来一起去美国留学。

那会儿是1924年,林徽因进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美术学院,因为那所学校的建筑系不收女学生。

可她没放弃,旁听建筑课,课后打草图、做模型,一样都不落下。

1928年,他们从耶鲁回国,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当时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交通不便,设备简陋。

但从1930年开始,他们硬是走过了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了200多处古建筑。

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到处都有他们的足迹。

有一次,他们为了测绘山西应县木塔,爬了整整五层木楼梯。

林徽因那时候身体已经不好,气喘得不行,但她坚持要上到最顶层。

她说:“建筑这个东西,不能只看平面图。

抗战爆发后,他们带着母亲和两个孩子辗转南方,最终落脚在四川南溪县李庄。

那是一个小镇,生活条件很差,潮湿、寒冷,林徽因的肺病反复发作,体重一度掉到不到40公斤。

可她没停下来。

她在那里继续教书、写作、画图。

最艰难的时候,她在信里写道:“我病着,但我知道我不能倒。

后来,梁思成回忆那段日子,说:“她几乎是用命在做学问。

建国之后,林徽因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一级教授,梁思成是系主任。1950年,他们受命参与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那会儿林徽因已经病得不能久坐,但她仍然在床上画草图。

纪念碑底座的花环浮雕,就是她一笔一笔画出来的。

她用的是毛笔,躺在床上,手肘垫着厚厚的枕头,一边咳嗽一边画。

梁思成说:“她是用尽了最后的气力。

1955年4月1日凌晨,林徽因去世。

那天北京还很冷。

她的灵柩送到八宝山时,天刚亮,梁思成亲自为她设计了一座极简的墓。

没有浮雕、没有华丽装饰,只有一块长方形的碑石,刻着她的名字和生卒年份。

后来清华建筑系的学生去扫墓,看着那块墓碑,有人问:“怎么这么简单?

梁思成只说了一句:“她这一生,太复杂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她“民国女神”。

参考资料:

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朱自清主编,《新月诗选》,商务印书馆,1931年。

中国建筑学会编,《中国古代建筑调查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编》,中华书局,1990年。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